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高等教育時間:瀏覽:

  論文摘要: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后來歷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關于高等教育事業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屬、隸屬關系和職責、權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文章發表在《東方教育》上,是教育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及其改革的涵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長足發展,改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初步形成了適應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基本齊全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在國家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高等教育學歷有三種:即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自考)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環境,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各種新思潮對高等教育的沖擊,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日益凸顯。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思路,積極推進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

  1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含義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關于高等教育事業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屬、隸屬關系和職責、權益劃分的體系和制度的總稱。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主要包括國家各級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高等學校的自身管理體制兩個方面的內容。具體而言,它既包括高等學校的管理機構、管理制度、管理體制、招生就業體制,也包括高等學校的辦學體制、管理權限、投資體制、管理工作、管理人員等。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國家管理高等教育事業的根本制度,是國家在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機構設置、相互關系和責權劃分的制度,主要是明確由哪級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進行統籌和決策、各級政府和高等學校之間的責權利如何劃分以及采取何種方式才能對高等學校和教育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等。其最主要的作用及意義在于:明確的規定中央與地方、政府與學校在實施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及各自的職能。相較各個高校這些子系統而言,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是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的大系統,它決定學校的教學、科研、人事、財務、后勤等一系列管理活動,直接支配著高校的全部管理工作。

  2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含義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指政府或高等學校、高等教育機構對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改革的內容相應地分為兩個層次:一是政府(中央)與政府(地方政府)在管理權限方面的分配與安排,也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集權與分權之間如何實現合理的安排:二是政府、社會和高等學校的關系,即政府如何進行宏觀調控、社會怎樣積極參與、高校如何自主辦學。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就在于:適應新形勢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變革的要求,協調政府、學校和社會三方面的關系,增強高等學校自主辦學能力,建立一個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高教管理體制。

  從微觀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是指高等學校或高等教育機構內部有關管理體制方面的改革。我國高等學校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其歷史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改革前,高等學校及其機構的管理機制基本上與上級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對口(一般由對口的職能部門,如各級教育部門統管),具有明顯的依附性、封閉性特點,導致高校缺乏獨立、自主辦學的能力。上世紀80年代以來,高校開始對內部管理體制進行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形成既能適應上級主管部門的對口管理需要,又具有一定的面向社會自主辦學能力的內部管理體制,但由于種種原因,改革的結果離理想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加入WTO后,如何繼續深化高等學校及其機構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理順政府、社會及各高校之間的關系仍然是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因此,新時期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環境要求的,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有利于高等學校自主辦學的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新時期高等教育事業蓬勃、健康、和諧、有序的發展。

  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形成,離不開兩個背景:其一,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其二,權力比較集中的政治體制。這兩個背景最大的相同點就是集權。不可否認,這種受集權影響巨大的高等教育體制曾經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各種新思潮對高等教育的沖擊,現行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日益暴露出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源配置不合理。

  長期以來,高校的行政人員普遍存在人員過多的問題,許多高校不是因崗設人,而是因人設崗,各院系“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嚴重浪費了人力資源。此外,高校的主要中層管理崗位,通常都是職教相兼,對科研教學和學校的管理工作兩肩挑,大部分人員由于分身乏術而有所偏重,這樣既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保證,也不利于學校的管理工作的高效與有序。

  第二,監督機制不健全。

  由于高校部分中層管理干部“職與教”相兼,一方面,作為學校中層管理干部要參與學校的決策過程,貫徹落實學校的辦學思想和理念,制定各項具體的規章制度并監督執行:另一方面,作為教師要執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并接受監督和檢查,使得制訂者本身也是執行者,監督者又是被監督者,監督無法保證,工作難以展開

  三、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政策建議

  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必須加強院校合作辦學。實現優勢互補。自20世紀90年代始。院校之間的合作辦學在我國蓬勃興起。大量地理位置相近的學校通過協議就教學、科研等達成一致的合作意向,在合作中力爭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最終雙贏的目標。這種辦學模式由于能實現校際間的資源互補,有利于提高教育質量,因此受到了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追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在自愿互利的基礎上進行了合并,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從長遠來看,高等學校通過合并實現優勢互補。進而大大提高教學質量這一辦學模式在未來的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中仍應大力推行。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思路。轉變教育管理觀念。我國加入WTO后。在教育服務方面的承諾將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產生重大的影響。長期以來,由于計劃性、指令l生的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我國各級教育部門一直信奉“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就是行政體制或屬于行政體制”。現在,這些落后的、舊的觀念必須加以揚棄,取而代之的應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理念。從而使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政府的教育管理模式等滿足全球化、國際化的要求,達到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和競爭能力之目的。

  我們相信,我國的高等學校極其機構只有在提高辦學質量、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增加其市場競爭能力,實現高校競爭壓力下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才能有—個更美的未來。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注:以上為中國的高等教育的定義)1998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022所;普通高等學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分別為108.36萬人和340.87萬人;全國招收研究生7.25萬人,其中博士學位招生1.50萬人、碩士學位招生5.73萬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00余人,在學研究生達到19.89萬人;全國成人高等學校962所,招生 100.14萬人,畢業82.57萬人,在校學生282.22萬人。1998年,全國高等學校在校生總數(包括成人高等學校)為623.10萬人。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須知:《東方教育》是由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集團)主管、江蘇廣播電視報主辦的一份面向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教育科研院所、各類大中專院校、中小學校及其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專業教師的綜合性教育教學類學術理論期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巩县| 泗洪县| 东乡| 东安县| 岱山县| 北流市| 宜良县| 潼关县| 阿拉善右旗| 静乐县| 昌宁县| 县级市| 新野县| 侯马市| 开平市| 隆德县| 盖州市| 阿鲁科尔沁旗| 古田县| 通州市| 静海县| 称多县| 瑞丽市| 巢湖市| 义马市| 梁河县| 岫岩| 青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迁西县| 当阳市| 盐津县| 英吉沙县| 天津市| 晴隆县| 谷城县| 陆川县| 瓦房店市| 隆化县| 汽车|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