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 在分析當前宜賓推動新型城鎮化與新型工業化互動發展所取得的成績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立足自身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宜賓在“兩化”互動發展的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以及總體規劃布局。同時,緊扣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探討了宜賓加速推動宜賓“兩化”互動與統籌發展的思路及主要措施。
關鍵詞: 城鎮化;工業化;兩化互動發展
1. 前言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鎮化與工業化之間是一種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關系。工業化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基礎,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空間依托。因此,聯動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對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盡管“兩化”互動的命題早在2007 年底的四川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上就提出,但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延遲,在全省災后重建已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再看宜賓市“兩化”互動,其實并未停滯。
2. 宜賓市近年來推進“兩化”互動發展的主要成績
宜賓市認真貫徹落實省委“一主三化三加強”基本思路,全市上下堅持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形成了雙輪驅動、加快建設長江上游川滇黔結合部經濟強市的良好局面。 “十一五”期間,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5.3%,工業化率達54.8%,已總體邁入工業化中期階段;與此同時,宜賓城市建設亦是突飛猛進,共完成城鄉建設投資612.57億元;城鎮化率增幅高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居全省平均增幅之首,繼2008年以來連續三年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至2010年底達到38.56%,比2005年提高10.26個百分點;其中心城區(含南溪區)建成區面積達到70.45平方公里,人口達84.3萬人(資料來源:六普數據);各縣城建成區面積新增26.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20.2萬人。宜賓已成為我省“十一五”期間新增的兩個大城市之一,躋身全省6個大城市之列。
3. 宜賓在“兩化”互動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在加快發展的同時,立足宜賓實際情況,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宜賓的城鎮化發展水平滯后于工業化、“兩化”互動統籌不夠、城市經濟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不夠以及由此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城市功能配套不盡完善等諸多問題依然是制約宜賓“兩化”互動發展的主要因素。
從國外發展實踐看,如果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會導致相應的城市配套設施缺乏,就會出現交通擁擠、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房價暴漲等問題。反之,如果工業化滯后于城鎮化,會導致城市化進程中缺乏相應的產業支撐,就必然會出現城市“空心化”、大量平民窟和社會治安環境惡化等問題。因此,宜賓只有堅定“兩化”互動發展的道路,才能有效避免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同步、不協調所造成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4. 宜賓推進 “兩化”互動發展的戰略定位與目標
在成渝城鎮群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兩化互動發展的雙重背景下,宜賓未來城鎮化發展的定位與目標更加突出了宏觀區域視野,更加注重抓好工業化與城鎮化之間的融合互動發展。
4.1戰略定位:
將宜賓建設成為成渝經濟區“兩核五帶”中沿長江城鎮帶上的重要支撐城市;建設成為川南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建設成為全省兩化互動發展示范區。
4.2發展目標:
在“十二五”期間,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000元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非農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90%,建成3個超500億元產業、1個300億元產業、3個超100億元產業,產業園區銷售收入達到3000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1000億元;全市城鎮化率年平均增長2.7%(原“十二五”規劃為2%),在“十二五”末達到52%(原“十二五”規劃為48.56%);通過加速臨港經濟開發區、南岸西區及南溪新區等區域建設,在“十二五”中期(2013年)基本實現百萬人口特大城市目標;在“十二五”末,將3-5個縣城建成為20萬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基本建立體系均衡、健康發展的市域城鎮體系;綜合考慮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基礎、資源和與成渝核心城市的空間距離,遠期至2030年爭取將宜賓建設成為輻射川南及滇黔、中心城區200萬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成為成渝城鎮群體系中的一級中心城市。
5. 宜賓 “兩化”互動發展的規劃布局
根據08版宜賓城市總體規劃、宜賓市工業集中區布局規劃以及宜賓市沿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結合宜賓市現狀的城鎮分布和生產力發展的空間布局等因素,宜賓市的市域城鎮體系空間布局和工業園空間布局如下。
5.1宜賓市域城鎮空間總體布局:
宜賓市域城鎮空間總體布局呈“一核、一帶、二線、八點”的放射狀城鎮空間布局結構。
“一核心”:即宜賓中心城區;“沿江發展帶”:即沿岷江和長江東西向城鎮發展帶,是宜賓發展產業集群的走廊和城鎮化的密集發展帶。
“兩條發展軸線”:資源開發與能源工業型城鎮發展軸線;旅游經濟型城鎮發展軸線。“八個生長點”:八個二級中心城鎮。
5.2宜賓市工業園空間布局結構
宜賓市工業園的空間布局充分結合市域城鎮體系空間布局結構,沿重要綜合交通樞紐以及長江黃金水道,形成了沿江工業發展軸、金筠工業發展軸和珙興工業發展軸三條發展軸線,以臨港經濟開發區、五糧液產業園區為主的 13個重點工業園沿發展軸線呈“串珠狀”布局結構。(見附圖2)
6. 加速推動宜賓“兩化”互動發展的思路及主要措施
6.1發展思路
6.1.1以規劃為龍頭,引領“兩化”互動發展
(1)加快城市總規修編,為“兩化”互動發展奠定基礎,提供依據;
(2)結合產業化發展布局,完善城鄉規劃體系。
6.1.2以產業發展為抓手,加快城市組團發展
(1)堅持以港興城,加快臨港經濟開發區建設;
(2)推進舊城改造,加快三江口等片區開發建設;
(3)將產業與城市相融,推進酒都特色街區建設;
(4)實施退城入園,加快城市區域建設;
6.1.3以完善功能為目標,推進城鎮建設協調發展
(1)加強城市交通路網打造,為工業化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2)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
(3)完善配置城鎮教育、文化、衛生、商業等功能;
(4)圍繞培育產業基地、壯大工業園區,推動產業園區市政基礎設施功能配套。
6.2主要措施
6.2.1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推進“兩化互動”
(1)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立足宜賓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建設酒類食品、綜合能源、化工輕紡、機械制造等特色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傳統優勢產業。
(2)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建設。堅持集約集中集聚的三集中發展原則,明確園區的發展定位和產業特色,形成主業突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發展格局。
(3)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深入實施充分開放合作戰略,把握外資西進、內資西移趨勢,以企業為主體,以園區為平臺,以項目為抓手,加強與500強企業的聯系對接,有針對性地招引產業和行業龍頭,帶動配套企業跟進,形成產業集群,壯大產業規模。
(4)優化生產力空間布局。堅持集約化、規模化、生態化方向,以四川宜賓臨港經濟開發區為戰略支點,加快推進沿江地區產業集聚、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發展,加快形成沿江“產業群”、“城鎮群”和“港口群”,增強集聚輻射效應,努力把沿江地區建設成為對外開放的先行區、統籌城鄉的帶動區以及兩化互動發展的示范區。
6.2.2以新型城鎮化為支撐推進“兩化”互動
(1)加快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以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為抓手,針對宜賓城鎮化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統籌解決的方案。一是針對區域一體化和兩化互動發展的宏觀背景,重點對市域范圍內的城鎮定位、城鎮規模等問題進行梳理論證,明確城鎮化發展的目標和方向;二是統籌協調工業園區與城鎮發展的關系,重點解決好臨港開發區、五糧液產業園區等空間拓展的問題,將兩化互動理念落實到城鎮空間布局;三是理順中心城區的功能分區,科學合理地布局各類公共服務設施,安排好教育、衛生、商業、文化等城市配套功能;四是加強基礎設施的統籌規劃,重點處理好區際、城際、城內組團及組團內交通的關系,發揮各類交通通道、橋梁、市政基礎設施等對城市發展的支撐作用。
(2)強化規劃對空間發展的引領作用。在加快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和沿江城鎮群發展規劃編制的基礎上,通過完善縣城總規、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為核心的法定規劃體系,強化城市規劃對于城鎮空間快速拓展的引領作用。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鎮發展的有效互動,形成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縣城和重點鎮為骨架,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鮮明、梯次發展的城鎮體系。
(3)加速擴大城市規模。一是加快建設“雙百”區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間中心城區每年建成區面積增長5-6平方公里,重點拓展臨港開發區、趙場片區、翠屏新區等七大新城片區;加快南岸三江口、酒都特色街區北區等區域的舊城改造工作;進一步擴展城市空間,為建設沿長江發展帶重要支撐城市和川南城市群核心城市奠定城市空間基礎。二是著力建好一批重點縣城和城鎮。突出抓好珙縣、長寧、江安等縣城建設,力爭在“十二五”期末建設成為20萬人口左右的中等城市,構建構架合理的城鎮體系。
(4)加大城市建設投資。一是結合中心城區近期建設規劃,充分發揮市級兩大建設主體的作用,加快土地一級整理速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中心城區的土地供應量,確保城鄉建設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二是加大涉及民生的城市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力度,完善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體系,逐步改變公共服務設施過度集中且檔次不高的現狀。
6.2.3統籌推進“兩化”互動發展
一是做好規劃統籌。按照多規合一的原則,抓好城市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工業園區規劃在空間布局上的統籌協調。積極探索并開展“兩化互動規劃”編制工作,梳理已有的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工業園區規劃成果,通過“兩化互動規劃”的綜合規劃載體,重新審視并統籌考慮城鎮發展與工業園區發展的相互空間關系,以實現產業園區與城鎮同步規劃,聯動發展,做到“多規合一”。
二是做好區域統籌。加快退城入園步伐,高起點、高標準建設工業園區,促進企業向園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聚。建議積極向上爭取,將臨港經濟開發區、五糧液產業園區等建設成為全省兩化互動發展示范區。
三是做好產城統籌。保持城市工業發展的強勢趨勢,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新型城鎮化。重點圍繞工業園區、產業聚集、產業新城三個層次,推動產城互動發展。尤其要把產業園區作為“兩化”互動發展、產城融合的重要結合點和有效突破點。當前許多地方都將工業、產業集聚在一起,形成成規模的園區,對這些園區進行集中管理。完善產城功能,提升產城形象,以新型城鎮化促進新型工業化。圍繞建設“人居宜賓”,提升中心城區服務功能、集散功能、創新功能、文化功能和樞紐功能,加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增強城市的吸附力、競爭力。通過產城統籌,將產業的發展與城市的規劃統籌管理,更有助于工業化的進展。
四是做好管理統籌。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全市加快推進“兩化”互動發展領導組,研究提出全市“兩化”互動發展的思路、工作重點和保障措施,統籌解決發展規劃、體制機制、要素配置等重大問題,擬訂并督促工作計劃的實施和落實,統籌推進全市“兩化”互動發展。優化服務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審批環節,簡化辦事程序,提高服務效率,規范執法行為,完善重點項目審批“綠色通道”,營造“兩化”互動發展的良好環境。深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好從農村進入城市的人口在社保、醫保、教育、住房保障等城市公共資源方面的配套服務問題,以引導和吸引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提高城鎮化率。
7. 結語
宜賓的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為進一步縮短兩化發展的差距,保持兩化互動良性發展,需加快城鎮建設步伐,努力打造宜賓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然而,從更為宏觀的層面來看,僅僅加強自身是遠遠不夠的。川南城市群(宜瀘內樂自五市)處于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中確定的“雙核五帶”空間布局結構中的沿長江城鎮發展帶上,可依托長江黃金水道和沿江高速公路、鐵路為紐帶,推進岸線開發和港口建設,建成長江上游重要的產業和城鎮集聚帶。建議建立起以“川南城鎮群聯席會議”為主要形式的區域合作組織,處理好區域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競爭與溝通,從區域范圍內審視工業園區與城鎮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布局、要素配置等問題,實現區域城鎮一體化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宜賓市委,宜賓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的實施意見[R].2011.
[2]宜賓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宜賓市新型城鎮化和新型工業化互動發展情況匯報材料[R].2011.
[3]姜愛林.城鎮化、工業化與信息化的互動關系[J].城市規劃匯刊,2002(5):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