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市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舊城改造的速度、規模、尺度和再開發強度在歷史上是無與倫比的。因此,在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市設計正引導一種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的形成。同時,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保護、利用與更新、發展等都需要具備更高的城市設計觀,為此本文筆者作了以下的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舊城改造;城市設計
舊城之所以要改造,并非僅僅是房屋破舊,而是有內在的城市發展綜合需要。一般來說,現在的舊城即為原來的整個城市,原有的居住、商業、行政、工業等各種城市功能都集中在舊城內。過去在經濟水平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相對落后的情況下,舊城作為城市中心區對于生活和工作仍相對方便;舊城作為極小有機體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核心,其經過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良好的社區鄰里關系和深刻的人文因素也有十分巨大的吸引力。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舊城除了原有物質設施的水平低下和自然老化外,更為嚴重的是舊城功能的過于集中和用地結構的不合理,使舊城人口膨脹、居住緊張、環境污染、資源消費等一系列問題越發難以解決,而且在工業離開市中心、居住向外疏散的城市發展過程中,舊城出現功能和結構的衰退問題,亟需進一步配置商業、服務業、金融業及必要的交通和市政設施,提升城市中心區的服務功能。同時自國家實行國有土地批租重大改革后,舊城的土地使用和功能配置要受級差地租的支配,也需要進行優化。舊城改造是按照城市總體發展規劃合理調整舊城功能和用地結構的過程,也是按照土地級差地租優化配置舊城土地資源的必然。顯然,改造舊城并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改造危舊房屋并不是改造舊城的著眼點,而是突破口,即通過舊城改造調整原來不盡合理的用地結構,增強舊城在整個城市的功能作用,實現舊城土地的最大價值。
一、關于城市設計的含義
城市設計對于城市規劃的深化和營造適用、優美、宜人的城市環境具有深遠的意義。城市設計的內容是廣泛的,對于城市設計含義的理解也是廣泛的,國內外不少研究者對城市設計下的定義也不盡相同。但都涉及到城市的空間環境問題,而空間環境是由城市物質實體和空間這對互為依存的因素而組成,具有三維的概念。由空間和物質實體所組成的環境是顯性的,可被感知的。不應忽略的是,城市設計應和經濟建設聯系起來,應以有利于經濟發展為出發點。城市希望通過改善自身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資、購物和工作。城市設計的目的在于經濟的振興和發展。同時,城市設計也是為了管理和控制城市發展,使城市的發展與原有部分和諧融合,以維護城市環境的質量和特色。當今的城市設計涉及的環境質量內容,除城市“美”外,正越來越擴展到其他方面,進一步的涉及到城市的物質層面,盡管這種影響也許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但這種觀點無疑為我們開拓了視野和思維。
二、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的重要性
1.城市設計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城市經濟復興中傳統工業急需調整,投資環境、人口回歸都有待改善,城市設計起著一定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種城市中心土地和生產投資的界限,它通過一種正確的刺激來激發開發的潛力,創造一種條件,引起人們對市中心開發的興趣。城市設計對于促進城市開發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至少反映在:建筑業可以成為主要的經濟支柱,并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間接經濟效益也十分巨大。當然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又能為城市開發提供良好的條件,如城市有能力投入資金建造基礎設施、交通設施和公用事業設施,然后,這一切又促進了城市設計的進一步發展,這樣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城市設計構成了良性循環。
2.城市設計促進文化復興
城市文化復興常常以大眾文化藝術、社區和經濟政策等形式表現,即是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形成一種充分體現城市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突出主題,提升城市品味,打造城市特色,城市居民自身素質得以提高和發展,城市創造力和創新性繼續保持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一致。實際操作中,許多用來實施文化復興的手段并沒有標準,其改善的過程也不是顯而易見的。只有城市設計實踐與藝術和文化活動結合起來,才能成為一種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易見性的手段。
三、關于舊城改造的實例分析
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和時間推移,市政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重老化,建筑結構老化,道路破爛不堪,商業、居住功能逐漸衰退,當地居民動作、生活環境惡劣,社會矛盾非常突出,嚴重影響了城市形象和面貌,急需進行改造和更新。
1.城市設計現狀
(1)用地現狀分析。①居住用地是古城區的主要用地,嚴重影響社會經濟效益和空間環境效益;②主要的商鋪用地集中分布在道路兩側;③道路狹窄,交通不便,車輛和行人的通行不便利;④市政基礎設施嚴重不足。(2)道路交通現狀和分析。①城市的公交路網系統不完善,功能也不明確;②公交服務水平低,無人售票還沒有廣泛推行,效率低下;③沒對城市公共停車設施場地進行規劃,城市內占道停車問題非常嚴重;④交通和環境問題日益凸現,城市廢氣和噪音污染得不到合理的改善。(3)城市建筑物現狀和分析。①作為體現城市歷史風貌的物質基礎條件保留相對完整;②商業街區具有良好的商業發展潛力;③具有突出的文化特色,集中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經濟的歷史面貌。
2.原有的舊城城市設計帶來的負面影響
(1)街區建設的乏力加劇了現代社會結構的矛盾。①建筑格局新舊雜處、中西疊加,缺乏統一風貌和建筑風格;②建筑物的建筑質量低下,不能適應現代生活要求;③產權復雜,街區住戶的利益矛盾尖銳。(2)歷史建筑物的保護不利加劇開發城市建設沖突。①城市規劃功能分區不盡合理,專業規劃難以到位;②商業性開發強度進行,人為地加大了歷史建筑物保護的壓力;③城市道路網結構不合理,城市道路等級不完整、支路密度不足;④現代城市理念的不與日俱進,導致許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街區和建筑遭到嚴重破壞;⑤城市設計美學品位低下,導致新建筑的造型同周邊整體環境、歷史建筑非常的格格不入。(3)文化內涵的忽視嚴重破壞城市建筑形象。在舊城改建中,很多歷史建筑在開發保護中過度注重建筑物外在表面的修繕,而忽略了文化內涵的發掘,甚至有些歷史建筑物的修繕工作還沒有嚴格遵守傳統建筑的法式和尺度,這種忽視文化內涵的舊城改建工作嚴重破壞了歷史建筑物的建筑文化形象,玷污了歷史文化的整體氛圍。
3.為適應城市發展所需做的城市設計重新規劃
(1)城市設計規劃原則。①遵循上一級規劃的整體要求;②歷史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③充分利用城市建筑現狀的基礎條件:城市設計規劃在用地選擇、項目設置、空間組織等方面上應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結合自身的用地、設施等基礎條件,在基礎之上創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觀;④城市設計的統一規劃與分期實施相結合;(2)城市設計規劃目標。城市設計規劃的目標確定為:延承歷史文脈,重現歷史風貌,緊跟時代潮流,促進社會和諧,提升城市功能,并充分發掘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展現舊城區的歷史風貌。(3)城市設計規劃理念。①營建高品質的歷史文化環境:營造優美舒適的開放空間和歷史環境、規劃親切宜人的休閑場所、配置完善齊全的服務設施,創造優雅活潑的商業文化氛圍,以適應城市活動新的發展要求;②組織高效而安全的交通體系:合理組織規劃區與周邊地區相關道路系統和交通組織,保障城市交通的高效與安全。在規劃中注重步行交通、公共交通和靜態交通的組織與安排;③策劃具有吸引力的開發項目:規劃區的開發建設、規劃的建設實施需要各種社會資金的投資參與,在規劃過程中注重策劃具有吸引力的開發項目和空間形式,有利于實現規劃的整體意圖和開發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總之,在城市建設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市設計正引導一種可持續城市發展模式的形成。同時,在舊城改造過程中,保護、利用與更新、發展等都需要具備更高的城市設計觀,創造一個既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滿足市場機制要求,使文脈得以流傳、品質得以提高的新的城市環境。
參考文獻:
[1]李龍生.舊城改造中城市設計原則.邵陽學院學報,2003.
[2]黃一如,陳秉釗.城市住宅可持續發展若干問題的調查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3]馬瀟.舊城改造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河南科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