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價值澄清理論是一套系統的學校道德教育理論,該理論倡導對學生進行價值教育,要求教師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澄清,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澄清自己價值的技能,它反對道德說教,尊重學生的主題地位,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出發,這對我國高校的德育有很好的啟示借鑒作用。
論文關鍵詞 價值澄清 教師中立 灌輸
價值澄清理論是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道德教育理論,《價值與教學》一書是價值澄清學派的奠基性文獻,標志著價值澄清方法作為一個獨立的理論流派誕生。這本書由路易斯·拉思斯、梅里爾·哈明和悉尼·西蒙合著的,出版于1966年。在這本書中拉思斯等人提出了很多價值教育的實踐方法,對我國的道德教育方法改進很有幫助。
一、價值澄清理論產生的社會背景
價值澄清理論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的美國,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和家庭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的多元化趨勢,使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傾向,社會道德狀況每況愈下、社會秩序混亂不堪,人們的價值觀混亂。價值澄清理論的形成正是對美國社會需要重整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反映,成為當時道德教育復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價值與教學》序言中,作者就提到了,我們迫切需要幫助澄清美國學校里的年輕人的目的與抱負、興趣和態度、信仰與活動的方法。
二、價值澄清理論的基本主張
(一)重視價值觀教育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也變得愈來愈復雜,人們很難決定什么是正義的,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可取的。這就是導致兒童處于困惑境地,在價值觀混亂的社會里,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因此,拉思斯等人就提出,“價值澄清理論使我們有可能幫助這些人澄清他們的價值觀。價值澄清理論宣稱,倘若我們能有效地幫助他們,其結果將表現于他們的行為變化中,通過努力,人們會表現出更少的困惑、冷漠或矛盾。”這也就是價值澄清學派與其他道德教育理論相區別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學校的中心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
在提出價值觀的重要性之外,價值澄清學派同時也提出了個人經驗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價值源自個人的經驗”,因此得出結論“不同的經驗會導致不同的價值觀,而任何個人的價值觀將隨其經驗的積累和改變而更改。”由此也可以看出價值澄清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就是在進行價值澄清教育時,要讓學生明白,每個人的價值觀與個人經驗相聯系,要承認和允許不同價值觀的存在,要坦然接受他人的立場,與他人真誠相處。
(二)反對傳統的道德教育灌輸和說教
同當時大部分的道德教育理論一樣,價值澄清理論也是極力反對道德或價值灌輸。他們強調價值澄清,認為灌輸是與價值澄清相對立的。“澄清避免道德說教(moralizing)、訓誡(preaching)、灌輸(indoctrinating)、諄諄教誨(inculcating)、或武斷(dogmatizing)。”在其代表性著作《價值與教學》中多處都體現了這一思想。拉思斯等人認為,“道德說教—直接或是間接的—并不十分管用,它剝奪了兒童獨立仔細思考與價值相關的問題的權利。實際上這或許對當今如此眾多的兒童和成人的價值混亂、冷漠、順從、反復無常和無理性的行為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價值澄清學派極力反對教師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灌輸,他們認為教師沒有表明立場時,就更加不會無意識地努力動搖學生的信念。
總之,價值澄清學派反對灌輸,認為教師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澄清價值觀,要幫助學生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的價值觀,要尊重學生自己的觀點、信仰和價值觀。
(三)貼近學生生活進行價值教育
價值澄清理論的側重點放在了解決有關學生生活的問題上,尤其是一些使學生感到困惑難以選擇的問題上。
1.價值澄清反映源于生活
價值澄清理論提出了教師在學校德育中實施價值澄清理論的實踐策略,包括對話策略、書寫策略、討論策略、提高對后果的認識的策略,以及其他19種策略。其中,在對話策略中,拉思斯等人提到澄清反應,它是“教師針對學生多說的話或所做的事而作出的反應,旨在鼓勵學生進行特別的思考。”那么適于澄清反應的事物有什么呢?拉思斯等人也提到了就是有關學生的情感、信仰、信念、煩惱、態度、抱負、目的、興趣、問題和活動之類的表述,這些事物被成為價值指示,是適于價值澄清的理想題材。
2.價值澄清問題源于生活
在《價值與教學》的第四部分中,拉思斯等人主要闡述了價值澄清理論的實證研究。作者指導教師實踐價值澄清理論的思想時提到了如何引出價值澄清問題。如傾聽學生的呼聲,尤其要留神傾聽他們的態度、信仰、興趣、苦惱、活動、抱負、目標和情感;考慮從我們文化中富于價值意蘊的主題中尋求學生所能理解的問題:家庭、朋友、愛情與性、婚姻、工作、余暇、種族隔離、政治、金錢、戰爭與和平、宗教、電視、電影、政府、失業以及通貨膨脹。價值澄清理論針對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對學生進行指導,以引導學生自己選擇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選擇價值觀的能力。
(四)教師在學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師在價值澄清過程中應保持“價值中立”
拉思斯等人認為價值源于個人的經驗和生活,因此價值是個人進行思考和選擇的結果,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幫助他們進行選擇,而不是干涉學生選擇,向學生灌輸價值。
2.教師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室氛圍
拉思斯等人指出,“價值發展在學生感到被認可、被支持、無拘無束和通常說來沒有受到威脅的教室里最為活躍。因而,從事價值發展的教師同樣致力于營造合適的教室氛圍,尤其是努力讓學生產生充分的安全感,以至于能合乎邏輯地思考和坦率地表達他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師除了要在教學過程中避免道德說教外,還要努力營造一種良好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能使學生在這樣寬容的環境下自由的進行選擇和思考。
(五)關注問題學生,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
價值澄清理論就是適應當時的時代需要產生的,從一開始的落腳點就是針對有問題的學生。價值澄清理論是系統的教學理論,其目的是使問題學生的價值觀能更加的明確,使他們的價值行為能有所改善。拉思斯等人主張將價值澄清方法集中在那些最需要的人身上。他們將價值澄清理論形象的比喻成“與醫生所診斷和治療的并非健康而是健康欠佳的癥狀的方法如出一轍。”
三、價值澄清理論對我國學校學校道德教育的幾點啟示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呈現出多元化傾向,有些大學生的價值觀迷茫,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嚴重的危機,由價值觀不明確導致的一系列問題頻繁出現,這就需要我們要繼續改進高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
2006年10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在進行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時,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尤其要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二)改變傳統的道德教育方法,將道德灌輸與道德討論有機結合起來
價值澄清學派是道德灌輸和說教的極力反對者,認為道德灌輸百害而無一利。這有其合理之處,但有點過于極端。我認為在進行道德教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道德灌輸還是合理的,只有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灌輸,才能讓學生掌握我們社會必要的道德要求。但價值澄清學派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也很多,例如在提到實施價值澄清理論時,提到的各種策略,就很適合在我們的高校中實踐這些策略,如討論策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進行寫團體討論,這可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選些學生感興趣的主題,鼓勵學生進行思考交流,然后在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這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積極性也調動了起來,實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三)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貼近學生生活解決學生思想的實際問題
當代大學生處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下,不可避免的要受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錯影響,加之大學生的社會經歷簡單,涉世不深,道德心理還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選擇的能力,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在面對眾多的思想文化時無所適從。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正確的價值觀就顯得尤為重要。價值澄清理論就是針對那個年代學生思想混亂而產生的,提出的一系列的理論和方法都是針對有問題的學生,幫助有問題的學生澄清價值的。
我們要想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收到實效,就一定要創新我們的教育方法。我們要真正的融入學生的實際生活來發現學生的思想問題,分析問題,尋求問題產生的根源,進而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用學生可以接受的方法,樂于參與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以避免我們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許多缺點,如空話、大話講的太多,學生產生了厭煩心里,使我們的道德教育脫離了學生,沒有使學生在心理上接受我們的教育,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