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作者:齊天嬌
摘 要:中國的對外開放走過了40多年的偉大歷程。廣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研究廣東對外開放的成就經驗和貢獻,有助于深化人民對對外開放重要意義的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首先研究廣東目前對外開放的形勢,隨后歸納了廣東對外開放的貢獻,并對廣東對外開放的經驗進行總結,最后對廣東對外開放的未來作了一定的展望與探索,期望能對廣東更加美好的未來作出一點貢獻。
關鍵詞:對外開放;廣東;經驗總結
0 引言
中國對外開放走過了40多年的偉大歷程,廣東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先行區,在對外開放的進程中始終走在最前列。同時,廣東作為改革的試驗區。對外開放是個新事物,如何引進外資,如何建立開放型新體制,當時沒有先例可以借鑒。廣東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其他地區將來也會遇到,廣東作為對外開放的試驗區,肩負著中央給予的重任,進行了對外開放的創新與探索,為全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積累經驗。
研究總結廣東對外開放過程中的成就和經驗,有助于深化人民對對外開放的認識,有助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是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
1 對外開放的相關經濟學理論
汪海波(2014)指出經濟全球化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伴而生的,沿著平等交換趨勢發展的經濟關系這個客觀趨勢是確定無疑的,2013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41600億元,超過了美國的39104億元,居世界第一位。從新世紀開始,中國對外投資高速增長,2013年達到1078億元,僅低于美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其認為這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開始進入以凈資本輸出為重要特征的新階段。蘇雄武(2004)等通過對廣東對外貿易與產業結構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指出對外貿易在促進廣東產業結構實現比例上優化的同時,在促進產業協調和提升產業素質等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章瀟萌等(2016)認為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轉型不應過度追求與發達國家歷史經驗相一致的轉型路徑,對外開放帶來的國際分工造成了當前發展中國家轉型路徑的多樣性。張成思等(2013)認為我國貿易開放和金融開放不相協調,金融結構與貿易結構不相匹配,從而造成對外開放反向抑制金融發展的結果。
2 廣東對外開放的現狀分析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外貿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2016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6.3萬億人民幣,總量連續31年位居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量首位,占全國貿易總額比重(25.9%)比2012年提升0.46個百分點,占全球貨物貿易(3.8%)比重比2012年提高0.6個百分點,廣東外貿進出口總額連續31年保持全國第一。2008-2016年,廣東外貿年均增速為4.27%,其中出口為5.03%,進口為3.11%,比國際金融危機前一段(2000-2008)的年均增速分別減少了14.72個、15.3個、14.14個百分點。顯然,廣東外貿整個進入低速增長的“新常態”。2017年1-12月,廣東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68155.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開始扭轉年增速下降的態勢。
廣東省一般貿易迅速發展,2016年總量首次超過加工貿易,但廣東服務貿易發展還不充分,存在較大空間。首先,2016年,廣東服務貿易額占全國服務貿易份額為22.4%,是我國服務貿易第一大省份,與貨物貿易在全國的份額25%存在一定差距;其次,廣東服務貿易多年逆差,近幾年出現擴大的趨勢,2013-2016年逆差分別為16.61億美人民幣、211.88億美人民幣、93.50億美人民幣和315.0億美人民幣,說明廣東服務貿易競爭力比較弱;再次,廣東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比值為15.42%,而全國服務進出口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比重達到18.00%,服務貿易還不能與貨物貿易匹配。因此,廣東服務貿易規模和競爭力有較大提升空間。廣東外貿主體結構處于調整期,國有企業出口占比相對穩定,外資企業出口占比大幅度下降。民營企業異軍突起,對外貿易表現強勁,成為廣東對外貿易的主力軍。2013-2016年,廣東省民營企業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9.7%,增速比全省高10.4個百分點,2016年進出口總額占全省比重43.4%,比2012年提升14.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總額年均增長9.9%,2016年占全省比重比2012年提升12.6個百分點;進口總額年均增長9.2%,2016年占全省比重比2012年提升16.3個百分點。
3 廣東對外開放的貢獻
中國對外開放的過程,是一個漸進改革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在策略上,摸著石頭過河,實事求是。根據實際的發展變化逐步展開改革過程。第二個是在形勢上,實行雙軌制。廣東的對外開放是從1978年開始全面推進的,得益于國家的特殊政策,在這一漸進的改革過程中,廣東突破了當時計劃經濟體制,對計劃經濟體制的市場改革作出了探索,為中國改革提供與世界經濟體系接軌的平臺和通道,提供制度改革的試驗和示范。
3.1 對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與“試驗區”,近40多年來,廣東主動順應國內經濟政策的變化,勇于探索,積極引進外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1978年廣東生產總值僅為185億元,只占全國的5.1%。廣東作為第一批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到2017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9879.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5%,增幅與上年持平;同時,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總量連續29年居全國首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萬元,達到81089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6倍。
3.2 促進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廣東對外開放還促進了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廣東從香港與珠三角的“前店后廠”的合作模式開始,從加工貿易起步,借著國際產業轉移,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率先實現和全球經濟體系的融合。40多年來,面臨著國際產業分工模式的新挑戰。2016年,廣東全省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5.44萬億元,與2015年相比同比增長10.4%;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0%,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作為我國高新技術產品主要出口基地,廣東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規模及其在全國所占的比重均位居全國首位。廣東的外向型經濟在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進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薦閱讀:發表國際貿易論文的cssci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