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國際貿易中有哪些新的形式管理方針呢,如何來促使現在出口貿易建設應用呢?本文是一篇國際貿易論文。安徽應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境外加工貿易,到國外投資辦廠,可以在繞過貿易壁壘的情況下,促進安徽省的設備、原材料、零配件等的出口。除了一般貿易、加工貿易,還存在如上所述的許多其他的貿易方式,隨著貿易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可以預見未來還會有新的貿易方式出現,以服務于對外貿易。安徽應豐富對外貿易方式,提高其他貿易方式在安徽對外貿易中的使用,使安徽出口更具活力,促進安徽出口不斷發展。
摘要:文章通過分析2006至2013年安徽出口相關數據,總結出安徽在出口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工業制成品出口商品結構有待于進一步優化;省內各市出口發展不平衡;對美出口增長較快,而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緩慢;貿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兩種。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優化安徽出口的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優化出口,出口現狀,國際貿易論文
安徽地處中部,它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來看,也處于中等水平。據安徽省統計局統計,2013年,安徽以19038.9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14位。眾所周知,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因此,從這三個方面去找安徽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將收到積極的效果。筆者將選取出口這個視角,來尋找安徽在出口方面存在的影響經濟增長的問題。2006年是安徽實施“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所以本文選取2006―2013年的相關出口數據進行分析。
國際貿易論文:《國際貿易》,《國際貿易》雜志(月刊)創刊于1982年,系中國商務部(原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屬下第一本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刊物,是國內唯一的國內外經貿界很有影響的雜志。1983年10月,英文版《INTERTRADE》在香港創刊,其影響開始輻射歐美等發達地區和國家。
一、2006―2013年安徽出口現狀
(一)出口總額(2009年除外)高速增長
考察自2006―2013年安徽出口總額(用X表示)變化情況(見表1),發現:除2009年安徽出口總額較前年相比出現下降之外,安徽每年出口商品總額均呈上升趨勢,且增長較快。2006年,安徽出口總額僅為68.36億美元。到2013年,安徽年出口總額達到282.56億美元,是2006年出口總額的4.13倍,絕對量高出214.2億美元。2006―2008年間,出口總額年增長率均超過28%,也正是在2008年安徽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13.53億美元。然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安徽出口總額下降明顯,減少了24.66億美元。2010年,安徽年出口總額重回百億美元,同比增長39.67%。接下來的三年里,安徽年出口總額繼續保持增長。回顧這8年里,安徽在出口總額的增長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出口貿易業務是指外貿企業組織工農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銷售,取得外匯的業務。它是外貿企業的一項重要的業務。商品出口收匯是中國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它為進口中國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先進生產設備和用于滿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商品創造了條件。
(二)工業制成品出口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
1、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是安徽出口總額高速增長的推動力量。表2列出了2006―2013年安徽初級產品出口額(XC)、初級產品出口額同比增長率(βC)、初級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XC/X)、工業制成品出口額(XG)、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同比增長率(βG)、工業制成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XG/X)、工業制成品出口額與初級產品出口額的比值(XG/XC)。2006―2013年,每年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均占據出口總額的90%以上。與之相對應的是,初級產品的出口額占比均在10%以內。初級產品出口額2006年為4.25億美元,2013年為18.23億美元。工業制成品出口額2006年是64.11億美元,2013年達到264.33億美元。比較2006年和2013年,安徽2013年的年出口總額比2006年的年出口總額高出214.2億美元,其中工業制成品出口額高出200.22億美元,而初級產品出口額僅高出13.98億美元。可見,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是安徽出口總額高速增長的推動力量。
2、工業制成品出口具有顯性比較優勢。本文采用凈出口比率指數(RNX)來衡量安徽工業制成品出口的顯示比較優勢。凈出口比率指數是指凈出口與對外貿易總額的比值,取值區間為(-1,1),其中,極小值-1表示處于比較劣勢,0表示存在中性優勢,極大值1表示存在很強的優勢{1}。由表3可以看出,除2010年的工業制成品進出口比例指數只有0.34外,其他年份該指數值都在0.4以上。尤其是2012年,該指數達到0.61,即便在2013年出現下降,但是也有0.52,凸顯出較強的顯性比較優勢。
3、機電產品出口額增長迅速。表4列出了2006―2013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及其同比增長率。2006年機電產品出口額僅有23.3億美元,2013年年出口額達到128.3億美元,年出口能力與2006年相比增長了105億美元。除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機電產品出口出現下降外,其余的七年時間都保持較高的增長率。
二、安徽出口存在的一些問題
1、工業制成品出口商品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首先,機電產品占工業制成品出口額的比重亟待提高。由表5可以看出,在2006―2013年這八年間,安徽機電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停留在34%~46%這個區間內波動。其次,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比較低(見表5)。比較2006和2013年的安徽高新技術產品年出口額,發現僅從10.1億美元增長到年出口額42.3億美元的規模。最后,在安徽工業制成品出口中,紡織行業產品出口量處于領先行列,這與其作為安徽傳統支柱產業的地位是分不開的。但是,安徽紡織行業長期依賴來料加工、貼牌生產{2},雖然出口量大,但是附加值不高,出口創匯能力有待加強。
2、安徽省內各市出口發展不平衡。根據對2006―2013年間安徽省內各地級市每年出口數據的觀察,發現這些數據處于3000萬美元~140億美元之間,筆者通過將這個大區間分成四個小區間(3000萬美元~1億美元、1億~10億美元、10億~40億美元及40億~140億美元),然后統計不同年份落入這四個區間的城市個數(見表6),來更好地反映這八年來安徽各地級市出口水平。
2006年,只有合肥年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達到34.06億美元。其余的16個城市出口額均低于10億美元,其中,又有7個城市的出口額是低于1億美元的。隨后的七年里,安徽省內各地級市的年出口額總體上處于增長狀態下,但是,到2013年,年出口額10億美元以下的城市仍占一半。而且,年出口額10億美元以下的城市出現顯著下降是直到2012年才實現的,在2011年,仍有14個城市的年出口額低于10億美元。可見,這些城市的出口發展是相當緩慢的。
與省內其他城市較低的出口額相比,合肥出口額長期獨占鰲頭,2006―2013年合肥每年出口額占當年安徽出口總額的比重平均為47.79%。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城市年出口額與合肥年出口額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因2006―2013年蕪湖市年出口額在全省一直居于第二,所以以合肥與蕪湖年出口額的差額來說明這個問題。2006年,差額就已達到27.58億美元,到2012年,差額達到最大為102.58億美元。
3、對美出口增長較快,而對其他國家或地區出口增長緩慢。雖然安徽出口的貨物遍及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很多國家,但是通過觀察2006―2013年安徽同各國(地區)的出口數額,不難發現安徽對美國的出口額八年間增長較快,而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出口額增長較慢。2006年,安徽對美國出口額為9.61億美元,位居第一。與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日本、韓國相比,拉開的差距并不大,此時安徽對日、韓年出口額分別為5.01億美元、4.52億美元。而且這時安徽對各國(地區)的年出口額都不多,沒有超過10億美元的。隨著安徽對外貿易的發展,發現雖然年出口總額增長較快,但是觀察每年安徽同各國(地區)的出口額,發現僅對美國年出口額增長較多,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年出口額增長不顯著。2007年安徽同美國的年出口額突破10億美元。而直到2012年,對日本年出口額成為繼對美國后,第二個突破10億美元的。2013年,安徽只對三個國家(美國、日本、馬來西亞)、一個地區(中國香港)的年出口突破10億美元,其中對美國出口額為42.25億美元、對中國香港地區出口13.23億美元、對日本出口12.59億美元、對馬來西亞出口10.94億美元,而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年出口額均低于10億美元。可見,安徽同各國(地區)的出口額除對美國年出口額增長顯著外,對其他國家(地區)的年出口額增長緩慢。
4、出口貿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兩種。觀察2008―2013年每年安徽不同出口貿易方式下的出口額數據,發現:一般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的貿易額之和占據出口總額的比重均在90%以上,其中一般貿易占比均在70%多;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出口額占比均不超過1.1%;對外承包工程出口貨物的出口額占比均不超過5%;保稅倉庫出境貨物出口額占比均不超過1%;每年補償貿易、寄售代銷貿易、易貨貿易以及2008―2012年租賃貿易、2008―2011年的出料加工貿易、2008和2009年的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等的出口占比均為0;2013年租賃貿易出口占比為0.01%;2012和2013年的出料加工貿易方式的出口額占比分別為0.07%和0.08%;2010―2013年的保稅區倉儲轉口貨物出口占比均低于0.3%。可見,安徽出口貿易方式的種類亟待豐富。
三、優化安徽出口的對策建議
1、繼續促進安徽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過去安徽在促進出口商品結構優化方面,進步明顯。從工業制成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來看,每年都能維持在90%以上。但是,從機電產品及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可以看出,安徽在優化出口商品結構方面還有很長的一段道路要走。第一,在提高機電產品出口中所占比重的同時,要逐步提高具有高技術含量的機電產品在機電產品出口中的比重。第二,提高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近年來,安徽在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器零件、陸路車輛、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金屬制品出口方面的能力加強,且領先于除紡織產品外的其他出口商品,這與安徽近年來相關產業的發展是分不開的。安徽要鼓勵這些具有創匯能力的行業在努力提高產品技術含量的同時,加大相關機電產品出口,以促進出口創匯。此外,近些年,安徽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不少進步,可以鼓勵這些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一些企業產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第三,對于一些附加值不高而安徽又具有一定優勢的傳統產業的產品出口,如紡織產品,要通過提高生產技術、品牌建設等來提高該類產品的附加值,以提高其出口創匯能力。
2、統籌各市出口發展。在安徽省各市出口發展中,合肥遙遙領先,而省內其他城市出口創匯能力較弱。政府應該統籌各市發展,根據各市在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源稟賦等方面的不同優勢,鼓勵和支持各市因地制宜地發展壯大相關產業,使其產品在參與國內市場競爭的同時,也努力開拓國際市場。安徽省內各市要抓住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合肥經濟圈、皖北城市群等建設帶來的機遇,發展壯大各市支柱產業,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及附加值。要以生產出具有高質量、高技術含量、高品牌知名度的產品為目標,優化產業和產品結構,這樣,在對外出口中才能獲得高附加值的回報,提升出口創匯能力。
3、促進出口市場多元化。注意到安徽對美國出口增長較快,而對其他國家和地區出口增長緩慢。這使安徽在對美出口中獲得越來越多的外匯收入的同時,對美國市場的出口依賴也在逐漸增強,這樣容易因發生突然事件而導致重大損失。近些年來,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市場,貿易壁壘層出不窮,對安徽擴大相關產品的出口造成不利影響。安徽應在保持對美及其他發達國家出口增長的同時,逐漸加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出口。此外,由于安徽出口集中于亞洲、歐洲、北美洲,以2013年為例,安徽對這三大洲的出口總額占比78.87%,所以安徽在擴大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出口的同時,要注意開拓非洲、拉美等新興市場。
4、豐富安徽出口貿易方式。在國際貿易中,為了促進貿易的達成,國際貿易發展至今已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貿易方式,如:經銷、代理、加工貿易(又包含來料加工、進料加工、境外加工)、對銷貿易、寄售、展賣、拍賣、招投標、期貨交易、電子商務、無紙貿易等。{3}而安徽對外貿易方式集中于一般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兩種。在我國,出口技術復雜度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只比較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兩種貿易方式,且不包含境外加工貿易)主要是通過一般貿易出口實現的。因此,一方面,安徽應當在提高一般貿易出口額的同時,努力提升一般貿易的出口技術復雜度;另一方面,安徽應當加快傳統加工貿易(不包括境外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對于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問題,有觀點認為,我國目前還不具備加工貿易全面轉型升級的基礎,而具有銷售控制權的加工貿易企業將成為我國加工貿易增長方式轉型的重要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