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有131年歷史的百年老店——柯達膠卷公司申請破產了。雖然其生產的膠卷質量依然上乘,至今仍受到無數攝影發燒友們的喜愛,但最后也不得不被數碼革命時代的到來所取代。分析柯達公司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像它的競爭對手——富士膠卷公司那樣成功轉型。
一、企業要轉型 人才應先行
然而企業要轉型又談何容易,因為這不單純是產品的轉型,更深層次的是企業人才管理機制的轉型。企業的發展史,其實就是企業人才管理機制的發展史。
今天,大多數企業發展史還遠達不到像柯達公司那樣的悠久。但在其發展過程中,也一定會遇到諸如,在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中、產品銷售量遲遲無法突破瓶頸上規模;或眼看著現有產品已從市場的成熟期走向衰敗期,企業急于要拓展新業務,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或未雨綢繆,想走產業多元化之路,尋找“藍海” (我們把傳統產業稱之為“紅海”)……
企業要想長期生存,就必須要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些發展中產生的問題,通常是跨行業、跨區域的。要解決問題的辦法,就必須依靠專業人才。此時,企業內部往往就是缺乏能涉足新領域的專業人才,無法做到迅速開拓新的課題、新的市場。想馬上從內部培養,其培養周期太長,成效也得不到市場的檢驗,而市場機遇又不等人,怎么辦?這時最好就是眼光向外看,直接從市場聘請專業人才,即職業經理人。
二、走現代企業之路 與職業經理人同行
無論是國企還是私企,創業之初,都是由出資人來管理企業的。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出資人的精力、專業知識、管理水平等會隨著企業的發展而跟不上。這時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就涌現出一批擁有非常專業的企業管理知識、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對自己職業的忠誠,并承擔對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以經營管理企業為職業的職業管理者,稱之為職業經理人。
以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目前被認為是企業已進入到現代企業發展階段的標志。在近幾年,國企也開始打破傳統的、一味靠企業自身力量來培養人才的機制,紛紛效仿外企、私企,陸續聘請職業經理人來管理企業。有營銷方面的,也有研發、管理方面的。筆者有幸和他們中的幾位一起共事了數年,同時,也學習、關注其它企業在這方面的情況,有一點小小的體會與大家交流,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三、成也職業經理人
作為職業經理人,必須具備較高的個人素質、較高的專業技能和管理才能,較強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冒險精神和競爭的沖動,堅忍不拔、自信果斷和強烈的事業心,能通過事物表面看出本質的洞察能力、決策能力、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組織協調能力以及知人善任的用人能力,在知識方面,職業經理人要具備硬知識、軟知識和社會知識,這些都是促進一個人成為職業經理人的基本條件和重要保證。
正是因為職業經理人有如此強大的職業優勢,才會使許多中外知名企業,紛紛通過聘請職業經理人來挽救企業與危難之際。其成功的例子,已有許多書籍介紹了。我就不在這里一一舉例說明了。
四、敗也職業經理人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我國,職業經理人機制是近十來年剛開始出現的新生事物,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比,還處在發展的萌芽期,制度尚不完善。目前主要是依靠經理人的道德自律來管理企業。為老板打工,即使再有能力的職業經理人,也會有一個適應磨合的過程,要在新企業內協調好各種關系,工作中難免會有不足的方面,當老板與經理人之間利益出現矛盾時,這就要考驗職業經理人的職業修養了。
人心最難測,有不少職業經理人奉行的是:“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處處不留爺,爺做個體戶”的江湖原則。近幾年已看到、聽到不少著名的國有、民營大企業,因聘請的職業經理人行為道德自律不嚴,不僅未能使企業走出困境,反而是雪上加霜,最終把企業帶向瀕臨破產的深淵。
如,在利益出現糾紛時:
1.有的職業經理人臨走時,隨便帶走公司的核心技術資料。
2.有的職業經理人臨走時,帶走舊部起義。
3.有的職業經理人臨走時,帶走大部分客戶,并向老東家宣戰。
4.有的職業經理人臨走時,給老板留下一屁股棘手的問題,讓東家處理。如,一些駐外公司,從財務賬面上審計,數量一臺不少。可到倉庫實物盤點、撤倉庫時,發現都是缺包裝、少附件無法銷售的產品,有的甚至用其它品牌的產品拿來充數,逼得只能老板自己重新收拾爛攤子,給企業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有的職業經理人臨走時,甚至還一紙訴狀,把老東家告上法庭……
諸多不和諧的行為,給老板們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教訓。
即使留在企業的那些也未必都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有的因為自己曾非常輝煌過,也許有的在某一家世界500強或某著名的民營企業里工作過的光鮮履歷,或認為有海歸經歷或博士學位等,認為自己到你這座“小廟”來打工,有點屈駕,動不動就自我吹噓,時不時地來一句:“當年我在××公司時,是怎么樣的……”大可與《圍城》中那位導師制專家,逢人就說:“兄弟我在英國的時候……”的人物有一拼。好賣弄一番,有時說是在匯報工作,旁人聽起來總覺的是在給新老板“上課”的感覺。
還有的根本就做不好,但又要面子,不承認自己主觀沒能力,總強調客觀原因,找借口推卸責任。一會兒推辭企業內部“沒有合適的土壤”,一會兒又說外部市場大氣候不景氣,同行的銷售業績都在下降。如負責銷售的經理人,總是訴苦說沒有適合的產品供銷售;當有了市場熱銷的產品后,又說價格太高,缺乏競爭力;老板批了特價后,又怪產品質量不好;產品質量完善了,又說廣告投入不夠……甚至出差費用沒有預支、報銷不及時等等都是完不成任務的理由,總之,都是客觀原因,沒有自己主觀不足。
而老板也不傻,產品質量好,價格低廉,又對市場銷路,這樣物美價廉且品牌知名度高的商品,誰不會賣?還用得著花高薪請你職業經理人來干?不白花錢嘛! 更何況世上沒有一件事,是等萬事俱備后才去實施的,諸葛亮都要借東風呢。
老板高薪請你來,一定是企業經營中碰到具體問題,希望你能幫助解決并創造更高的效益。而不是聽你不停地辯解和“上課”的。
所以,聘請職業經理人雖可能給企業重現生機,但也不是拯救企業的“萬能良藥”,也可能存在著很大的風險。當企業再次出現危機時,職業經理人可以選擇跳槽,而老板只能選擇“跳樓”。這就使老板不可能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職業經理人身上。
五、吸取前車之鑒,國企與職業經理人共舞
那么,在我國企業發展中遇到困境時,要完全依靠高薪聘請的職業經理人,老板不放心,而企業自身一時又缺乏專業人才,怎么辦?筆者認為,針對上述這些現象,可以把職業經理人和原有的管理者和員工隊伍兩者結合起來,共同為企業服務。通過兩者之間合作或競爭的方式,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同時又能在實踐中,為企業培養人才,給企業人才做個備份。
當前,企業通常外聘用人最多的或是著重想解決的問題,大多是在市場銷售方面。那么就以銷售領域的職業經理人和原管理者為例。
首先,要明確不是聘請了職業經理人,就讓原銷售隊伍的員工和管理者“下崗”,或消極地坐在一旁觀看、學習職業經理人是怎樣做銷售的。這樣的培養人才的方式,代價也太大了。
針對上述的一些情況,可以設計用同性能的產品(產品型號可錯開),相同的價位,適當的地域政策傾斜,按預期銷售目標,合理地投入廣告等基本條件相近的情況下,在不同的市場區域進行銷售(我國的市場區域足以容納任何的產品銷售)。讓原銷售隊伍和職業經理人所帶領的銷售隊伍進行PK。這樣做,既可以擴大市場銷售渠道,又可以更新原銷售隊伍的營銷理念,找出無法突破瓶頸的原因,治理其思維惰性。甚至可以給原銷售隊伍的管理者予以更大的緊迫感和刺激:如再做不好市場,就要“繳槍”,讓出地盤。老板隨時可以讓職業經理人來接替。
無論哪一位管理者都是要面子的,尤其是銷售崗位上的經理人。因為,這是一個要在規定時間里,用銷售業績、用可以量化的、可以對比的數字來說話的問題崗位。誰也不希望因銷售排名墊底,每次在大會、小會上,總被老板當反面例子當眾點名批評。
另外,在各方面條件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做比較,也可以反過來檢驗一下,用高薪聘請來的職業經理人是否“人”有所值。因為,通常聘請職業經理人的工資待遇,往往是原管理者的數倍。如果不能做出與其相應的銷售業績,無法證明其身價,將來在行業內的口碑就會有所影響。
實踐證明,通過這樣的相互對比,確實能有效地提高銷售業績。
舉個工作實例:
在聘請職業經理人之前,公司銷售模式是:總部按省、市、區(縣)等行政區域劃分市場。任命各區域的銷售經理,根據當地的經濟消費實力、人口密度、商業氛圍、物流等因素,分配相應的任務指標。強調各自為政,“耕耘”好自己的轄區,彼此不得跨越雷池。不可以竄貨銷售到其它區域,否則按擾亂市場處罰。
聘請職業經理人后,剛開始還遵守“游戲”規則。但后期,隨著市場的空白愈來愈少,開發新的銷售渠道越來越艱難,任務指標又不斷地加碼,僅靠轄區內的經銷商難以完成時,就開始挖空心思想辦法了。先是將銷售網絡伸到其它區域與自己轄區相交界的地方(常被稱為三、四級市場)。因為這種地理位置往往遠離省會城市或中心大城市,也意味著與各銷售分公司設的辦事處離得較遠,分公司常會顧及不到,或考慮到交通成本問題,不愿、不屑做這些市場。但正因為如此,這些交界的地方也缺乏競爭,反而容易打開市場局面。積少成多,往往銷售業績也很可觀。職業經理人在嘗到甜頭后,就進一步擴大”地盤”,甚至要銷售到其它分公司的“家”門口了。分公司經理向總部告狀。公司總部開始批評外聘經理人其違規、擾亂市場,處罰其人。后來,經過職業經理人的解釋、申述,總部領導轉變觀念,反而批評原告。理由就是告狀的分公司經理,為什么不把自己的市場建設好,讓別的經理有機會“打”進來。反而表揚職業經理人,善于發現商機,視野開拓。因為跨區域雖違反公司內部營銷規則,但市場你不去做,就會被其它品牌所占領。與其被其它品牌占領該市場,還不如自己主動出擊。作為公司老板不管是誰銷售,都是提高自己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因此,不僅允許,還并鼓勵這種營銷思維。
從交流中了解到,其實之前,各分公司經理也早就看到這周邊區域的市場潛力。但因為彼此之間是同事,有的甚至是非常好的朋友關系,大家即使完不成銷售任務,也不愿做跨區域銷售——這種有可能傷感情的事。這樣,就出現沒能力的,做不了。有能力的又不去做。任這些市場長期“荒廢”,最終“犧牲”了公司的銷售業績。
而職業經理人是以完成銷售業績為己任,說的現實點,就是要通過提高銷售業績,來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銷售獎。在開拓市場渠道時,只注重結果,只要是有助于提高銷售業績的事,就會去做。這種營銷理念就沖擊了公司原有的銷售思維,從PK中看到了差距,也找到了銷售業績總是難以突破的結癥之一。
相對職業經理人的專業性,因為企業發展的歷史原因,其原有的銷售隊伍,是由一些“老”(不是指年紀老,而是指營銷觀念的“老”)業務員;一些從基層車間里優秀員工中抽調出來的;還有一些是大專院校畢業剛參加工作的人員組成。雖然他們對企業忠誠度有余,工作干勁高,但其銷售專業知識缺乏,經驗不足,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銷的手段與專業的銷售經理人比,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通過實戰,找到差距,再針對性地加以培訓,這樣就可大大提高原有銷售隊伍的專業素質。也就為企業培養了一支既忠心,又專業的新型的銷售隊伍,在企業的發展史上,解決了某一方面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
職業經理人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深化而出現的,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今天,國企要想基業長青,必須走現代企業發展之路,其最核心的就是要不斷選擇出能夠與時俱進,能夠吸引行業內最優秀的、最適合自己企業發展的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來為企業服務,并能帶動“老”員工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