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城市規劃中黑龍江的應用措施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規劃時間:瀏覽:

  對于城市規劃的管理應用措施有哪些呢?應該怎樣去加強對城市建設管理的新發展方向呢?目前在城市規劃中黑龍江的建設管理模式有哪些呢?又該怎樣去加強對它的建設管理應用呢?本文選自:《城市規劃學刊》,《城市規劃學刊》原名《城市規劃匯刊》,2005年起更名),創刊于1957年, 1978年復刊后為雙月刊。 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是國家建筑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美國國際CODEN中心授予國際刊名代碼。

  摘要:現代城市化發展期(1946年至今) 城市化發展的持續性 工業化和產業層次高級化 城市數量、規模增長迅速,城市職能類型多樣化,形成以哈爾濱為中心的網絡式城市布局體系。 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伊春、黑河、綏芬河等。

  關鍵詞:城市化機制,規劃發展,管理模式

  1.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的歷史與現狀特點

  1.1 城市化發展歷史

  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經歷了古代城市化萌芽期、近代城市化雛形期和現代城市化發展期。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黑龍江省城市化的影響機制不同,城市發展特征各異(表1)。總的來講,地處邊境寒冷地帶、基于資源開發的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與我國大部分地區有較大的差異,其突出的特點是近代城市化的突發性和現代城市化的快速發展。

  建國后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①較快發展時期(1949-1957年)。這一時期黑龍江省完成了全國十分之一的工業基本建設工程,建成了全國重點項目22項,其間人口非農化水平由24.9%提高到38.8%,城市數量也由5個增加到8個。②大起大落時期(1958-1962年)。受“大躍進”的影響,1960年人口非農化水平高達48.1%,國家調整政策后又降至1962年的38.5%。③停頓時期(1963-1979年),由于“文革” 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城市人口下放農村等因素,全省城市化發展出現停滯態勢,1979年人口非農化水平較1963年下降2.0個百分點,城市也僅增加2個。④穩步發展時期(1980年至今)。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村城市化取代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成為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推動力量,1997年人口非農化水平達到45.02%,城市數量也提高到31個。

  1.2 城市化現狀發育特點

  1.2.1 1997年,黑龍江省31個設市城市(不含轄縣)占有全省31%的土地面積、74.94%的人口76.35%的國內生產總值,84.98%的工業總產值,73.52%的農業產值,城市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比全國平均高出1倍以上。

  黑龍江省位于我國東北部,全省土地面積45.39萬平方公里,人口3628.5萬人(1997年),是我國重要石油工業、煤炭工業、森林工業、重型機械工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以其寒地、資源和邊境的省情特色在國內獨樹一幟。在我國50年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作出了巨大貢獻的黑龍江省,在世紀之交面臨著“二次創業”的重任,面臨著既有對資源進入開發后期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難,也有邊境開放、寒地開發良好前景的發展格局。與社會經濟發展同步,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也面臨著機制轉型和優化調整。從歷史和發展的觀點剖析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的規律,選擇合理的城市化道路是黑龍江省跨世紀發展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重要保障。

  1.2.2 人口城市化的高水平與基礎設施城市化的低水平共存。至1997年初,黑龍江省非農業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5.02%,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38.42%。黑龍江省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居全國第5位。但由于長期受“重生產、輕生活”思想影響,城市基礎設施欠帳多,城市設施指標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1.2.3全省城市化資源、邊境、寒地特色鮮明。豐富的自然資源、邊境省份和中國最北的地理位置是省情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全省形成了資源型、重型的經濟結構、厚重樸實的寒地人居特點及資源型城市、邊境口岸城市等城市類型。同時全省城市化進程也面臨著城市產業結構偏重、綜合效益較差、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需進一步優化等問題。

  1.2.4 受到自然資源的地域分布、區域開發時序、宏觀產業布局等因素的影響,全省城市化發展地域分異與城鎮分布密度反向相關。全省城鎮分布密度明顯呈現出西部高于東部、南部高于北部、平原高于山區等特點;而區域人口城市化水平則正與此相反,全省三大經濟區松嫩經濟區、三江經濟區、興安經濟區城市化水平分別為33.9%、43.6%、52.0%。

  1.2.5城市現代化、資源型城市

  黑龍江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黑龍江省城市化與人居環境調控研究》階段性成果。

  結構轉型、農村城市化是全省城市化進程面臨的三大問題。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與全國城市化發展所面臨的共性問題之一是城市現代化與農村城市化的共同發展,特殊性問題是資源型城市的結構轉型,這是未來全省城市化健康發展的關鍵。

  表1 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歷史簡表

  發展階段 城市化發展特征 城市化機制 城市發育特點 主要城市

  古代城市化萌芽期(1898年前) 城市發展的不連續性 政治統治和軍事防御 城市規模小且職能單一,多為軍政要沖和驛站 金上京會寧府(今阿城),卜奎(今齊齊哈爾市)等

  近代城市化萌芽期(1899-1945年) 近代城市產生的突發性 鐵路等交通設施建設及帝國主義的資源掠奪 城市規模增大;職能多樣化,主要為帝國主義軍政統治中心,商品傾銷中心,工業生產基地與掠奪資源的物資集散地;城市沿鐵路分布。 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等

  2、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機制

  當前,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的內在機制主要在于產業優化和體制轉型,即“兩個根本轉變”在產業結構和體制結構中的體現將決定未來黑龍江省城市化的速度與質量。

  2.1 產業結構優化

  黑龍江省處于工業化發展的中期,其工業化進程略快于全國平均水平。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工業化仍將是全省城市化的決定性因素。隨著全省工業結構進入穩定調整時期,工業部門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將有所下降,但工業仍將是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資源型、重型工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小城鎮的工業增長將是促進全省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第三產業以高就業容量和較強的發展潛力成為推動城市化發展的新動力,對于第三產業相對落后的黑龍江省其作用將更加明顯。

  農業現代化將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解放農村勞動力,進而促進城市化的發展。這對于相對人少地多、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的黑龍江省影響略小。

  2.2 經濟體制轉型

  黑龍江省現有城市化發展格局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依靠自然資源的開發形成的,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過程中,作為與省情密切相關的資源、邊境、寒地三大要素城市化的影響機制不再是單一的促進或限制作用,而是隨著市場和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而變化(表2)。

  可見,全省城市化機制已由單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開發為主的工業化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下多要素、多途徑、多類型發展機制,只有立足自身的社會經濟系統進一步協調,提高城市化質量,才能使全省城市化進程得以健康、協調、有序地發展。

  3.黑龍江省城市化發展目標

  黑龍江省城市化的發展,應體現省情特點并順應城市化機制,遵循國家的城市發展政策以保證與國家城市化進程的良好協調,促進全省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全省城市化發展總體目標是:加強城市和區域基礎設施、社會設施的建設,積極優化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尋求一條具有黑龍江特色的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速度適中的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實現資源、邊境、寒地型城市化發展空間的現代化和國際化。

  3.1 城市化發展模式的選擇

  黑龍江省城市化進程應從目前單純依靠資源開發的重數量的外延型發展模式逐步向重質量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轉變,在適度城市化速度之下,建設與資源、邊境、寒地特色相諧調的城市發展空間,逐步優化省域內城市與城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功能分工,強化省域資源的保護和生態環境的建設,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3.2 人口城市化目標

  適當放慢人口城市化發展速度,逐步調整黑龍江省人口城市化內部結構,以高質量的農村城市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取代原有資源開發型的城市人口增長。在現有戶藉制度之下,預計至2010年,黑龍江省城鎮非農業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46.7%,至2020年達到55.6%,至2050年全省進入城市化發展后期,人口城市化水平將達到70%以上。

  3.3 城市現代化目標

  建立黑龍江省城市現代化目標體系(表3),逐步實現黑龍江省城市發展的現代化。形成具有黑龍江省特色的經濟發達、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完善、科技文化繁榮、資源可持續利用、高質量生態環境、管理體系高效的城市化空間。

  表2 體制轉型與黑龍江省城市機制對比 體制 豐富的自然資源 邊境區位 寒地因素

  計劃經濟 主要促進因素。全省城市化的發展主要基于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 主要限制因素。作為邊防地區,邊境城市的發展受到限制。 限制因素之一。寒冷的氣候增加城市的運營成本,降低城市吸引力。

  市場經濟 不定的因素。資源的開發受市場的調節,部分資源型城市限入困境,部分前景好的資源成為促進城市化的因素。 不定因素。邊境區位利于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改革開發促進了邊境城市的繁榮,但隨國際政治氣候變化。 待開發因素。仍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寒地已逐漸成為黑龍江省參與市場競爭新的視點和經濟增長點。

  4.黑龍江省城市化主要對策

  表3 黑龍江省城市現代化目標體系

  指 標 單位 標準

  (一)經濟總體發展

  1.人均GDP

  2.第三產業占GDP

  美元

  %

  >5000

  >40

  (二)社會發展

  3.恩格爾系數

  4.每萬人商服網點

  5.人口自然增長率

  6.人口平均預期壽命

  7.每萬人擁有醫生數

  8.每十萬人刑事案件數

  9.每十萬人交通死亡數

  %

  個

  > %

  歲

  人

  件

  人

  <20

  <400

  <1

  <70

  <50

  <1000

  <7

  (三)文化教育科技發展

  10.文化支出占生活費支出比重

  11.成人識字率

  12.青年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远县| 巧家县| 安仁县| 牙克石市| 横峰县| 常宁市| 凤城市| 尚志市| 宁河县| 凉城县| 涿鹿县| 鄱阳县| 博兴县| 贵南县| 鹤壁市| 彭州市| 谢通门县| 锦屏县| 四子王旗| 山丹县| 恩平市| 临海市| 万荣县| 台江县| 威信县| 乐安县| 依兰县| 汝城县| 林西县| 延长县| 青田县| 眉山市| 嘉善县| 商河县| 济源市| 商洛市| 犍为县| 满城县| 修水县| 普定县| 开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