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旨在使學生認識勞動在改造自然、變革社會中的偉大意義,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習慣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養成艱苦樸素,遵守紀律,關心集體,愛護勞動工具,珍惜勞動成果的優良品質,并初步掌握一些生產勞動或通用的職業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按照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小學勞動課教學大綱》和《全日制普通中學勞動課教學大綱》要求,堅持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術教育,全面提高了教育質量。但從大范圍看,開設勞動課的情況還很不平衡。一些教育行政部門對勞動課重視不夠,不少學校勞動課師資、場地、教學設備嚴重不足,社會對開設勞動課的認識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勞動技術教育仍然是晉通中小學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薄弱環節。
扭曲的“小五”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教育方針。但由于種種原因,教育方針在有些地方和學校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忽視勞動課的現象還比較普遍。
調查手記之一:勞動課尚未登上“大雅之堂”。某縣30多所中學,沒有開設勞動課的占三分之二。縣重點初中雖然把勞動課納入了教學計劃,也排上了課程表,但沒有確定專、兼職教師,也不要求老師備勞動課,勞動課往往改上數學、語文、英語。談起勞動教育,該校校長長嘆道:“難開展呀!升學壓力大,全校上下不得不絞盡腦汁,一心一意提高升學率,勞動教育很難顧得上。咱們關起門來說,要求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勞’不就是‘小五’嗎?充其量是個芝麻,它能堂堂正正地登上大雅之堂嗎?”
調查手記之二:家長越俎代庖。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為了孩子能上中專考大學,把孩子必要的勞動,包括自我服務性勞動全包下來,個別家長還到學校替學生做值日。一位高三“尖子”生接到人民解放軍某高等院校錄取通知書,鄰居們前來祝賀,其父如眼眶濕潤。”孩子從小沒了娘,他是家里的獨苗,我能不心疼嗎?為了使他將來有出息,大小家務活我全攬了,連他的襪子、褲頭也沒讓他洗過一次。孩子這次遠離家門,我擔心他生活上難以自理……”這位家長邊說邊擦眼淚。
調查手記之三:勞動委員“檔次低”,“勞動紅花”貶值。某教師這學期改教勞動課,幾位好友訕笑說:“誰不會勞動,還要老師教?莫不是不務正業,領著學生閑玩?!”家里人也時常說:“教了十幾年書,越教越差勁兒,離辭退不遠啦!往后評癬轉辦公、增加工資你能掛邊嗎?”某班班干部選舉揭曉,唯勞動委員不愿走馬上任。“哼!誰不知道,勞動委員屬安慰性質,在班委中檔次最低。”該生氣呼呼地對著班主任老師發牢騷。老李家的獨生女圓圓放學后戴著小紅花一蹦一跳回到家里,高興地說:“今天班里打掃衛生我表現得好,老師獎給我一朵小紅花……”話沒說完,其母上前扯下小紅花摔在地上,臉色似酷霜:“真是個榆木疙瘩腦袋!人家學習上爭第一名,你卻只會出笨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你班的老師也太缺德,老是讓學生干活兒!”
調查手記之四;勞動教育被扭曲,勞動被作為懲罰的手段。有些學校的個別老師,對違紀學生實行勞動體罰。某教師立下班規:哪位同學曠課一天,罰他值日一周;損壞桌凳、玻璃,罰他打掃一周廁所;打架斗毆,罰澆半學期花圃。這種所謂的“勞動教育”,往往使學生錯誤地把勞動視為“勞動改造”,對勞動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甚至鄙視、厭惡勞動。
忽視勞動的后遺癥
削弱、輕視勞動教育,勢必給青少年學生留下“后遺癥”。
“后遺癥”一:四體不勤,自立能力差。“如今的孩子真懶!”不少家長雖為此怨氣滿腹,但仍“樂為子孫做馬牛”,使孩子從小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挑吃懶惰的不良習慣,成了生活上的弱者。現在孩子到了十三四歲連疊被子都不會,連內褲、襪子都不洗,連家常便飯都不會做的還不少。孩子進了大學還需父母輪流打掃寢室的怪事也屢見不鮮。在某市勤工儉學工作座談會上,一位農村中學校長談到,學校組織學生到新校舍建筑工地搬磚,兩位女生掏出新手絹,襯在磚下,二人合抬一塊磚。“現在的學生大多嬌氣,感情脆弱,經不起挫折,受不了委屈,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既磕碰不得,又害怕風吹雨打日曬。”一些老師這樣說。
“后遺癥”二:不尊重勞動人民。工人緊張繁忙八小時,農民面向黃土背朝天。是他們辛勤的汗水,平凡的勞動使我們的衣食住行得以保證。然而有些學生卻嫌棄勞動人民,說他們“黑、臟、傻、粗”。某重點高中一位女生,其父和叔父均在礦區工作。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礦區放假,其叔父、嬸母到她家做客,中午吃飯她說啥不肯入座,獨自跑到外面的飯館里吃。晚上看電視,眾人正看到熱鬧處,她上前將電視機關掉。客人走后,她嘟嚷著說:“窩囊廢,來這干啥哩?
”筆者前不久隨市成人教育考察團到河北省豐南縣考察農民教育,路過天津在一 家餃子館就餐。盡管考察團成員除我之外都是處、科級干部,可由于“衣著樸素”,引起一個娃娃的反感:有個七八歲的男孩拉著其母的手踏進餃子館,掃視一下我們幾位,生氣地說:“真煩人!今天遇到的都是農村人。媽,咱不在這兒吃啦……”“后遺癥”三:艱苦樸素、勤儉節約觀念淡薄,不珍惜勞動成果。由于極少參加體力勞動,孩子們很難有“粒粒皆辛苦”的體會,相當一部分青少年不珍惜勞動成果和社會財富,比穿戴,趕時髦,花錢大手大腳,成為家里的“消費中心”。
一位中學教師反映,有些學生吃雞蛋、鴨蛋、饅頭或面包時,咬一口感到不對味,就隨之扔棄。他所在的學校學生每頓飯都要扔掉二三桶飯菜。不少學生學習上不愿吃苦動腦筋,一味追求吃喝享受的壞風氣便逐漸滋長起來。有些男孩湊到一塊就比誰的服裝、領帶面料好,誰的皮鞋、運動鞋款式新,誰的手表高級。女孩子則比項鏈、戒指、化妝品。某小學組織春游,一頓野餐,有些學生竟花去八 九元錢。一位農民告訴筆者,他正在讀大學的兒子寒假回到家里,飯店竟用半個白面饅頭擦碗,擦過后一扔了之……老人氣憤地說:“我當時訓斥他,他還說我根本不懂什么“物質不滅定律”。這孩子扔父母的勞動果實毫不害羞,日后能不揮金如土,能不扔公家的財物嗎?”
燃起孩子對勞動的渴望
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人類文化。勞動乃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
隨著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在文化基礎知識和勞動技術方面,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不斷提高,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愈來愈明顯。在普通教育中。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國家把勞動技術教育作為一門課程納入教學計劃,使之成為整個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加強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引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會各方面都要積極為學校進行勞動教育提供場所和條件。”一位著名教育家也說過:“教育不但要發展孩子的智力,還應燃起孩子對勞動的渴望。沒有少年兒童勞動的幸福,就沒有教育的一切;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少年兒童都成為幸福的人。”勞動創造一切,勞動使人體魄健壯,勞動使人幸福愉快。適宜的體力勞動能使孩子從小養成熱愛勞動,艱苦樸素的好習慣,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在勞動中既動手又動腦!僅學到了生產、生活知識,掌握一些基本的勞動技能。而且開發了智力,越來越聰明。“少年兒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指尖上。”這話很有道理。學生通過參加勞動,還鍛煉了體力,培養了毅力,磨練了意志,增強了體質。
燃起孩子對勞動的渴望。不僅是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也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民族素質,使中華民族繁榮富強,以巍峨的身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