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風水學被人為是一種迷信活動,不再被廣泛地運用在建筑設計中。而在近幾年來,風水學又重新地出現在人們的知識領域里。2004年9月9日,由建設部中國建筑文化中心和國際易學聯合會主辦的“首屆建筑風水文化與健康地產發展國際論壇”在人民大會堂開幕,這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關于風水文化的高峰論壇。這標志著人們對傳統文化---建筑風水學的重新認識,這也必將對建筑風水學的研究、發展、應用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字:風水, 現代人居環境, 科學性, 超自然性, 定性與定量
風水這個名詞,在中國由來已久。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很少有不講究風水的,商人建樓要講依山傍水和四至朝向,平民喪葬要請風水先生相陰宅。就連皇帝也一樣,不論是皇宮還是帝陵,都要挑選能使皇族興旺的龍脈。長期以來,由于人們知識的局限,有些問題得不到科學的解釋,也滲入了神秘、迷信的色彩,一談到建筑風水,就被強加一些不適之辭[1].但是,現在風水又被一些人推崇成了一門嚴謹的科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積累下來的寶貴文化結晶。這兩種對風水的不同態度導致了長期以來的兩派紛爭。對于這種現狀,我們還是以科學和辯證的觀點來分析風水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達到為我所用
風水有人斥為偽科學、迷信,當然,其中確實有很多問題似乎無法用科學解釋清楚。從實用層面來看,風水是一門實用性學科,是中國古人對自然環境的主觀評價和建筑(陰陽宅)選址依據。但是風水絕非這么簡單,它更隱含著中國人代代傳承的宇宙觀和價值觀,它關乎我們的祖先如何看待自身、看待自然以及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理念,承載著包括天文、地理、歷法、氣象、建筑、民間信仰等在內的諸多學科和民俗,可以說是漢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塊“活化石”。
從選址上看,風水學總結了人么長期以來的選擇住宅的經驗,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一種理想化的環境模式——背山面水,“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這種相對封閉的環境。首先,人類是“自然之子”,是“太陽之子”,因此房屋的選址與太陽活動密切相關,任何房屋的建造都先與太陽握手交流,遵從太陽的“旨意”。對于北半球國家而言,山的南面為向陽坡,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太陽光,保持房屋干爽,拒絕潮濕,杜絕細菌滋生,保護地基不受地下水的浸泡。其次,土層深厚,土壤非常肥沃也是特點之一。這里處于山麓堆積地帶,三面環山。流水把山上的表土不斷沖到這里堆積下來,而且在此地的開口前方有小丘,使從山上沖下來的肥沃土壤不致被沖走。看來風水學所說的風水寶地對于生產活動無疑是有利的。
風水學還對房屋的朝向作了一些闡述。一般規則是坐北朝南,“負陰抱陽”,很少朝北。我國房屋一般坐北朝南,是由我國特殊的地理條件決定的。在我國北方冬季寒冷,北風刺骨,人們為了防寒,房屋朝南有利于接受陽光照射。有人對我國北方一些地方的太陽光照和風向進行測定,確定最佳朝向是東南、南、西南。在南方,空氣濕潤,房屋建造要考慮通風,因而房屋一般高大,而且朝南向陽,夏季南風徐徐吹來,可以保持房屋干燥。
水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都是極其重要的。在風水術中分為自然之水與形象之水,而且根據水的形勢、水質、來水和去水的方位等,還可分為吉利之水與兇煞之水。基于古代圣哲對水的理解和評價,堪輿家發揮想像,將水與時間和空間聯系起來,使其超出本身物質形態,上升至一種精神境界。如將北方、冬季、寒冷、向下、一切流動性的物體以及街巷、道路、廣場、低洼空地等都看成是水,從最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相對說來,風水模式中的風水寶地是一個沖積平原,只是范圍較小,河流從上游段帶來的物質在這里堆積起來,形成深厚而肥沃的土壤,地表九曲回環的水流,造成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可見風水中關于水的理論并非單純地考察水,其中包含著對地表的侵蝕與堆積以及整個自然條件差異性的認識。總之,無論從風水角度還是從人居環境保護的角度,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水資源又相對貧乏的國家,只有加強對水資源的認識和管理,防治與保護并重,才能讓我們祖國美麗壯觀的山水圖畫得以長久保留。
氣的解釋體系較模糊,有學者認為氣是日常現象事物的整體或功能流,與現象學中的“場所精神”相似。基于風水觀念的中國建筑之空間創造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氣”的問題,所謂:“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故謂之風水”。然而,這里所說的氣,決不是一般概念中自然意義上的氣,而是某種具有超自然意義的東西——謂之“真氣”。所以,所謂風水術即是對神秘的“氣”的尋求與經營的巫法術[3].當風水師們在說:“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之時,已經隱涵了這一觀念于其中。
建筑風水學的實質在選址方面作為準繩對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做出或優或劣的評價和選擇,以及所需采取的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兇納福的目的,創造適于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一個居住地點的形成發展及興衰,是由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所影響、所決定的。此外,風水術還是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環境觀、審美觀的反映,與中國的道教、禪宗思想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中國傳統建筑環境設計思想——風水術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了實用思想與文化因素的雙重內涵。這實際上正符合設計在當代社會中體現出的復雜性——它既是商業現象又是文化現象,既是藝術現象也是技術現象。
風水說是古代思想的混合體,既有古代自然哲學思想的合理成分,也與巫術迷信的評價體系交織在一起,具有兩面性。鑒于科學性和超自然性。
在論及風水時,我們既要充分理解和吸收學術界的最新成果,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認為: “ 風水學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擇吉避兇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一種有關陰宅、理論與實踐系統的理論。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淀。[4]我們應該吸取先人用幾千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的寶貴文化財富,走科學與人文的結合之路;同時也應該看到其中因為歷史的局限性而產生的一些偽科學,分析風水模式的深層意義由此找出人與環境關系的定性和定量的規律,從而有益于建筑環境理論及人與自然關系科學研究的發展。
詩性是中國文化的又一精髓所在。博大的中國人在理性思辨的同時敬畏天地,懷疑所有存在的同時相信一切可能。這是一種謙卑的態度,更是一種自由的智慧。正是由于詩性,風水學才能夠在安葬死者的同時惠及生者,恣意幻想的同時又自成體系,可以將其玄之又玄的理論世代相傳。
參考文獻:
[1]余卓群。簡論建筑風水[J].長江建設,1997年。
[2]余卓群。風水的科學釋義。四川建筑[J],1999,19
[3]王貴祥。風水觀念的非理性層面剖析。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J],1999,15
[4]朱小雷。“風水說”的現代人居環境評價學批判[J].廣西大學學報,20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