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教師職稱論文范文淺談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的現狀及解決措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高等教育時間:瀏覽:

  摘要:2010年5月,國務院批準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把實現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未來十年的發展目標,提出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均衡配置教師、設備、圖書、校舍等各項資源。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問題是這方面的熱點問題之一,對此問題的研究亟待總結和深入。

  一、研究成果綜述

  進入新世紀以來,學術界對義務教育師資均衡配置問題從評價體系、不均衡的現狀及原因、經費投入及政府責任分擔、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人力資源政策等角度進行了廣泛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歸納起來有以下方面:

  (一)關于均衡配置的評價體系

  袁振國提出要建立一套教育均衡發展指數來測度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王善邁提出從受教育權和入學機會、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教育質量公平、群體間教育公平等四個方面設計正規三級教育的教育公平評價指標;翟博(2008)對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作用、理論基礎、發展觀念、指標體系、測度方法、政策選擇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

  (二)研究師資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及對策

  成先中認為,現行教師資源配置模式具有強制性、等級性與偏向性,強制性有助于教師配置的制度化、正規化,等級性不利于級別低的學校教師的配備,從而遲延了這些學校教育的發展,偏向性導致弱勢學校和學科教師配備嚴重不足;楊軍認為,教育投入的總量不足和區域間分配不均衡是師資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應建立有利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師資均衡配置的政策體系、投入機制和教師培訓機制;謝小波認為,推進教師聘任制、切實推行評聘分開、建立科學的流動制度、加強教師培訓、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等政策有利于區域內基礎教育師資的均衡;李均認為沒有解決各級政府間財力與基礎教育財政責任的不對稱問題是農村教育落后和城鄉教師資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制度根源,提出提升義務教育的財政重心,建立城鄉統一的公共教育政策和深化農村教師教育改革;周冬祥認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屬地教育財政管理的制約、城鄉教師待遇差異大導致城鄉師資不合理流動,生源減少、學校布局調整和人員編制標準不盡合理導致農村學校教師結構水平下降,提出構建“全市統籌、分級管理”的義務教育財政經費管理體制,深化勞動分配制度改革,強化工資激勵和保障機制;馮文全等提出教師資源配置失衡根源于教師待遇的巨大差距,促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必須調整城鄉教師勞動力價格,建立教師流動的利益協調機制。

  (三)從工資待遇、教師培訓、社會保障、教師專業管理等方面進行實證研究

  袁冬梅認為農村教師基本待遇低,社會保障資金缺位,社會保障形式和籌資渠道單一,社會化程度低,嚴重影響其工作積極性;朱小蔓等發現“中心校”、“學區制”、“伙伴校”三種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鑒意義,范先佐提出建立農村中小學教師保障制度、激勵制度、定期交流輪崗制度,完善教師管理與培訓制度,改善其教學與生活條件的建議;楊建芳認為,教師相對收入水平是師資供給的決定性因素,不僅會影響勞動者對于教師職業的從業意愿,而且會影響教師隊伍的流失率,從而會對教師隊伍的規模產生影響;樊香蘭認為,中小學教師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現行的義務教育投入體制過度分權且重心偏低,教育法規政策的“弱法”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城鄉教師收入差距,教育政策的“城市化”傾向擴大了城鄉中小學教師收入差距;陳成文等認為區域間及區域內教育投入不均衡嚴重制約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其原因是中央與地方政府財政責任與財政能力失衡、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功利化、教育投入來源單一,提出擴大轉移支付規模等建議。還有研究人員分別對甘肅省天祝縣(楊軍,2005)、吉林省(鄧濤,2007)、陜西省(侯耀先,2007)、成都市青羊區(徐江涌,2008)、武漢市(周冬祥,2008)、甘肅省定西市(常彥,2008)等地區的義務教育師資配置情況進行了實證研究。

  (四)對現行政策進行分析評價

  胡伶把近幾年完善農村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政策概括為“數量補充”、“地位保障”和“素質提升”三種類型,指出當前農村義務教育教師政策對相關因素考慮不充分,部分地區政策執行出現“走樣”現象;李建強等研究了河北省“特崗計劃”實施情況,提出整合現有制度資源,實施“頂崗實習支教+特崗計劃+教育碩士”一體化的教師培養方案,打造優質教師隊伍,改善農村中學師資隊伍結構;鄔躍運用教育政策學理論從問題認定、執行評價、政策調整等方面對“特崗計劃”試點工作進行分析,認為“特崗計劃”創新了農村教師補充機制,有力地破解了農村教師隊伍的兩難困境,應繼續深入推進實施并擴大規模和范圍,建立完善農村教師的長效補充機制。

  (五)研究國內外的成功經驗

  楊軍研究了英國實施“教育行動區”計劃、“教育優先區”計劃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經驗,認為對薄弱學校及差生的傾斜政策很有必要;孔凡琴等研究了日、美、法三國基礎教育師資配置均衡化的實踐與經驗,認為美國的“教育補償”方案、法國的“優先教育區”政策、日本的教師全員“定期流動制”政策在確保教師資源均衡分布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國內方面,深圳市強化政府保障職能的“深圳模式”、杭州市實行名校集團化辦學的“杭州模式”、壽光市實行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的“壽光模式”、銅陵市優化教育結構的“銅陵模式”、成都市實行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成都模式”、沈陽市推動區域教育均衡的“沈陽模式”都具有借鑒意義。2006年以來,山東省泰山區、濰城區、沈陽市、成都市青羊區、蒲江縣等地結合實踐開展了“城鄉義務教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與實驗”課題研究,在城鄉學校結對交流共同評價、教師交流及支教、教師工資規范化、農村教師培訓與專業能力建設等四個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論成果。

  二、共識與分歧

  (一)共識

  總體來說,學術界對于均衡發展的內涵、理論基礎等研究比較充分,對以下問題取得了共識:師資配置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源政策上,教師編制不適應農村小教學校點的實際情況,職稱評定偏重科研成果,不利于優質師資流向農村地區;教育政策上,市縣師范大中專學校升格或撤并使教師就地培訓難以進行,一些地方實行的教師公開選聘制度實際上導致優質師資集中于城區或條件較好的學校;財政政策上,教師收入水平低是農村地區優質師資缺乏的重要原因,自然條件較差及經濟發展落后、當地政府財力不足是客觀原因,財政投入及教育支出分擔政府級次偏低是落后地區教師工資偏低、培訓經費不足的主觀原因,需要通過政策傾斜及提高教育支出政府級次引導優質師資向落后地區及薄弱學校流動。

  (二)分歧

  存在分歧的是:師資均衡配置的標準是什么,有的主張制定最低標準,有的提出制定平均標準,在此標準上下一定范圍內為均衡;關于評價體系,有的提出構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指數,反對者則認為建立這一指數不可行,數據難以取得,權重難以準確確定;為解決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問題,有的建議將教師轉為公務員,有的主張由中央或省級政府承擔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工資支出,有的則提出建立農村中小學教師艱苦工作崗位津貼;教師管理上,有的提出以省為主管理,有的則主張以縣(區)為單位確定教師歸屬,在此范圍內動態管理,合理流動;關于教師流動制度,有的主張通過立法實現教師流動的法制化、全員化、雙向化和規范化,有的認為只有采取“教師電腦派位”的做法才能實現不同水平教師在不同學校的均衡分布,有的主張強化教師定期流動制度,并切實與教師職稱評定掛鉤。

  三、分析與評價

  上述研究對于改革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促進城鄉學校間教師合理流動,加快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尚未對“特崗計劃”、城鄉教師交流等現有政策的實施績效進行專門研究,對現有政策的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的原因探討有待深入,如城鄉教師交流效果不佳的原因是什么?目前支教措施的效果及缺陷如何?如何從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工資政策等方面推進教師交流的實質性開展;二是還沒有建立專門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城鄉之間教師配置的研究較為籠統,缺乏計量方法基礎上的實證研究,沒有系統研究影響師資配置的因素,較少涉及農村教師住房、普通教師、特崗教師、代課教師等不同身份教師并存等突出問題;三是對城市地區研究較多,對縣域研究較少,特別是專門針對山區義務教育師資配置的研究則更少,從教育改革試驗看,試點地區都屬于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其經驗并不完全適用于不發達地區;四是對教育政策、人事政策研究較多,對財政政策研究不足;五是研究方法上,運用調查法、邏輯分析方法較多,而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相結合運用較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弥渡县| 利津县| 车险| 台州市| 巴彦县| 湘潭市| 图片| 白城市| 庐江县| 修武县| 江门市| 文山县| 鹤山市| 祁连县| 崇州市| 义乌市| 常山县| 巴林左旗| 永顺县| 乐至县| 楚雄市| 红桥区| 颍上县| 阿克陶县| 峡江县| 甘泉县| 蒙城县| 中卫市| 巴林左旗| 大余县| 若羌县| 渝中区| 连平县| 铜鼓县| 建始县| 荆门市| 顺平县| 柳州市| 恩施市| 都江堰市|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