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發布展示類會話,其特點是在公共場合面對眾多的聽眾,較少有語言互動;其會話目的是為了向大眾宣布傳播自己的觀點、發布信息或勸說聽眾相信或接受自己的觀點;在課堂活動中表現為講解、匯報、展示、通知、演講和辯論等;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出現在諸如公眾集會的演講、致辭等等。這種會話關注語言形式和語言使用的正確性;有固定的篇章結構順序和語言組織形式;話語較正式,篇幅較長;說話者關注聽眾的反響,注重話語效果。除了有一定的文本模式,說話者須注重語音、重音和語調,以保持聽眾的注意力和興趣。下面是一個班級調查報告陳述的開頭和結尾:“Dear all, I feel happy to be chosen to make a speech in class. I like sharing ... By doing the job, I have learnt more about myself. I know I am a man who likes to share, to share my ideas, to share my happiness and my kindness. Thank you!”發言一開始就表明發言者的目的和愿意分享的心情,緊接著一句“I like sharing”就把重點落在句尾,起到強調和啟下的作用。結尾幾個并列的“to share”又呼應開頭的“sharing”。這個報告首尾呼應,用較多開口音,不僅有較高的語言結構,還有聲音、停頓等非語言表現手段來感染聽眾。
關鍵詞:英語教學,教學制度,語言教學
發布展示類的會話教學活動也要體現這些特點。活動設計須先安排如何明確發布內容,如《英語(新目標)》新版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3 Section B 2e,發布內容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sayings?”,是一個主題演講。教學活動安排首先是小組討論主題所包含的信息,如學生選擇“A good friend is like a mirror.”這個諺語,就安排小組討論它的意思,通過討論讓學生對這個諺語的信息有充分的認識,包括“為什么用這個比喻”“這個諺語的所指意義是什么”“同學當中誰是你這樣的朋友”等,得到如“A mirror can reflect a real you. A true friend can also reflect a real you to you. A true friend will be honest enough to tell you about your real self. My deskmate, Tom, is one of these friends to me. He always lets me know both my strong points and weak points.”等內容信息。在學生具有了對這個諺語內容信息的充分了解之后,教師講解演講文本的結構:開頭+內容信息+結尾,并給出范本,講解分析范文語言和邏輯特點,并進行演示。最后,設計全班活動,提供展示機會,讓學生展示完整的主題演講過程。這類會話由于其語言質量及邏輯性要求高,往往不僅是發布信息,有時還涉及勸說、論述、推理、演繹等更高思維層次的語言活動,所以,應該安排在有一定的語言基礎之后進行,如一個單元結束時的會話訓練和展示活動。
總之,會話教學要認識話語本質特點,正確判斷教學重點并恰當設計教學活動,有的放矢地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會話能力。把語用和語境作為教材認識和活動設計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學生實際交際能力的途徑。會話教學的目的就是交際,會話教學的重點是語言結構的功能、會話的技能、會話的目的達成和成功交際的策略運用。
話語分析對于英語會話教學中正確理解會話結構、準確確立教學目標、有效設計教學活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英語教學過程更加重視語言實際應用。通過話語分析,明確會話文本的類型,然后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會話能力,防止學生交際語言碎片化、脫離語言功能以及交際目標指向不明等現象,讓學生達到對所聽到的話語能夠準確判斷話語意圖,并做出迅速和適當的應答。會話教學的終極目標使受教育者在社會活動實際交際中能恰當自如地運用目標語進行交際,完成交際任務,達成交際目的。
話語分析源自美國社會學家Harvey Sacks的話語研究。1992年,在“Lectures on conversation”[1]一書中呈現了Harvey Sacks的主要研究成果,從此開始了話語分析的時代。隨后,語言學家在不斷的研究中對會話功能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分類,揭示了話語的基本類型和特點,為會話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顯示,會話可分為三種主要類型——社會交往類(interaction)、信息商議類(transaction)和發布展示類(performance),每種會話類型都有其顯著的結構和特點。話語分析理論給課堂會話教學提供了依據,因為不同的會話類型有不同的特點、焦點和目標,不同類型的會話教學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活動。話語分析理論為教師清楚認識和正確分析會話提供了標準,幫助教師建立正確的會話分析的思路,即教學會話要明確會話類型,并明確該類型所需的語言技能和非語言技能,明確會話教學的重點和方法,并有效權衡語言的流利性和正確性。理性的話語分析是設計有效的、符合會話目標的課堂活動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會話技巧的前提。下面,筆者分會話類型闡述各自的特點,并根據特點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一、社會交往類
社會交往類會話是一種以促進社會關系為目的的會話,其特點是互動雙方本著合作友好的談話態度,努力促成和諧成功的交談過程。談論的話題一般是音樂、運動、天氣等不會引起對方尷尬和不快的話題,也可以是新聞、經濟、電影、明星、度假等不涉及雙方隱私的話題。
社會交往類會話具有基本的話語結構,如開場句、告別句、話輪、問答結構、問答評論結構等。在這些結構中,自然恰當的應答、話輪自然的銜接、話輪交換點的辨認、交流的自然繼續等都需要會話雙方具有一定的談話技巧才能順利愉快地完成。會話中的問答結構往往有一定的應答模式,如贊揚以接受為應答模式,抱怨以道歉為應答模式,問題與回答相鄰,請求與答應相鄰,提議以接受或拒絕作為應答等等。這類會話中通常會有結束語,有時會是委婉的說法,如等公交車的兩人交談之后要分手,會說“There is the bus.”因為是為了建立和諧關系,所以,反義疑問句是這類會話中的常用句式,以示對對方的尊重,而對方的應答往往與說話者保持一致意見。
這類會話的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既要在話語結構上與之相符合,還要在話語的語氣、選詞上等符合該類會話的意圖,以便達到這類會話的交際目的。首先,在正確分析文本的基礎上,進行會話結構性的教學活動設計。其次,進行功能性的教學活動設計?;顒拥娜蝿赵O計要符合會話意圖,會話的各方須互相合作以完成對話。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在交際過程中自然處理話輪交換點和認識應答的文化差異。
拿《英語(新目標)》新版教材七年級上冊Unit 9 Section A 1b來舉例說明如何進行會話文本分析和教學活動設計。文本如下:
Linda: Hi, Anna! How is your first day of school?
Anna: Hey, Linda! It’s good. I am happy to see all my friends. What about you?
Linda: Me, too. And my classes are great.
Anna: What’s your favorite subject?
Linda: My favorite subject is science. What’s yours?
Anna: Hmm. Well, I like art and math. But my favorite subject is music.
開學第一天,同學相見,互相寒暄,以繼續中斷了一個假期的情感連接,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新學期的課程開設將成為最恰當也最安全的話題。通過談論課程,增進了解彼此的興趣愛好。這個對話的開場使用的是互相間的稱呼和問候,應答都是及時的。話語基本結構為稱呼對稱呼,問候對問候。問候由兩組問答構成。仔細分析該會話文本,還可以看到更多符合社會交往類話語的基本特點的地方。首先,Linda的問候表示她主動與Anna示好,要求建立或促進兩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其二,Anna的回答是褒義的、愉快的,如good, happy 等,給人一種愉悅的傳遞,符合促進和諧的話語特點;其三,回答后接著進一步的解釋,表達開放和善意;第四,解釋之后提問對方,說明Anna有要繼續會話的意愿,說話雙方的話輪時長相近。
該會話文本結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招呼+問候+話題。話輪以問答方式轉換。
教學活動的組織須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的原則。從會話觀摩到師生演示,從學生兩人練習到學生三人互動,讓學生在不同的形式中體驗話語互動和實驗交際語言。尤其是學生在多人互動中要顧及多方的語言交換和情感溝通與反應,更鍛煉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會話觀摩和師生演示階段,使用表1內的語言進行。在學生兩人練習時,可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其他表達方式(見表2),讓學生在交際中選擇使用,適當提高會話練習的難度,同時增強會話的真實性。
在學生多人練習中,練習內容在以上基礎上,要進一步提升。除了對上述語言材料進一步靈活運用外,更重要的是話輪的轉換。所以,在這個階段,教師要提供禮貌的插話技能,如提供“Wow!” “Really!”“Glad to hear that.”等附和短句,以便及時把話接過來,使多人對話自然地互動進行。
在該會話的教學拓展活動環節,可以從“My classes are great.”拓展到其他主題,這樣可以練習學生對該會話功能的遷移能力。如教師設置開場話語“I didn’t sleep very well last night.”或 “Look, what I bought on Sunday?”,讓學生做出不同的應答,體現應答的開放性,同時對學生應答的恰當性進行指導。這樣學生既注意了會話的生活場景、社會交往、話題選擇、結構特點與會話風格,同時還提高了對英語國家文化中的禁忌和喜好的認識。
二、信息商議類
信息商議類會話無論是在會話目的、話語結構,還是在會話技巧策略上及使用的場合等都完全不同于社會交往類會話。信息商議類會話有一定的實際目的,用于解決問題,比如討論去商場買什么東西,協商去游玩時酒店的預定和游玩路線的設計等,也可能涉及電話咨詢。為了獲得準確無誤的信息或促使商議有實際結果,這類會話會特別強調信息的準確性,表現在語言上是不斷重復以便確認雙方是否準確傳達和準確獲取信息。這類會話所需的技能包括詢問、提出需求、描述、解釋、提問、確認、建議、比較、表達同意與不同觀點等等。如果是討論之類的較長會話,監控會話的語言諸如概括總結、提醒等也是不可缺失的技能。
信息商議類會話教學活動要重點體現信息差。有了信息差,會話雙方才有了交際的意義,才有溝通的需求和動機。這是一種任務驅動的會話,教師在設計活動時一定要布置明確的任務供學生來完成,所以,角色扮演是符合這種需求的活動。
例如,《英語(新目標)》新版教材八年級上冊Unit 10 Section A 1a的會話文本如下:
—Hi, John! What will you wear to the party?
—I think I will wear jeans to the party.
—That’s not a good idea. If you do, the teachers won’t let you in.
—Really?
—Yes.
—Then I will wear my smart trousers.
—Good idea.
這個會話由三部分構成。第一層次主要為議題。協商議題為“穿什么”,首先第一個提議“穿牛仔褲”,被否決,給出否決的理由,語言結構是詢問+應答+評論。中間為過渡層次,進行信息確認,以問答形式進行。第三層次用“then”作為信號詞,后接另一個提議“穿西褲”,應答贊成,協商結束,目標達成。語言特點是新信息的交流和確認,如“wear jeans, not good, won’t let you in, really”等語言的使用。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活動。首先教學活動的任務設計為“There will be a party. What will you wear to the party?”為了使學生具有足夠多的語言材料進行會話,先讓學生進行頭腦風暴,認識聚會上穿什么,為什么,形成表3。
隨后,布置會話交流任務:討論和選擇聚會上的恰當著裝。教師演示會話過程讓學生觀摩,重點突出會話結構,包括詢問、應答、評價與解釋等過程。然后學生根據頭腦風暴中的語言材料展開會話試驗。為了讓學生靈活進行交際,教師可以以圖表形式提供在各個結構過程中的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供學生選擇使用。最后,出于解決問題的目的,會話結束后,教師可安排會話參與者對最終解決方案進行發布。如:“There is a party. If I wear jeans in the party, the teacher won’t let me in. So I will wear smart trousers, because they look nice and formal.”
在拓展和強化環節,對學生關于該會話的語言能力和交流能力進行遷移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如設置話題“There will be a class meeting. What topic shall we have for the class meeting?”讓學生進行兩人活動,一人扮班長,另一人扮副班長,討論解決班會主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