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育技術研究和應用的目的,不僅是硬件環境的建設,更重要的是通過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借以優化教育資源和改革教學過程模式。教育技術是一個系統的綜合學科,它的重要范疇就是提供適應信息化社會的教育教學理論,用以指導新環境下的教學。
1、教育技術的發展方向
AECT94定義指出:“教育技術是關于教學資源和教學過程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技術的內容和范圍得到日益擴大和明確。文字的出現,特別是印刷技術的發明,使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信息傳播成為可能。幻燈、電影、廣播電視等視聽媒體的發展,促進了教育信息的傳播,同時使傳播的符號不僅為文字,也可以是圖片、聲音、視頻等更加生動形象的符號。當前,人類已步入信息社會,以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使教育面臨新的挑戰。現代教育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過渡,由“一次教育”向“終身教育”過渡,由“傳統民族教育”向“國際開放教育”過渡。教育資源數字化、教學過程智能化、教學環境虛擬化成為教育技術的發展趨勢。教學模式也面臨巨大的沖擊和挑戰。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壟斷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處于主導地位;學生不再是知識灌輸的對象,而是要主動構建自身內部心理,處于主體地位;媒體不僅是教師傳播知識的手段,也是學生用于構建知識和意義的工具。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書本,學習途徑多樣化,為達到同一個學習目標,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徑。教學環境可以是虛擬化的網絡課堂,教師也可以是虛擬的“教師”,學生也可以是虛擬的“學生”。
2、教育技術推動教學模式的改革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模式。教學模式要符合時代要求,適應當前信息化環境。教育技術的應用為教學模式改革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2.1教育技術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硬件保障
媒體是傳播信息的載體。加拿大著名學者麥克盧漢提出著名的“媒體延伸論”,指出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教育技術涉及的不僅是電影、電視、計算機等教育媒體,也包括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如教學人員、常規教學媒體、教學設施等。多媒體設備使得信息傳播成為立體傳播,傳遞教育信息的載體不僅有文字和語言形式,還有圖形圖像、動畫、視頻等形式,刺激學習者的眼、耳、口等感官;網絡設備使得信息傳播開放化、虛擬化,從而使網上學習方式成為可能,多媒體網絡教室可實現人一機對話、師一生對話、生一生對話,為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提供了硬件保障。
2.2教育技術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理論指導
從行為主義理論到認知主義理論,再從認知主義理論發展到建構主義理論,教育技術的理論基礎也日益完善,建構主義理論得到普遍認同。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的過程,學習者以原有的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來建構新知識,進而賦予新知識以個人理解的意義。建構主義理論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持,它打破了傳統的被動式教學,而應該給學習者創設情景,通過自主的方式來建構自己的內部心理結構,真正把知識融為自己的內在。
教學模式的現代化,首先應是教育理論和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須適應時代的潮流,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人類將實現教學模式的歷史性變革。
2.3教育技術為教學模式改革提供技術支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新媒體的不斷出現與更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顯著,已成為教育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應用在教育領域中的技術主要有:視聽技術、多媒體技術、數據壓縮與解壓縮技術、數據庫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網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這些技術為現代教育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在教育中得到了普遍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文本、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動畫以至于虛擬環境。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可以得到多種感官刺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網絡技術使網絡教學成為可能,在Intemet環境下,學習過程有很強的交互性,可以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可以在網絡的“知識海洋”中自由游弋。數據壓縮與解壓縮技術及“流媒體”技術提高了網絡信息傳輸的速率,“流媒體”技術是一種數據傳輸方式,使用流式傳輸,用戶可以在信息到達時就能看到或聽到它,一邊收視一邊下載,這樣就節省了等待下載的時間。這種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多媒體信息在網絡上的傳輸問題,為創設基于網絡環境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技術支持。
3、應用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模式的幾種方式
隨著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及建構主義的普遍認同,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下建構新型教學模式成了一個熱門課題。教學模式要體現教育技術理論和思想,適合培養創新人才和追求最佳教學效果。目前在教學中常采用以下方式:
3.1課堂多媒體教學
這種方式主要由教師控制多媒體設備,給學生以各種感官刺激,有很強的感染力,富有形象性和逼真性。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校中,擴大了教學規模,提高了教學效果。
3.2個別化自主學習
這種方式主要由學生自己控制自己的學習進度。學生把信息技術作為認知的工具。該方式體現了教學個性化,有利于學習者探索和發現,有利于培養學習者的創新能力。學習者面對的學習資源豐富,有利于根據自己的原有水平和學習風格學習,有很強的針對性。
3.3網上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的方式。學習者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個體之間可以采用對話、商討、辯論等形式進行交流。在網絡環境下,可以通過聊天室、E—mail、BBS等進行信息溝通。
3.4遠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
遠程教育是教育者與教學對象在時空分離的情況下進行的教育活動。它通過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控制媒體教學、學生自學、面授輔導和信息反饋等環節,對學生的身心施加影響,使之發生預期的認識發展和行為變化。遠程教育打破了傳統教育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很好地實現了資源共享,擴大了教育傳播范圍。遠程教育使得人們可以不坐在校園的教室里照樣可以聽到教師的講課,學到自己想要學的知識。學習發生的地點可以在家里、寢室、網吧等。遠程教育是一種開放教育,它擴大了教育信息的傳播范圍,有利于建構終身教育體系。
教育技術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離不開教育技術。教學模式的改革也必將促進教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各國都在加快教育的改革。我國政府也提出了“科技興國”的發展戰略。教育部擬定了《面向2l世紀教育振興行動》,提出“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教育部副部長韋鈺于1998年10月在陸軍參謀學院召開的“全國多媒體教學網絡系統現場會”上指出:未來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教育內容、方法、體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把積極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占領“制高點”。在“知識爆炸”的今天,不僅要教學生知識,更要教學生怎樣學知識。教育不再是單純地傳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素質和提高學生的能力。
總之,教育技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有教育的地方也必然要求有教育技術的存在,教育技術應該融合到教育資源和教育過程之中。教育技術不僅使教育本身發生了巨大裂變,而且影響到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諸多領域。教育技術為推動教學模式改革提供了支持和推動力,它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