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中央蘇區地處內陸不發達地區,加之國民黨軍隊的封鎖包圍,經濟和文化極其落后,仿照傳統的高等教育制度進行辦學并不可行。在如此艱巨的環境中發展高等教育無章可循,只能發揮自身智慧創造性地進行辦學。在具體的辦學過程中,中央蘇區高等教育形成了獨特的辦學特點。
[論文關鍵詞]中央蘇區 高等教育 干部教育
將教育作為革命斗爭的重要武器,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的一貫方針。高等教育對提高干部素質尤為重要,因此備受中國共產黨重視,在大革命時期即辦有湖南自修大學和上海大學等高等學校。土地革命開始后,中央蘇區成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中心區域,戰略地位舉足輕重。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特別是培養一批能領導革命斗爭的高級干部,才能擔負起建設中央蘇區的重任。高等教育是培養革命根據地高級干部的主要途徑,對中央蘇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幫助,因而舉辦高等教育就成了中央蘇區的當務之急。中央蘇區高等教育的舉辦,開了中國革命根據地舉辦高等教育的先河,為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智力支持。
一、中央蘇區高等教育的辦學實踐
中央蘇區建立以后,圍繞著蘇區各項建設需要成千上萬的各行業高級干部。以往所辦的各種訓練班規模過小,師資力量無法集中,教學計劃和學習方式不能統一,難以培養數量如此多的高級干部,高等學校的建設為此提上了中央蘇區的議事日程。
(一)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
在各種高等學校中,最早建立的當屬培養黨、團、蘇維埃和工會高級干部的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1933年3月12日,中共臨時中央局決定將原蘇區中央局黨校改建為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又稱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任弼時出任校長。1933年4月22日,中共臨時中央局改任張聞天為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校長、楊尚昆為副校長、董必武為教育長。同年六七月間,楊尚昆離任,董必武接任副校長。1931年1月,李維漢和馮雪峰分別接替張聞天和董必武出任正副校長。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大批訓練新的工農干部,以解決目前革命與戰爭的需要,徹底改造和加強黨團政府和工會的工作,爭取戰爭的全部勝利”為目的,設有新蘇區工作人員訓練班、黨團蘇維埃和工會干部訓練班及高級訓練班三種班次。新蘇區工作人員訓練班學習時間為兩個月,每班80人,主要訓練即將派往新開辟蘇區工作的干部。黨團蘇維埃和工會干部訓練班學習時間四個月,分為黨、團、蘇維埃和工會各一個班,每班50人,主要訓練較為鞏固地區的黨、團、蘇維埃和工會干部。高級訓練班學習時間六個月,每班40人,主要訓練各省委、各省蘇維埃和各省工會輸送上來的干部。1933年6月到12月,各級訓練班學員先后畢業,大部分被分配到各地工作。長征開始后,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的部分干部與未分配學員被編入中央紅軍干部團,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宣告結束。
(二)國立沈澤民蘇維埃大學
1933年8月16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8次會議決定創辦蘇維埃大學。會議還決定任命毛澤東、沙可夫、林伯渠、梁柏臺、潘漢年五人為蘇維埃大學委員會委員,毛澤東和沙可夫分別為正副校長。1933年8月21日,蘇維埃大學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決定了建校、招生和開學等相關事宜。1933年9月初,蘇維埃大學正式開學。為紀念中國蘇維埃革命先驅沈澤民,學校正式定名為國立沈澤民蘇維埃大學。蘇維埃大學“以造就蘇維埃建設的各項高級干部為任務”②,分為特別工作班和普通班兩種班次,其中特別工作班開始時設有土地、國民經濟、財政、工農檢察、教育、內務、勞動和司法八個班,1934年春又增設外交、糧食兩個班。特別工作班的修業期限為半年,課程包括有理論、實際問題研究和實習三大部分。由于特別工作班缺乏合格生源,學員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給正常教學帶來極大困擾,因此蘇維埃大學還開設了普通班,其主要目的“是要對文化程度不足的學生,給以補習的教育”。蘇維埃大學招收的學員,“曾在政權機關、群眾團體或黨團負責工作有半年以上,而積極的;在邊區積極參加過革命斗爭的,其文化程度能看普通文件,均有入學資格”。1934年2月,校長改由瞿秋白出任,副校長改由徐特立擔任。1934年7月開始,該校合并在馬克思共產主義大學共同辦理。
(三)工農紅軍郝西史大學
紅軍大學是中央蘇區最著名和規模最大的紅軍軍事學校。1933年10月,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散擴編,其中上級班和高級班被改編為紅軍大學以培養軍政素質較為全面的高級軍事干部。1933年冬,紅軍大學正式開學,共產國際代表李德兼任顧問,何長工、周昆、張宗遜和彭雪楓先后任校長兼政治委員。為紀念對中國革命有貢獻的蘇聯友人郝西史,紅軍大學又正式命名為工農紅軍郝西史大學。紅軍大學是中國工農紅軍的最高學府,開始時設有高級軍事科、上級軍事科、上級政治科、參謀科,后來又增設后勤科和防空科,附設有教導隊、高射隊和測繪隊。紅軍大學的學員來源,主要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和紅軍總政治部以命令的形式從各革命根據地抽調。高級軍事科由軍以上干部組成,上級指揮科、上級政治科、參謀科和后勤科則由師團級干部組成,后期也招收有豐富戰斗經驗的營以上干部。這個學校的辦學原則是理論與實際并重、前方與后方結合,除教學以外,著重總結作戰經驗和進行軍事訓練。紅軍大學的學習時間一般為八個月,先后舉辦了三期。1934年10月,已經到校報到但未開學的第四期學員和教職員工被編入中央紅軍干部團參加長征,辦學歷程暫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