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章基于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在理論和文獻回顧基礎上,計算了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GL指數,探討了影響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的因素,并針對貿易摩擦的沖擊提出相關對策建議。研究發現,由于近年來美國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限制,導致兩國高科技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且呈不斷下降趨勢。為減少貿易摩擦對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的負面影響,中國企業應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出口的學習效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從而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高新技術產業;貿易摩擦;GL指數
《產權導刊》是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指導,全國產權交易機構聯辦,部級產權交易機構——天津產權交易中心主辦的全國一家產權交易領域的月刊,是國務院領導、國家各部委領導和各省市領導的案頭讀本。
一、 引言
當前國際分工深化和世界經濟合作頻繁的大環境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產業內貿易發展迅速,并且在國際貿易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產業內貿易是指國際貿易雙方同時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產業內貿易是衡量國際分工的重要標志,其發展方式和水平深刻影響著一國的技術水平、產業結構和產品競爭力。隨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推進,產業內貿易不再局限于發達國家之間,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分工合作也正在被產業內貿易承包。
經合組織(OECD)將國家產品生產或增加值中的研發密度作為劃分標準,對制造業技術等級進行分類。其中,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制藥制造,計算機和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和儀器制造,信息化學品制造,航空航天設備制造等六大類。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美兩國之間保持著長期的貿易溝通。根據數據統計,中國2017年在高新技術產業產品的進出口總額達到12 575.5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51%。其中,美國位居我國出口市場的第二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為19.9%,達到1 334.9億美元;進口市場中,美國占比8.2%,位居第四位,達到481.1億美元。從數據可以看出,中國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對美國為貿易逆差。2018年,美國以貿易失衡為理由限制高新技術產業對中國的出口,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因此,探討中美高技術產業內貿易形勢對減少貿易戰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 理論和文獻回顧
1. 產業內貿易分類。對于產業內貿易的分類,目前認可度較高的是由Grubel和Lloyd提出的參考標準。在分類過程中,憑借產品的差異性,將產業內貿易分為下面兩大類:
(1)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同質產品是指商品需求的交叉彈性極高且消費者對其消費偏好完全一樣,比如紅顏色的鉛筆與藍顏色的鉛筆,互相完全替代。早期經濟學家總結出同質產品有三大特點:生產區位不同,完全替代,制造時間不同。對于其貿易發生的原因,Grubel等(1975)通過研究,認為主要與商品運輸成本、消費者的偏好以及政府的干預措施有關。同質產品研究的代表人物是Brander和Helpman,他們認為相互傾銷可以解釋同質產品產業內貿易的產生,前提是傾銷主體是具有壟斷能力的廠商。
(2)異質產品產業內貿易。異質產品,即產品具有差異性,產品之間不存在完全替代性。多數學者研究認為,產品的差異性是解釋產業內貿易發生的主要因素,且異質產品的貿易占產品產業內貿易的主要部分。對于產品的差異性,具體表現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水平差異;第二類是技術差異;第三類是垂直差異。
水平差異是指同一類型的商品,滿足以下條件:效用相似或部分屬性一致,屬性的不同組合可使產品產生差異化。例如在服裝行業,樣式、顏色等屬性的不同組合,使服裝行業的水平差異比較普遍。相比之下,在資源稟賦、技術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水平型產業內貿易比較常見。代表人物有Falvey等人,他們認為在產業內貿易發生時,要素稟賦差異是重要因素。
技術差異,毫無疑問是以技術為核心的。技術水平的進步提升,帶來新產品,由此產生了差異。技術產品,通常生命周期短且明顯,當處于不同階段會在不同類型的國家生產,比如智能手機,剛剛開發時,在發達國家生產,當技術普及時,即產品處于生命周期的后期,會在發展中國進行生產。當產品在進行國際貿易時,進口和出口同時出現便會產生產業內貿易。代表人物是Davis等人,認為技術性差異是解釋產業內貿易發生的根本原因。
垂直差異的研究重點是品牌與質量,即產品的品質差異。從供給方面看,廠商為占據市場,會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獲得消費者肯定;從需求方面來看,收入差距會導致一國消費者選擇不同質量的產品,另外,即使消費者群體的收入一致,不同消費者對質量需求也不一致。例如發達國家,以生產和消費高質量產品為主,因此會選擇出口大量的高質量產品;而國內存在的多層次的質量需求,使得該國也要從發展中國家進口部分中低檔的同類產品,汽車行業就明顯地體顯出了這點。代表人物是Krugman,認為在壟斷競爭的市場中,解釋產業內貿易的基本因素是規模經濟。
2. 文獻回顧。學者對于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對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探索。國外研究方面,多數學者研究認為國家之間的產品差異、規模經濟、全要素生產率、運輸成本降低等因素會對產業內貿易產生正向的促進作用(Greenway,1995;Pombo,2011)。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國家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會對產業內貿易具有負向作用,即國家間的要素稟賦差異越大,相互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越低(Nuno Carlos Leitao,2011)。Yan Li(2015)通過對中韓貿易產品中工業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研究,發現技術進步、人均GDP差異會影響產業內貿易,且對不同類型的工業制成品影響程度不同。在國內研究方面,多數學者的研究主要關注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劉文革等(2011)利用1995年~2009年中美貿易產品數據,研究發現中國制造業的規模經濟會促進產業內貿易,但短期內中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利于中美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湯海燕等(2003)通過對中國與東盟的貿易情況進行研究,發現市場規模、地緣優勢會促進兩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在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的研究中,多數學者認為國家之間的技術差異、國際直接投資和對外開放程度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的主要因素(何晨亮,2015;孫瑩,2014)。萬智穎(2010)的研究認為,中美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且主要表現為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周茂榮、呂婕(2010)通過對中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研究,發現兩國人均GDP的差異的擴大不利于產業內貿易的發展。
通過上述文獻研究,多數學者研究了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并且測算了相關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產業的具體分類貿易指數的測算還相對缺乏。因此,本文基于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分別測算了基于OECD分類的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貿易摩擦背景下影響中美高新技術產業的因素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三、 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指數分析
目前,學術界對于靜態產業內貿易的測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Balasa指數、GL指數、Aquino指數和Bergstrand指數等。在綜合上述指數優勢和局限性后,本文選擇GL指數來測量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水平。GL指數的公式為:
Xp和Mp分別代表某國的p產業的進口額和出口額;GLp代表p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其中,0?燮GLp?燮1。若GLp=1,則貿易均為產業內貿易;若GLp=0,則貿易都為產業間貿易。并以GLp=0.5為劃分標準,當GLp<0.5認為貿易形式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當GLp>0.5,貿易形式以產業內貿易為主。
從圖1可以看出,中美高新技術不同類別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具體來看,醫療、精密光學儀器類的GL指數最高,2001年以來,GL數值均大于0.5,近三年更是接近0.8,屬于產業內貿易。其次是制藥類,2001年~2008年,GL指數兩次突破0.5;2008年后,GL指數總體保持上升狀態,2011年后,達到產業內貿易水平。而對于飛機和航天器、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以及辦公、會計和計算機設備這三個行業,其產業內貿易GL指數始終在0.3以下,而且整體呈下降趨勢。2009年后,這三類的GL指數始終保持在0.1以下,產業內貿易水平非常低。綜合來看,中美兩國之間的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各個類別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相差較大。
四、 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影響因素
根據相關國際貿易理論,并結合中美兩國發展的實際情況,可以發現影響兩國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水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優勢差異。根據比較優勢理論,一個國家或地區應該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若兩國的資源稟賦差異較大,會導致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中國的比較優勢在于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導致中國在出口產品方面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美國是世界上最具有創新力的國家,其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競爭力較強。因此,中國需要從美國進口高新技術產品,而向美國出口我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與美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比較優勢差異較大,導致兩國之間高新技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
(2)外商直接投資。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發展,中國政府都積極的吸引外國投資,并給予外國廠商各種優惠政策。相關理論表明,如果FDI投入部門屬于加工貿易,那么加工貿易的進行會同時增加進口貿易額和出口貿易額,所以FDI的增加對產業內貿易的發展十分有利。中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對勞動保障和環保要求要相對寬松,因此美國將其高新技術產業的研發環節放在國內,將產品的組裝和加工轉移到中國,借助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的生產優勢,最終將產品銷往世界各地。因此,美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會促進兩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3)國際貿易政策。為了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一些國家會采取如關稅補貼和出口退稅等相關政策鼓勵國內廠商的出口,擴大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促使企業發揮規模經濟,從而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或者加大貿易壁壘,限制他國對本國的出口,以政策的手段促使本國產業的貿易順差增加。2018年4月,美國以中美貿易失衡為由,對我國出口的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產品征收25%的關稅。美國在高新技術產業方面的技術優勢大于中國,在國際市場自由競爭條件下,其產品的競爭力與中國相比也具有較大優勢;但是美國政府實施的貿易戰政策,限制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對中國的出口,從而導致中國對美國在高新技術產業的貿易順差。所以,各國所制定的貿易政策會影響國與國之間的產業內貿易。
五、 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中美貿易摩擦背景,對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進行了研究。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計算了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GL指數,分析了影響中美高新技術產業貿易的因素,并指出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研究表明:中美高新技術產業內貿易GL指數較低,即表示兩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這與美國對中國的高新技術出口限制有關。美國對我國實行的貿易戰,短時期內會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產生一定的沖擊,因此,我國需要采取相關措施來減少負面影響,并實現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轉型升級。
針對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影響,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1)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企業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政府應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高新技術研發投入,努力往全球價值鏈的高端攀升,增強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推動產學研結合,加強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的合作,促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成果能夠快速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性,避免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
(2)堅持“一帶一路”倡議,提高對外開放程度。美國近年來對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限制,不僅造成了兩國之間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的現象,還導致對美國的貿易逆差。因此,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背景下,中國不應該僅著眼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貿易,還應該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與建設。因此,中國應通過相關政策促進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便利化,減少投資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健全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其它國家在投資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加強與沿線國家的新興產業合作,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促進國家之間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深入合作,推動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