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推進,“自上而下”式的傳統鄉村規劃模式顯得單一而局限,“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式的鄉村規劃模式應運而生。文章對多元主體的內涵與多元主體間的聯系進行研究,以福建省莆田綠心地區鄉村規劃為例,深入鄉村調研、剖析實際問題,通過提出重組鄉村治理結構、完善鄉村配套設施、塑造鄉村特色魅力、振興鄉村產業活力等策略,以期讓鄉村向文化自信、和諧宜居、繁榮振興的方向轉型。
關鍵詞:鄉村規劃;多元主體;規劃策略;莆田綠心地區
引言
長久以來,我國鄉村規劃編制工作多是以政府為主導,未對村民意愿做到足夠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鄉村自治能力的提高和鄉民自治組織的發展。由于鄉村自身知識、資金等資源有限,鄉村規劃與治理必須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在文化、自然、建設及產業等方面提供幫助,而多元主體參與的鄉村規劃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鑰匙[1]。
因此,政府需要轉變自身角色,整合鄉村規劃的各類資源,鼓勵自下而上編制規劃,突出村民與村委會在鄉村規劃編制中的主體地位,構建多元主體參與鄉村規劃的體系。同時,結合多元主體自身的優勢,挖掘鄉村地區文化和生態的多元價值,調動村民、鄉村自治組織、專業規劃人員、社會組織、企業等社會各界力量共同參與鄉村規劃,提高鄉村規劃水平,推動鄉村經濟、文化、生態的和諧發展。
1多元主體的內涵、類別及在鄉村規劃中的作用
1.1多元主體的內涵
多元主體是由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個人、團體、機構等利益相關者構成,多元主體參與規劃旨在通過溝通交流等互動合作方式在規劃全過程中相互配合,最終實現共同發展[2-3]。
1.2多元主體的主要類別與作用
1.2.1村民
(1)村民個體
村民前期為鄉村規劃提供需求為導向的建議,后期通過自下而上的管理,有效處理公共事務,同時,村民在人地關系方面也有著重要的作用[4]。
(2)村委會
村委會聯合政府與社會組織,挖掘鄉村骨干和領袖人物,搭建村民互動平臺,組織動員村民充分表達意愿和建設需求,全程參與規劃編制,并將經批準的村莊建設規劃納入村規民約一同執行。
1.2.2政府部門與規劃人員
(1)各級政府部門
各級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構建鄉村的制度框架和發展策略,完善鄉村管理體制。同時,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稅收優惠、福利捐贈等途徑,為鄉村規劃提供經濟上的保障。政府在參與鄉村規劃中整合各類資源,協調各種組織之間的溝通,并承擔著主要的監管責任。
(2)專業規劃人員
專業規劃人員是鄉村規劃決策的參與者、規劃編制的組織者、規劃實施過程的指導者及鄉村規劃的研究者,規劃師通過對村莊情況的深度調研,深入了解村民意愿,為鄉村規劃編制提供技術指導。
1.2.3企業
企業可以提供社會資本與技術支持,有助于鄉村產業的規模化與規范化,促進鄉村產業轉型與升級。同時,企業的進駐與合作可以有效解決村民就業問題,為鄉村規劃注入活力。
1產業村的特點及存在問題
產業型鄉村主要聚集于村鎮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此類村莊集體經濟基礎好,優勢產業特色明顯,當地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高,“一村一品”已初具規模并取得突出成績。目前,產業村主要可分成“農業主導型”“工業主導型”“商旅主導型”和“較為均衡的綜合型”幾種類型[5]。其中,農業主導型鄉村(下文簡稱“產業村”)仍然是國內占據主導地位的產業村類型,可進一步分為“農業種植型”“漁業捕撈型”“畜牧養殖型”“采伐業與林業型”“礦產資源型”等類型。隨著城鎮化進程的發展,一些農業型主導的產業村依托良好的市場基礎和服務體系,可進一步發揮其資源特點,以農為本,促進農業產業的規模化和聚集效應。
與一般鄉村不同,產業村也存在或面臨自身的發展問題和困境。近年來,市場外部經濟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些產業村遇到了土地、資金、技術等門檻的限制,在向更高層次發展時,遭遇較難突破的瓶頸;另一些產業村則面臨自然資源耗損大、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鄉村空間布局混亂等諸多現實問題。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城鄉融合為鄉村發展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路徑和方法,通過城市外溢功能的補充來滿足民眾的多元化需求。除了農產品供應外,鄉村地區還需要增設休閑、度假、教育、療養等新功能。綜觀國內產業村發展的現狀,以下幾方面問題亟待解決。
1.1產業發展未擺脫指標考核的窠臼,發展模式不具可持續性
一些產業村過于關注經濟發展,以提升經濟價值為首要目標,產業發展模式單一,再加上村民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意識和市場意識,導致農產品呈現低端化和同質化現象,缺乏創造力,產品發展的后勁不足。迄今鄉村生產仍在沿用傳統技術,沒有形成產業的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效率不高。此外,鄉村物流體系有待完善、產業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化人才較為缺乏、電商網絡發展不充分等問題,使得鄉村產業逐漸失去競爭力。
1.2 鄉村資源開發利用率低下,產業結構仍顯單一
人們對產業村發展普遍存在片面認知,覺得“農業是鄉村的唯一產業類型”“提供農產品是農業的唯一功能”等。在類似思維方式的影響下,鄉村產業發展面臨結構單一、產業附加值低、產業鏈不完善及抵抗風險能力不強等問題。現有農業價值未得到充分利用,農業發展帶來的鄉村資源開發不充分,農業基礎產業與其他二三產業融合度不夠。長此以往,鄉村產業發展綜合效益較低,經濟活躍度相對不足,農民增收困難。
1.3鄉村環境盲目開發,原有生態格局遭破壞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人們經常會忽視鄉村整體的生態環境保護,池塘、林地、濕地、山地等原有生態基底逐漸被蠶食,從而導致這些村莊正逐步失去其較之城市最為突出的自然環境優勢,居住環境變差(見圖1)。不少鄉村仍在重蹈“先發展后治理”的歷史覆轍,后續環境治理費用將造成巨大的財政壓力;一些村莊則依靠產業,在有了一定經濟條件后,卻盲目開發,大拆大建,缺乏系統規劃;還有一些旅游項目沒能結合現有產業、地方性特色資源,造成鄉村原有自然格局的破壞和資金浪費,后續發展乏力。
1.4公共配套不夠完善,鄉村風貌有待提升
大部分產業村在發展過程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居住條件也隨之改善,但仍無法完全達到村民的預期。一方面,給水排水、用電用網、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與城市存在不小差距;另一方面,教育、醫療、商貿、娛樂等服務功能不完善,如公共活動中心、醫療站點、學校等服務設施不足。隨著鄉村三大產業的不斷發展,對交通、通信、文化設施和旅游服務配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缺乏科學指導,照搬城市的發展思路,一些已建成的配套設施存在設計不合理、鄉村風貌破壞嚴重等問題,導致鄉村地域特色式微,“千村一面”的現象日益凸顯。
2農業多元價值理論與實踐探索
2.1農業多元價值理念
1988年,在歐盟《鄉村社會的未來》中“多功能農業”的概念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該報告明確指出了除生產功能外,農業的其他多功能性,如社會、文化和生態等非商品功能同樣重要[6]。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為保護“稻米文化”,將其他功能進行了開拓發展。1992年,“農業多功能性”的理念在國際上被正式采用。國內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楊至臻等提出挖掘農業功能的多樣性對農業推廣具有積極作用[7]。不少學者開展多功能農業村的實踐探索,如莫干山紅楓農業公園等典型開發項目已經形成積極效應[8]。房艷剛等探究了國內鄉村多元化發展的目標、路徑及對策等[9]。近年來,“三農”問題成為我國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2007年中央一號指出“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正式確立了現代農業發展體系[10];2018年的文件繼續強調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的總目標。
學界對“農業多元價值”的理解不盡相同,但大多學者對以下核心觀念已基本達成共識:單一的以耕作為主的傳統農業是難以持續發展的,所以聯合生產是實現農業多元價值的關鍵,也是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之間的差異所在。現今,鄉村既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居住場所和農業生產地,還包含發展產業的經濟價值、建立生態網絡維持生態平衡的生態價值,以及穩定城鄉關系、傳承鄉土文化、建設和諧鄉村的社會價值等多元價值。
綜上所述,農業作為鄉村產業的重要構成,除了提供經濟價值外,還在生態、社會等多方面存在多元價值,多元價值的疊加整合,可以有效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見表1)。未來,現代農業在多元價值的導向下將會承載更多的功能和責任。
2.2以農業多元價值為導向的鄉村規劃策略
2.2.1優化鄉村產業基礎,提升地方品牌效應
鄉村發展首先需要產業興旺,在夯實產業基礎的同時,建立完善“產業—生產—經營”的關聯體系,保障鄉村產業的健康發展(見圖2)。首先,增強龍頭產業的帶頭作用,產生品牌效應拉動其他產業發展,提高創新力,提升市場競爭力[11]。其次,注重人才培養,提升農業生產技術,實施科技創新,走精品化生產之路。第三,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強化與周邊村鎮的協作,兼顧區域發展,精細化分工,實現精準定位。此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鄉村產業還需加強信息化建設,推動電商發展,實現農副產品的多渠道營銷[12]。
推薦閱讀:《城鄉規劃》雜志以“匯集多方智慧,共謀城鄉發展”為辦刊宗旨,積極應對城鄉規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探討在新形勢下行業的發展路徑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