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城市基礎設施狀況是城市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撐,是城市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物質條件。
關鍵詞:城市基礎建設;基礎建設
Abstract: The status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level of urban development and the degree of civilization, the material conditions of urba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urban infrastructure; infrastructure
中圖分類號:TU984
城市基礎設施的增長不僅是城市容量的基礎,更是城市生活品質提高和城市文明的保證。城市供水設施保障城市居民飲水具有衛生標準。2005年中國城市自來水供水總量達到501億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量達到172.5億立方米,用水人口32682萬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04.1升。城市燃氣工程建設使居民用上了潔凈方便的煤氣、天然氣或者液化石油氣。2005年全國人工煤氣供應總量255.8億立方米,天然氣供應總量210.5億立方米,液化氣供應總量1222.0萬噸,城市用氣人口達到29488萬人,燃氣普及率82.2%。全國城市擁有公共交通車輛30.96萬標臺,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8.63標臺,城市公共交通全年運送乘客483.7億人次,城市出租車輛93.7萬輛,為方便市民工作、購物、娛樂、交流提供了物質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大力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近年來中國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程度顯著提高,新技術、新手段得到大量應用,基礎設施功能日益增加,承載能力、系統性和效率都有了顯著的進步,推動了城市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條件改善。我們先從基礎設施領域拓展方面來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城市基礎設施除了交通、能源、飲水、通訊等的供給外,已經擴展到環境保護、生命支持、信息網絡等新的領域。
一是城市信息網絡設施建設日益受到重視。數字化建設成為城市建設新寵,信息網絡構成城市發展的基礎性條件。以移動通訊和互聯網為代表,城市移動通訊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異軍突起。
二是防災減災、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建設受到重視。城市緊急避險平臺、消防和人防設施、緊急醫療救護設施等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新的重點。城市基礎設施不僅要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還要保證在特殊情況下不中斷。
三是基礎設施構成明顯變化。除增加信息網絡、城市應急設施和備用設施外,環境保護設施和電力、天然氣等潔凈能源建設份額明顯加大。原有設施的改造、升級和換代成為重要建設內容。
四是基礎設施的技術條件進步顯著。新技術、新材料不斷得到應用,技術和裝備水平普遍提升,例如為了提高飲用水的水質標準,自來水廠進行凈水工藝技術改造,除常規處理工藝外,實施預處理工藝,同時對供水管網、供水檢測、供水計量、再生水生產等普遍進行技術更新和升級。
再從城市基礎設施科學合理規劃方面來看: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的均衡協調是保證城市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前提。這種均衡協調包括基礎設施與城市規模、功能和空間的均衡,與城市發展階段和城市外部環境的均衡,城市基礎設施系統本身以及各個子系統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各子系統之間的均衡和協調等等。所以科學合理的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規劃是重要前提這一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不僅將滿足全國城市發展對供水的需求,還將大幅度地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水平。
最后從加強節水設施建設方面來看:
隨著城市容量的擴張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對水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缺水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障礙,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加強水資源的再利用成為新形勢下城市水務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國城鎮萬元工業增加值水效率較低,城鎮供水管網漏損率達20%左右。提升節水能力,增加水資源再利用設施是節水重要環節,“十五”期間,中國城市每年平均節水約35億立方米以上,2005年達38億立方米。2005年全國城市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83.6%;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由2000年的220.21升減少到204.1升,呈穩中有降的趨勢,用水結構朝著合理的方向調整。在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中國全面推進節水型技術、設備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用水設備的日常維護管理,推進中水回用、雨水收集等水資源再利用基礎設施建設。
由以上原因,我們要一面抓推進節能設施建設,一面抓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
一、大力開展推進節能設施建設
十一五”規劃確定全國單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城市耗能是中國能源消耗的主體,實現“十一五”能耗降低目標首先取決于城市基礎設施的升級和改造。目前建筑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的20%左右,而采暖和空調能耗約占建筑能耗的65%左右,供熱采暖年耗能約為1.3億噸標煤。按“十一”規劃要求,全國節能2.4億噸標煤,其中建筑節能1.01億噸,供熱采暖須承擔至少1/3。集中供熱比分散小鍋爐供熱效率高50%。據美國1995年對商用樓宇終端能耗消費的統計,CHP的供熱只能解決29%的用能及提供電力,而CCHP可以提供47%的用能及電力。
二、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改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框架下,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制發生了巨大變化。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法規和政策。包括強調公用設施建設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職能,從工商業利潤中提取城市建設維護稅,新建項目必須配套建設市政公用設施,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的部分用于城市建設等等。20世紀90年代開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放寬了基礎設施使用的收費限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必須依據《公司法》成立項目法人,投資收益和風險市場化,對城市基礎設施的經營權、使用權、收益權做出了明確的界定,對外資進入城市基礎設施領域進行了規定。按照中國政府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做出的承諾,電信、燃氣、熱力、給排水等領域對外資開放,特許經營制度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經營和管理的主要形式。
城市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特許經營權的授予工作,各市政公用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特許經營的具體管理,承擔授權方相關權力和責任。市政公用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由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從管行業轉變為管市場,從對企業負責轉變為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其主要職責是,貫徹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制定行業發展政策、規劃和建設計劃;制定市場規則,創造公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加強市場監管,規范市場行為;對進入企業的資格和市場行為、產品和服務質量、履行合同情況進行監督;對市場行為不規范、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達標和違反特許經營合同規定的企業進行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