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如何對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進行改革  教學管理論文刊發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教育技術時間:瀏覽:

  論文摘要:著名教育學家潘懋元先生曾把我國的地方高校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教學研究型、綜合性的高校,包括省屬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和“省部共建”高校;第二類是應用型、專業型的高校,除了一部分是一本類院校外,其余大部分是二本類院校,普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第三類是職業性、技術技能型的應用型和專業型高校,即高職高專和三本院校。由于地域、辦學歷史、既有資源和國家支持等方面的原因,不同類型和不同性質的地方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以及適用的條件尋找特色路徑突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辦學瓶頸。

  一、地方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兩個基本命題

  科學意義上的公共事業管理起源于20世紀早期的美國的公共管理,其理論基礎來源于泰勒的科學管理和馬克斯·韋伯的“官僚制”,20世紀80年代世界范圍

  內掀起的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新公共管理運動”對我國也產生了較大影響。政府的管理導向開始由“大政府、小社會”向“小政府、大社會”,從“行政管制”向“公共服務”轉變,為適應這一變革形勢和相應的人才需求,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專業目錄中正式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本科專業。當前,“公共事業管理”的基本范疇仍存在許多爭議[1],這些爭議集中表現為公共事業管理與工商管理的交叉性是否過多,公共事業管理與傳統的行政管理是否有區別,中國的公共事業管理是否具備存在的現實依據等一系列問題,由此也使得高等院校和部分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產生了兩個自然而然的追問:一是地方性高校是否應該培養公共事業管理人才,即人才培養目標的問題;二是如果社會發展需要,那么地方性高校應如何培養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這涉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問題。這兩個追問構成當前我國地方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兩個重大命題,如果不加以厘清,則會使得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導向不明、思路不清、機制不暢。

  對于第一個命題,答案應該是肯定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革,服務型政府、學習型政府、民生型政府是今后我國政府改革的主要趨向,強調服務、注重變革、講究快速回應、要求敏捷應對是新形勢下各級政府必須致力追求的目標,這些新形勢和新變革需要有現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專業人才來推進和實現。因此地方性高校應該并且要大力地發展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這是我國政府變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對于第二個命題,必須首先明確,地方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不是純粹的理論研究人才,而更應是實踐性、應用性、綜合性的專業人才,他們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能解決地方政府管理中面臨的各種尖銳矛盾和突出問題,是適應變革、善于創新、勇于嘗試的現代管理人才。所以在人才培養中一方面要注重實踐能力的鍛煉,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往“通才”方面進行培養,使之“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

  二、地方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近年來發展最為迅猛的新興專業,至2009年底,我國已有472所高校設立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地方院校占絕大多數。可見地方性大學成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2]。但伴隨著招生學校的迅猛發展,諸多問題逐漸涌現,面對如此嚴峻形勢,地方性大學如何抓住國家教育改革的歷史機遇,適應地方公共管理發展需要,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各地方性高校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專業定位不準確,培養目標不明確

  由于該專業開辦時間短,專業建設特色尚未形成,許多高校特別是地方性高校的專業定位尚存在一些不足,未能突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綜合性特征,嚴重制約了該專業的建設與發展。而對于該專業究竟是培養公共事業管理的“通才”,還是培養精通某一事業領域管理“專才”的問題,又成了困擾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難題。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校在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方面定位模糊。

  (二)師資力量相對薄弱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作為新興專業,發展歷史較短。2003年才有了首屆本科畢業生,很多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的師資力量都是從其他專業轉型來的,大部分專業教師較為年輕,職稱較低,缺乏管理實踐,一些教師的教學思維還停留在單純的授課環節上,教學方法單一,不少課程的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三)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各地方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基本都按照《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課題組提出的“三級平臺課”原則進行設置[3]。課程的設置大同小異,特色不鮮明,專業核心課與專業基礎課、必修課、選修課之間的主次不分,方向課程的開設沒有很好考慮地方性高校人才培養的規律,沒有突顯地方特色、區域特色。課程本身多是“基礎”、“概論”等形式,基礎理論性課程較多,實務應用型課程偏少,這與當初公共管理專業設置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衷是偏離的。課程設置幾乎涵蓋了所有私營部門之外的專業方向,隨之而來也帶來了課程的簡單嫁接[4],忽略了專業的特點與屬性,更忽略了專業本土化的需要。

  (四)學生專業技能不強

  學生當中普遍存在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對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清楚,對實踐教學的意義、目的認識不足,本應該具備的相關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以及應當具有的職業技能和作為高級專業人才必須具有的行為能力沒有很好掌握。少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嚴重的自卑心理,參與應聘時自信心不足,也有的畢業生缺乏主動性,缺乏進取精神、競爭意識和推銷意識,沒有看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發展潛力。

  (五)教學基礎設施落后,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多數地方性高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困境,即教學基礎設施落后,尤其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相關配套設施、條件相當欠缺。囿于傳統觀念的制約,公共事業管理只是灌輸一些管理理念,學習一些管理理論,一些學校認為抓實踐沒必要,也有一些不知道從哪些方面抓。實踐中我們經常聽到一些非常外行的觀點,認為公共事業管理不用建實踐教學基地,所謂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驗教學無非是找一間教室買些電腦教學生用些辦公軟件。殊不知,國外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試驗和實踐建設要遠復雜于管理學其他專業,如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電子決策劇場、荷蘭萊頓大學的危機管理實踐教學體系等都是全球知名的,國內的華中科技大學于2010年6月2日建成的高清晰、高性能、8通道、立體背投、無縫連接、240度弧幕的電子決策劇場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實驗教學基地。再者,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踐教學中的畢業實習現狀也不容樂觀,一般的地方性高校采取的是分散實習加集中實習的方法,即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和院系推薦相結合,但這種效果非常不明顯,究其原因,學生自主聯系專業對口的實習單位難度頗高,而院系推薦也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實習基地建設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三、地方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特色化發展的實踐——以吉首大學為例

  吉首大學是位于湘鄂渝黔邊區唯一一所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特色的省屬綜合性大學,是地處國家西部開發“10+3”范圍民族地區的高校,是湖南省唯一進入國家西部大開發范圍的高校,是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確定的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是國家“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高校。作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大學,學校一直圍繞武陵山片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來確定專業發展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眼睛向下”的辦學思路和辦“平民大學”的理念。辦學50多年來,學校共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110000余名,辦學成就得到了原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镕基、曾慶紅和賈慶林等同志的高度評價。吉首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便是在學校服務地方的理念指導下開辦的應用性專業,該專業從2002年開始招生,至今已有招收了十屆學生,畢業學生近800人。該專業自開辦以來一直致力于改革創新,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材選用和使用、實踐教學活動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嘗試,效果突出。

  (一)明確專業發展建設目標

  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建設目標,將專業發展的目標確定為:以貼近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與民族地區現實發展與人才需求為出發點,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與優化師資隊伍結構為龍頭,以改革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社會經濟發展與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為手段,以為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區培養政府與非政府公共部門管理與服務、民族文化管理、社區管理、公共企業管理人才為目標,以加強實習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輔助,大膽實踐與創新,以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創造出一個集邊區特色、民族特色與時代特色為一體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

  (二)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為適應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需要,對承擔的大部分課程進行了重構與更新。在課程設置中更加突出能充分反映時代與區域需求的課程。如“公共危機管理”、“地方政府管理學”、“社區管理”、“物流管理”、“地方自治與治理”、“電子政務”與“辦公自動化”等。通過這些課程的教學,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公共管理與地方治理及社區管理的實戰能力[5]。突出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課程設置,針對教學和就業環境的區域和民族特色,教研室著手設置“武陵山區公共管理”、“民族政治學”與“少數民族文化管理”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在這一特定區域從事管理與服務工作的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原來采用的討論式、啟發式和案例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參與式、研究型發展,鼓勵教研室成員運用多方法教學,將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興趣作為未來教學的主要導向,同時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性研究和學習。改變以往過分注重基礎理論、傳統理論,卻忽視當代前沿管理理論的狀況。一方面減少課程的陳舊內容,大膽使用更能反映公共事業管理的新發展與新要求的內容;同時去掉一些過于陳舊的傳統課程,增設“武陵山區公共管理”、“物流管理”、“公共危機管理”等更能反映當代公共管理新發展和區域需要的課程,以提升學生從事基層管理的實戰能力。打破原來主要由專業教師進行專業授課的方式,鼓勵任課教師同基層政府管理人員之間的互動,開創專業教師與基層政府管理人員協同授課的教學方式[6],同時聘請經驗豐富的基層政府管理人員擔任一定比例的專業課程教學,以提高學生實踐管理能力。

  (四)積極探索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

  一方面堅持傳統的“基地”式實踐教學模式,依托學校的資源,努力開拓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教育實踐基地,在湘西自治州就精心選擇了若干個教育實踐基地,比如,州文化局、州委宣傳部、州民政局、湘西吉鳳工業園等。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實踐模式,比如,除了要求學生“走出去”,還積極邀請一些一線的管理人員、領導干部到課堂上來親自作報告、談實踐,讓學生“足不出戶”就感受了實踐中的管理。

  (五)加強實驗室建設

  結合武陵山區旅游和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我們成功申報了財政部專項資金并以此為依托建成了“文化產業管理綜合實驗室”。同時還組織多名學生參與湘西州、吉首市文化、旅游、城市建設、社會管理方面的調研、規劃活動,學生動手能力不斷提升。

  自2008年推進專業特色化發展以來,該專業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2009年由該專業教師擔任副主編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全國創新規劃系列教材《管理學》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全國發行使用,另自編了《公共行政倫理概論》、《武陵山區公共管理》多本內部教材;主持省級教改項目1項,校級教改項目7項;獲得各類教學成果獎6項;專業教師在《國家行政學院學報》等核心刊物發表優秀教研教改論文14篇。學生獲得2010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獲得“賽伯樂杯第二屆杭州市大學生創業大賽”獲優勝獎入選雙百強1項;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獲教育廳頒發的優秀獎和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獲教育部頒發的優秀作品三等獎各1項。

  加強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發展和建設的研究,積極探索地方性高校公共管理專業特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是區域性地方高校積極應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面臨的各種挑戰之表現,更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爭議中邁向成熟的必然要求。地方性高校唯有充分挖掘自身區域優勢,進行科學合理定位,堅定不移地走區域化、特色化、創新化的發展道路,才能贏得機遇,走出困境,迎來春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武市| 镇江市| 永福县| 富民县| 潜山县| 沈阳市| 桑植县| 白银市| 扎兰屯市| 龙岩市| 巴青县| 仁化县| 阳泉市| 兴化市| 英德市| 定结县| 武定县| 信丰县| 大竹县| 白山市| 兴文县| 邵武市| 玛纳斯县| 鄂托克旗| 金坛市| 永州市| 永康市| 吉水县| 汉源县| 富平县| 法库县| 松溪县| 融水| 泰顺县| 彰武县| 鹤庆县| 宁城县| 夹江县| 扶沟县| 乌鲁木齐县| 龙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