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在這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多元文化的發展體現為大眾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和改變著大學校園主流文化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同時又在校園非主流文化活動中充當主要角色。
[論文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育人 關系 現狀 途徑
一、文化的含義
文化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人們對文化概念的闡述眾說不一,世界上關于文化的定義約有300種。其中,《辭海》中文化的定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文化“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辭海》對文化的界定代表了現階段學術界大部分學者對文化的理解,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把握這一概念。文化的構成包含四大部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是指以滿足人類物質需要為主的那部分文化產物;制度文化是人類處理個體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的文化產物;精神文化是人類的文化心態及其在觀念形態上的對象化,包括人們的文化心理和社會意識諸形式;行為文化是指人們的行為方式和行為習慣,行為文化是人們觀念和思想的外在反映。物質文化是其他類別文化存在和發展的載體,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現形式,對行為文化起約束作用,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文化發展的最高目標。
二、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可以說文化和教育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一方面,學校教育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文化;另一方面,教育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人類通過教育傳承、發展和創造文化。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校園文化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其關系作用尤為突出。高校校園文化充實和發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渠道和載體,思想政治教育影響了高校校園文化,創造新的校園文化,保證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方向。
(一)校園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動作用
校園文化本身具有開放性和選擇性的特征,其開放性主要體現在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文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如校外社會信息的傳播。這種開放性為校園文化的建設和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引領不好,將使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成為敵對破壞勢力突破的對象,具有極大的危害性。因此,開放的校園文化,還要具有選擇性,要遵循“拿來主義”,學校應該增強大學生抵御消極文化的能力,防止腐朽思想在校園文化中滲透,確保校園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領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
高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重要機構,校園文化熏陶作為培養人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須遵循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方向,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下來完成。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接受新事物能力很強,但是思辨能力較差,很容易受到社會上非主流的消極腐朽的文化影響,這些腐朽文化危害性極深,全社會特別是高校必須加以控制,這就需要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終圍繞培養“四有”新人這個目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政治觀和法制觀進行塑造,爭取使之成為德才兼備的、對社會有益的群體。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還要密切關注校園文化內容的快速更新和發展,不斷地調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現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思想也得到空前解放,推動著社會文化逐步走向繁榮,掀起了一場“文化熱”。高校學子精神風貌總體較好,先進典型不斷涌現,體現了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明顯。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梅貽琦先生曾經講過:“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然而,大師與大樓也是相互依存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這些一流的大學,除了有層出不窮的大師外,還有著舉世聞名的校園建設與校園文化,清華的西洋風格校景、北大的古典建筑風格,都營造了一種高等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也是文化育人的一個體現。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許多院校在校園建設方面加大投入,老校區的美化建設、新校區建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氛圍不足
從19世紀末“洋學堂”的開辦到現在,中國高校一直以傳播文化知識和民族文化為己任。“文革”期間只抓精神灌輸而拋棄知識和技能傳授的結果是人民受損、事業受損、國家受損。如今,我國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從一個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計劃經濟體制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了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新時代。作為上層建筑的高校文化育人,當然應該與之相適應,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響,文化育人環境的營造效果并不理想。改革開放后,雖然有所改善,但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發展經濟上,人們獲取急需的知識和技能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文化育人的氛圍不夠濃厚,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三)教師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認識不足
目前許多高校在規章制度方面把重點放在糾正學生“錯誤行為”上,其目的是管住學生,而不是養成學生積極健康的行為,工作缺乏理念和思路上的創新,輔導員的工作重點也是應付上級的工作檢查,沒有過多的精力去了解學生的內心,沒有了解學生真正需要什么,未能從本質上去解決問題。教師在青年人眼中是一名擁有先進文化的思想觀念、價值趨向和豐富人生經驗的教育者,能夠指導學生思想觀念并對學生群體文化進行整合,達到實現校園文化的育人目標。但是,隨著教師在教學、科研等工作方面的競爭壓力日趨激烈,他們認為教學任務、學術研究是他們日常工作范圍,是“正業”,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在他們看來是“不務正業”,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不愿意參加這些活動。教師對校園文化的誤解以及激烈的競爭壓力讓他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缺位現象普遍存在,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中沒有起到引導和教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