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中小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支撐力量,推動了國內經濟市場的蓬勃發展,而市場環境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變化,也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企業只有不斷進行轉型升級,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進而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基于此,分析中小企業在當前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困境,著重研究促進其轉型升級的策略,以期能夠為新形勢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提供有效幫助。
關鍵詞: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策略研究
中小企業的存在和積極經營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相對穩定。但社會環境和市場經濟畢竟是處于一個動態的發展環境中的,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想要讓自身更加適合社會需要并謀求更多的經濟收益,就必須不斷進行轉型升級,通過動態地自我提升增強核心競爭力。但在中小企業實際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受環境、經濟、制度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經常會有一些阻礙出現,嚴重影響其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進一步深入研討轉型之策。
一、中小企業現階段轉型升級面臨的困境
(一)融資困難
資金是企業建設和發展的根本,沒有資金,其轉型升級就會受到限制。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這一方面與其自身規模較小、缺乏足夠的抵押品、經營的不確定因素過多有關,一方面也與融資機構的投資制度有關[1]。甚至有一些小微單位在無法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投資時會選擇向民間借貸資本尋求幫助的方法,這將導致其融資成本過高,在無形中加大了對其轉型升級的限制。
(二)用工困難
雖然我國人口基數大、現有勞動力較多,但勞動在當今社會是一個雙向的選擇,無論是基礎勞動力還是負責核心工作的高端人才,都會在評估企業是否符合自身需要后做出是否持續為其工作的選擇。但現階段大多數中小型生產經營單位都無法向勞動者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這就導致不僅招工困難,人才流失也十分嚴重,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其可持續發展。
(三)稅務負擔過重
繳納所得稅是國家規定,但大多數企業除繳納這一基本稅款之外,還需要承擔工商、環保、質量檢測、衛生等方面的成本費用,這無疑會加大其經濟負擔,使其轉型升級更加艱難[2]。
(四)環境缺乏創新
再者,就是大環境中的創新缺乏。無論對于科技發展還是企業經營來說,創新都是重要的驅動力量,如果一個企業無法在創新的環境中生存,或一個市場難以為相關單位提供創新成長的機會,那么勢必會嚴重影響他們的轉型升級,甚至制約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當前市場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比較刻板的,難以為創新提供有效支持。
(五)發展不夠平衡
所謂發展不夠平衡,更多的是指企業內部產品的發展不平衡。一些單位只顧著發展核心產品,忽略了對其他基礎產品的轉型升級,導致“跛腳走”的情況出現,嚴重影響了其整體發展。
(六)體系制度限制
最后,就是整個市場環境和政府政策的消極影響。雖然我國的經濟市場和競爭在大多數時候都是公開透明的,但也難免有“不透明”的情況出現,這導致中小型生產經營單位受到行政干預傷害的可能性增加[3]。尤其是在產權保護、創新引領、行業競爭等方面國家性、政府性政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氛圍,減緩了其轉型升級的腳步。
二、新形勢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策略研究
(一)企業重構戰略目標
一個企業能夠有效落實轉型升級工作并完成相關任務,在很大程度上與其戰略目標有關,若戰略目標不夠清晰合理,其轉型升級勢必會受到嚴重的消極影響。因此,想要在新形勢下實現轉型升級,企業最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構戰略化發展目標。企業應從自身價值鏈中選取合適的位置,由重點內容開始切入工作,不斷平衡其他“非重點”與“重點”之間的關系,拉近雙方距離,并結合其變化情況不斷調整工作流程。其次,關注專業化生產,將主業做專做精,而不是盲目地為了轉型升級拓展更多副業,導致“本末倒置”的問題出現。同時關注行業風向,根據行業動態確定轉型升級的工作重點,以便保證轉型升級后的本單位情況能夠高度符合行業需求。最后,應建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全力改變能源消費方式,讓自身在拓寬發展空間的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以“環境污染”為產品轉型升級“保駕護航”。
(二)培養核心競爭能力
1.提高科研投入。所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企業想要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不斷發展新的產品并提升產品質量,這離不開科技的支持。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提高在科研方面的資金和精力投入,深化“產學研聯合”的經營管理機制,不斷在經營中開展科研工作,自主研發技術和產品,提高自身自主研發產品的能力。在必要時企業可以與高等學府達成合作,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共同進行科研,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不斷提高綜合的科研能力。
2.重視人才保護。中小企業用工難的問題,一方面表現在難以吸引人才上,另一方面表現在人才流失嚴重上。對此,有效的解決辦法也分為兩種,即科學引進人才,加強人才激勵。簡單來說,現如今中小型生產經營單位的轉型升級也是人才素養的一種比拼,只有內部工作人員具有極豐富的知識積累、良好的科研能力、積極的創新意識,才能以最佳狀態參與到企業轉型升級工作中,為工作落實提供“人”的力量保障。因此,企業可加強與學校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平臺,讓未來可能進入到相關行業中的人才提前了解相關單位實力,使他們在畢業之后能有更準確的定位和目標,企業也就可以吸引到更多人才。企業應建立健全后續培養機制,不定期帶領內部工作人員參加研修等活動,引導他們持續學習專業知識,更新創新理念。甚至還可以圍繞工作人員的子女和家庭提供一些福利待遇,如安排住房、幫助子女上學、提供醫療服務等,以良好、全面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同時建立激勵機制,對有突出工作表現、對本單位產品創新升級有重大貢獻的人才采取物質獎勵或分配股份、升職加薪等方式進行鼓勵,提高他們對企業的忠誠度,將他們更扎實地“留”在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