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企業開始關注供應鏈的整個流程,開始與貿易伙伴合作對整個供應鏈流程進行探討和調整。可以認為,供應鏈流程是從企業內部流程向企業外部流程的發展。根據對珠三角地區中小制造企業在供應鏈流程管理方面的調查研究,歸納出我國中小制造企業供應鏈運作流程的特點如下。
一、中小制造企業的供應鏈運作流程特點
20世紀80年代,業務流程重組對傳統的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管理思想提出了挑戰,認為企業只有對現有流程進行分析,去掉那些非增值流程,才能重新獲得生命力。到20世紀90年代初,人們發現許多內部流程都依賴于外部流程,如果沒有貿易伙伴以及供應商的合作,對企業外部流程和跨企業流程進行重組,僅對企業內部流程進行業務流程重組只能取得漸進效果。
1.合作機制
供應鏈合作機制體現了戰略伙伴關系和企業內外資源的集成與優化利用。基于這種企業環境的產品制造過程,從產品的研究開發到投放市場,周期大大地縮短,而且顧客導向化(Customization)程度更高,模塊化、簡單化產品、標準化組件,使企業在多變的市場中柔性和敏捷性顯著增強,虛擬制造與動態聯盟提高了業務外包(Outsourcing)策略的利用程度。企業集成的范圍擴展了,從原來的中低層次的內部業務流程重組上升到企業間的協作,這是一種更高級別的企業集成模式。在這種企業關系中,市場競爭的策略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基于時間的競爭(Time-based)和價值鏈(ValueChain)及價值讓渡系統管理或基于價值的供應鏈管理。
1、戰略決策層是指供應鏈系統中的中小制造企業的某個客戶把相關業務委托給中小制造企業時,或者中小制造企業在生產產品的過程中尋找各種原材料的供應商時,為更有效地達到實現資源共享、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的目的,而選擇合作伙伴的決策過程。在這一流程中不僅需要確定整個供應鏈上的行為主體或利益集團,如原材料供應商,制造商以及客戶等,還要對整個供應鏈的業績進行評價。為防止信息不完全或者不對稱帶來的風險,需要對合作伙伴的數據庫加以管理,實施選擇合作伙伴的決策。供應鏈系統中供需雙方共同努力規避風險、共享利益達到雙贏的的目的,這樣,整個供應鏈的向心力就會增強,競爭力和快速響應能力就會提高。
2.決策機制
由于供應鏈企業決策信息的來源不再僅限于一個企業內部,而是在開放的信息網絡環境下,不斷進行信息交換和共享,達到供應鏈企業同步化、集成化計劃與控制的目的,而且隨著Internet/Intranet發展成為新的企業決策支持系統,企業的決策模式將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此處于供應鏈中的任何企業決策模式應該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開放性信息環境下的群體決策模式。
3.激勵機制
歸根到底,供應鏈管理和任何其他的管理思想一樣都是要使企業在21世紀的競爭中在“TQCSF”上有上佳表現(T為時間,指反應快,如提前期短,交貨迅速等;Q指質量,控制產品、工作及服務質量高;C為成本,企業要以更少的成本獲取更
大的收益;S為服務,企業要不斷提高用戶服務水平,提高用戶滿意度;F為柔性,企業要有較好的應變能力)。缺乏均衡一致的供應鏈管理業績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是目前供應鏈管理研究的弱點和導致供應鏈管理實踐效率不高的一個主要問題。為了掌握供應鏈管理的技術,必須建立、健全業績評價和激勵機制,使我們知道供應鏈管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給予企業改進和提高,以推動企業管理工作不斷完善和提高,也使得供應鏈管理能夠沿著正確的軌道與方向發展,真正成為能為企業管理者樂于接受和實踐的新的管理模式。
何謂供應鏈管理思想
對于供應鏈管理的具體概念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例如:Evens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管理模式”。而Phillip則認為供應鏈管理不是供應商管理的別稱,而是一種新的管理策略,它把不同企業集成起來以增加整個供應鏈的效率,注重企業之間的合作。盡管對供應鏈的理解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認為供應鏈管理是一種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執行供應鏈中從供應商到最終用戶的物流的計劃和控制等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