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戰略管理論文發表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機理,近幾年來很多國家都制定了創新戰略,將科技進步與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論文對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關鍵因素進行了分析,但關鍵因素之間的互動關系和作用機理分析還不夠深入,因此本文研究具有新穎性。
關鍵詞:戰略管理論文,技術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實證分析,解釋結構模型法
近年來,世界各國相繼制定其創新戰略,如美國《創新戰略》、歐洲《歐洲2020戰略》、日本《數字日本創新計劃》、韓國《2025年構想》等,以期提升其國家經濟發展持續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作為國內創新驅動戰略先行省份的江蘇,一直堅持把科技進步與創新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并把創新驅動戰略確定為“十二五”核心戰略,推動了全省創新發展水平。2015年江蘇全社會研究與發展(R&D)活動經費1788億元,占全省GDP的255%;R&D人員71.14萬人,高新技術產業產值6.1萬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4.5萬億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0.0%。根據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2015》,江蘇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但在江蘇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一方面仍存在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還不夠足、創新仍然是發展“軟肋”的狀況;另一方面存在新興產業規模相對較小、產業分布南北不均衡、產業鏈前端的新產品少、產業集聚度弱等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江蘇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為此,就需要研究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互動機理,找出關鍵影響因素,提出技術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的對策建議。
1文獻綜述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劉峰(2010)認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速度、規模以及競爭力受到牽制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缺少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創新能力水平較低[1];于曉曦、孫英雋(2011)認為技術創新可以推動新興產業部門的出現和成長,改變各支柱產業的地位,從而引發主導產業的更替,產生新的增長極[2];蔡烏趕(2012)研究了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產業系統發展的協同度及螺旋演化關系,構建了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3];李東華(2012)認為技術創新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產業發展又使得技術不斷進行跨領域、多角度的交叉融合與革新[4];呂月英、邸澤(2013)認為技術創新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制的關鍵推動力,其水平表現能夠反映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成長狀況與競爭實力[5];曾繁華、王飛(2014)基于全球價值鏈視角,分析了技術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躍遷的機理[6];王宏起、李力、王珊珊(2014)根據設計與技術雙重驅動的創新模式要求,提出了新興產業創新鏈重構的定位與策略。
王斌義(2010)基于改進的AU模型,從物聯網產業演變的全過程考察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內在關系,探討了如何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物聯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8];王歡(2012)選擇日本、歐盟以及美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實情作為研究背景,在總結分析其產業發展規律后,認為技術創新是產業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推動力量[9];盧文光、關曉琳、黃魯成(2013)分析了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互動耦合發展關系,構建了兩者間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數據,計算了技術創新與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耦合協調度[10];李煜華、王月明、胡瑤瑛(2015)構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并結合問卷調查結果驗證了政府干預、企業協同創新、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參與、產業內組織單元的互搏意愿、關鍵資源、運營管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具有顯著影響作用[11];胡永平(2015)以重慶大中型工業企業2000—2011年面板數據為樣本,運用差分GMM和系統GMM方法研究了自主研發與技術引進及其交互關系對生產率的影響[12]。
2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互動關系模型的構建
綜合上述研究成果,我們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與技術創新之間存在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有機聯系歸類為區域資本投入、區域研發人員投入和區域金融與環境三大部分。
2.1區域資本投入方面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投入。區域資本投入方面包括區域R&D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投入、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規模和技術引進費用等。R&D投入強度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核心指標之一,世界主要國家全社會R&D投入強度大多在3%左右,日本、韓國、美國和德國2013年全社會R&D投入強度已分別達到3.47%、4.15%、2.73%、2.85%。高新技術產業投入不僅能優化投資結構,也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有效地促進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發。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規模的大小,不僅反映出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程度,也體現了企業開發新產品的主動程度;企業要想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優勢,只有不斷創新,開發新產品和發明專利。2013年美國制造業企業R&D經費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已高達3.8%,而江蘇規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足1%。技術引進費用體現了企業對外技術依存度。雖然技術引進費用越高,對企業技術進步和新產品生產有利,但隨著區域創新水平的提高和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增強,企業技術引進費用將不斷降低。
2.2區域研發人員投入方面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員投入。區域研發人員投入方面包括區域R&D人員總量、區域R&D人員全時當量和人均R&D人員全時當量等。區域R&D人員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其總量不僅是區域和企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而且影響區域和企業科技質量、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而R&D人員總量是區域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資源。區域R&D人員全時當量和人均R&D人員全時當量等體現了R&D人員科研活躍度,其值越大越能體現R&D人員技術和科研創新的積極性越高,其值越高不僅促使發明專利數越多,而且增加企業新產品的數量。區域發明專利數的規模,體現了區域技術創新水平,對創新驅動發展起“龍頭”作用;企業新產品的數量體現了企業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程度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3區域金融與環境方面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金融支撐與環境。區域金融與環境包括科技服務體系和科技減免稅政策等。科技服務體系通過組織各種科技資源和科技力量,為創新活動提供技術、知識、信息、管理和投融資等服務,對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促進創新資源合理流動、提升科技創新效率產生深遠影響。技術交易市場額的規模大小,不僅反映出企業獲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途徑寬窄和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科技服務體系對創新的支撐能力。科技減免稅是我國支持企業新產品研發與生產的一項優惠政策,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越高,所獲得的科技減免稅越多。綜上所述,區域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互動關系機理見圖1。
3江蘇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互動關系的實證分析
3.1數據收集
為了進一步驗證區域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互動關系及圖1所示的模型合理性,我們依據《江蘇統計年鑒》《江蘇科技發展公報》等收集了2010—2015年江蘇區域經濟與科技發展數據(見表1)。
3.2指標之間相關性分析
根據2010—2015年江蘇區域經濟與科技發展數據,基于圖1所示的指標之間的因果關系,利用SPSS軟件進行了相關分析,結果見表2。根據表2相關分析結果,我們發現,江蘇技術引進費用占R&D經費比重指標變量對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作用程度不大,這一狀況反映出企業新產品多為國內R&D人員研發,江蘇區域創新能力增強;其次,江蘇R&D人員人均全時當量、科技減免稅占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之間呈正相關,但與其他指標之間負相關,反映出R&D人員活躍度不夠高,科技減免稅政策作用有限。
4江蘇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解釋結構模型
矩陣的建立依據圖1所示的因果關系有向連接圖和指標變量之間的相關分析,江蘇技術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解釋結構模型根據解釋結構模型(ISM)建立的步驟,對上述可達性矩陣進行區域劃分和級間劃分后,形成的遞階解釋結構模型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發現,影響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根本性因素分別為區域R&D人員數、區域全社會R&D經費、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和企業R&D經費,因此,要發展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需從上述關鍵因素入手。
5江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策
5.1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從政府產業主管部門角度,要進一步研究江蘇區域產業發展趨勢及互補性,選擇具有較強技術關聯性的產業,促使江蘇區域創新要素的有效集聚和各產業創新鏈的不斷完善;其次,要進一步改善江蘇人才發展環境,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建立與產業相關的人才跟蹤與評價體系,為后續人才培養與引進提高指導,完善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作用、流動配置和激勵保障機制,建立全省人才引智平臺和人才庫,統一協調全省人才跟蹤、資金配套、績效評價等工作;再者,引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加強與大學、科研機構的聯系,深入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工作,并開展科研成果引進、篩選、評價、孵化、落地等服務,并完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形成創新產業鏈、協同鏈和價值鏈,提升江蘇科技資源利用水平、集成創新和原始創新能力。此外,要進一步調研和分析各類高新技術產業及其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規模與產值的比例關系及發展態勢,制定江蘇產業鏈完善和創新要素布局匹配等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高新技術產業投入力度和全社會R&D經費投入強度。
5.2企業主動強化自身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深度融入區域產業創新集群
從江蘇區域企業角度,要及時把握市場需求態勢和新技術發展狀況,一方面顯著增加企業R&D經費,提高企業研發經費所占的比重,大力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和新裝備,開展與國家重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溝通,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創新研發平臺和技術創新支撐體系;另一方面整合企業技術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構建以本企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集群,或者融入其他優勢產業創新集群中,形成產品互補,進一步拉長企業新產品產業鏈,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和持續創新能力。此外,江蘇區域內企業要繼續推進各類企業人才優惠政策,倡導技術創新的意識,讓企業真正所需的高層次人才能夠留下來,形成持久的、緊密的科研團隊,并完善企業R&D人員激勵機制,提升企業R&D人員研發的活躍度,為企業快速創新和發展提供好的環境。
作者:沈舒南 盧子芳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
推薦閱讀: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法學理論刊物,是目前福建省首家公開發行的法學學術研究專業性期刊。反映法學研究的新成果,是法學理論工作者、政法教育工作者和政法實務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和業務交流的園地,適宜廣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領導干部,各類大專院校師生、科研人員閱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