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學上一定要讓學生多體驗成功。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是建立在以往的學習經驗基礎之上的,成功的經歷會增強學生在未來取得成功的信心;失敗的經歷則會讓學生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為了讓學生獲得學習成功感,我們應對某些學生尤其是差生降低成功的評判標準,對其取得相對較小的成功也及時給予鼓勵,盡可能地發掘學生的長處,給學生充分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把長期的、困難的目標分解成具體的、簡單的目標,使學生在從事該任務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每一步進展,更多地體驗到學習的進步和成功。論文發表:《中學課程資源》雜志于2005年創刊,是由中國新聞出版署批準,由中國教育部主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大連理工大學主辦的面向廣大中小學教育、科技工作者的教育類國家級學術刊物。旨在推廣新理論、新經驗,為廣大教育、科研工作者提供學術交流,推動科教事業發展。
關鍵詞:教學管理,中學教育,學習能力
讓學生在替代性經驗中獲得學習自我效能,即通過觀察學習能力相近者的學習進步行為來培養自信心。在指導學生確立自我參照標準時,注意從自身的進步中增強學習自我效能。一些成績中下的學生如果經常和學習優秀的同學去比較,會覺得自己總是樣樣不如別人,再努力也沒別人好,越比自信心越低,越比越失去學習的動力。要引導他們同自己的過去相比,個人的進步會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自我效能。
行為成敗的歸因對人的情緒、期待和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不可忽視歸因對學生的自我效能的作用。對學業成敗的歸因也一樣,如果學生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偶然的機遇,不利于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的增強,而如果對學習進步作能力上的歸因,可以讓學生逐步確信自己是有學習能力的,自己的努力是有回報的,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進步,進而也會增強其學習自我效能。教師應該了解學生的歸因傾向,指導學生進行正確歸因,幫助學生增強學習自我效能。
個人的情緒狀態會影響自我效能,當人們不為緊張、焦慮所困繞的時候更期待成功,對自己的能力判斷水平也比處于消極情緒時要高得多。當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感到安全的時候,學業自我效能明顯增強,從而更樂于學習渴望學習。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學習環境以及過程中營造安全氛圍,平等地去對待每一位學生,無論成績好壞,與他們建立一種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關系,讓學生在一種寬松、和諧的環境中輕松地投入學習,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自我效能。
學習自我效能作為自我效能理論在學習領域的應用,是指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信念,即對自己能否完成學習任務和進行具體學習活動的能力的主觀評估[3],是影響學生學業成績的核心變量之一,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揭示自我效能可解釋學業成就差異的14%左右。學業成績優秀的中學生往往有比較強的學習自我效能,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夠學好。而低學習自我效能的中學生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一種習得性無力感,學習中常采取“自我設限策略(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克服困難的自我控制力差,通常伴有較低的情感自我效能(emotional self-efficacy)和較差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獲得社會支持相對較少,易出現消極情感反應,增加成功焦慮的易感性。
張敏、雷開春(2003,2005)對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的結構進行測量,發現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呈現出單維結構:初中生的學習自我效能顯著地高于高中生,隨著年級的升高,中學生的學習效能呈現出高—低—高的發展趨勢。初中階段更多地涉及描述性、識記性的基礎知識,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學得較好;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學習內容的難度逐步加大,部分學生無法跟上老師的教學進度,面臨著各種學業上的困難和挫折,對學習產生了畏難情緒,自信程度有所下降。同時老師和家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優秀的同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伴隨新環境而來的是更多的人際關系問題,所有這些,都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極大的影響,他們面臨著更多的挫折和打擊,常常會對個人的能力水平產生懷疑和困惑,因而容易在自我評價上表現出偏低的傾向。
中學生在學習自我效能上的得分男生明顯高于女生,男生對自己的能力更為自信。女生更易受到成敗經驗的影響,她們往往以個人所取得的成績或來自于外界的評價為參考,對個人的學習能力加以評估。張廣輝等(1993)的研究發現,男生的自信心較多建立在自身感受基礎上,具有較明顯的內力性;而女生則較看重教師的態度和對自己學業的評價,具有明顯的外力性。
自我效能是通過選擇、認知、動機和情感等中介過程而實現其主體作用機制的,會隨情境、任務的變化而變化。除了個體的直接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以及個體的情緒和生理狀態,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也會受到家庭、學校教育中的諸多因素,以及學生的同伴群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在影響中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發展的因素中,家庭因素對學生的影響最早、最多,同時也是最深刻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效能期待水平直接影響著子女學習自我效能的發展。Schneewind(1995)的研究指出,可以用父母具備對子女應承擔的教養責任能力的自我效能高低,來預測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教養孩子的能力;同時父母的榜樣示范作用對子女的學習自我效能及自控能力的發展有著深刻的作用。
未來社會不僅要求學校培養出能夠適應全球化的終生學習者,而且還要求培養出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規范行事的合格公民。教師的自我效能水平對學生學業自我效能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學校教師的集體效能感對于創造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發展的環境,及營造有利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氛圍十分重要。
同伴群體主要是通過同伴之間的模仿學習來影響處于其中的學生學習自我效能的發展進程。Pintrich,P.R. &Schunck,D.H.(1996)研究認為,通過觀察一個與他們條件相近的人學習獲得成功,學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并且能促使他們自己也去完成相似的任務——如果他們也確信自己能與榜樣一樣可以取得成功的話。相反,如果在看到與自己條件相近的同學在完成某項任務失敗時,則會使學生感到自己也同樣缺乏要獲得成功所需要的那些能力,并且他們會規勸自己不要去嘗試做這項工作。榜樣的示范作用對那些還不確定自己的學習能力水平的學生有更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也對那些曾經歷過相類似的困難而正猶豫不決的學生有較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