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規劃和建設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了,也就產生交通擁擠、交通秩序混亂、交通事故頻繁發生等后果。
城市道路規劃建設是城市規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本身又與城市規劃建設存在著矛盾。比如,城市化的通俗標志是城市面積/規模的擴大,城市高度的增加,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多和密度的提高,城市經濟社會結構的多元化和復雜化。這一切都意味著對于城市道路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城市交通功能的依賴也越來越高。
二 中國現代道路建設
現代道路建設按其使用特點可以分為城市道路、公路、廠礦道路、林區道路及鄉村道路等。
2.1城市道路建設
通達城市的各地區,供城市內交通運輸及行人使用,便于居民生活、工作及文化娛樂活動,并與市外道路連接負擔著對外交通的道路。
城市各重要活動中心之間要有便捷的道路連接,以縮短車輛的運行距離。城市的各次要部分也須有道路通達,以利居民活動。城市道路繁多又集中在城市的有限面積之內,縱橫交錯形成網狀,出現了許多影響著相交道路的交通流暢的交叉路口,所以需要采取各種措施,如設置色燈信號管制、環形交叉、渠化交通、立體交叉等以利交通流暢。城市交通工具種類繁多,速度快慢懸殊,為了避免互相阻礙干擾,要組織分道行駛,用隔離帶、隔離墩、護欄或劃線方法加以分隔。城市公共交通乘客上下須設置停車站臺,還須設置停車場以備停駐車輛。要為行人橫過交通繁忙的街道設置過街天橋或地道,以保障行人安全又避免干擾車輛交通;在交通不繁忙的街道上可劃過街橫道線,行人伺機沿橫道線通過。
此外,城市道路還為城市地震、火災等災害提供隔離地帶、避難處所和搶救通道;為城市綠化、美化提供場地,配合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物前庭布置,為城市環境需要的光照通風提供空間;為市民散步、休息和體育鍛煉提供方便。
2.2 公路建設
公路是指聯接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和工礦基地之間按照國家技術標準修建的,由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可的道路,包括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但不包括田間或農村自然形成的小道。主要供汽車行駛并具備一定技術標準和設施。
2.3 林區道路建設
建在林區,主要供各種林業運輸工具通行的道路。林區道路不但為國家建設運出大量的木、竹等產品,同時為開發林區、發展農村經濟,作出了很大貢獻。
2.4 農村道路建設
農村道路是公益性基礎建設,是農村生產生活,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業興”等諺語已經成為農村公路在農村經濟建設發展和光大農民生活中重要集中體現和經驗總結。
三 城市道路規劃建設
一個是城市道路密度,即每平方公里擁有的道路面積,道路面積是道路長度與寬度的乘積,當然,道路長度首先取決于道路的數量,不如在一公里寬的截面上,有多少條縱或橫的道路,如果平行道路之間的間隔過大,必然會產生道路擁擠的現象。進一步說,在道路長度確定的前提下,道路的寬度將決定著通行的速度,否則,在同一條道路中通行的車輛或者人流,就會感到擁堵的問題。城市道路密度越高,就意味著道路占用城市用地的比重越大,就越是有利于緩解交通壓力。但是該項指標不可能無限提高,因為在特定的人口數量限制下,要提高城市道路密度,增加城市道路建設用地,就得擴大城市范圍,讓城市向周邊郊區延伸,雖然道路交通速度可能因此而提高,但是,總體上說,路途往返時間仍然不減少,這就是為什么北京現在城區規模擴大,已經發展到了五環六環線,雖然交叉立體的道路設計,可以提高車速,但是隨著城區規模的擴大,人們在路上通行的時間并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行車油耗。一個是“暢通速度”,前些年,濟南交警通過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嚴管城市交通秩序,創造出“暢通工程”,筆者所在的省會城市,主干道叫做“長江路”,也被當地交警部門確定為“嚴管街”,旨在保證交通的暢通。暢通總有個速度或者效率的標準。如果在某個交通高峰時段,選擇交通主干道的一段,在該時段內考察全部通行車輛的流量,或者從該主干道的起點到終點的一段路程中,考察高峰期的平均時速,如果低于城市交通的最低限速,那么,顯然存在著交通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交通擁擠的絕對原因一般都是道路供給不足所造成的。再一個指標,就是考察一個城市的GDP總量和道路面積的比例關系,或者將其轉為城市GDP年均增幅與城市道路面積增幅的比例關系,換個角度,考察一個城區的常住人口總量與道路面積的比值關系,或者是城市人口增幅與城市道路增幅的比例關系,如果這些比例關系顯示出道路增長跟不上城市GDP或者人口增長的特征,城市道路供給相對不足的問題肯定是存在的。
自建國以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存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欠賬過多的問題。城市建設注重工業發展,但是忽視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由于戰備的需要,城市道路設計多呈丁字路口,被司機形象地叫做“斷頭路”。缺少大型的交通樞紐。因為城市的居住格局多呈單位大院式,很多生活福利乃至購物休閑等需求可以在本單位大院內自行解決,對于城內交通的要求并不強烈,而且,室內交通以公交、自行車為主,結果形成了快車道僅四車道加上比較寬闊的自行車慢車道的主干道形式,一般道路只是雙車道并且沒有慢車道的形式。而且,道路沿線的預留空間不夠,沿街商店、單位壓路建設,甚至擠占人行道,以致于很多城市八十年代以來,進行城市道路改造擴建也非常困難。由于城市建設投資經費來源單一,完全通過政府財政預算安排,就不可能采用大規模的立體交叉設計,多半在平面道路上做改造、擴建等補充性的工作。甚至存在著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的定位不清,格局不明晰,以致于道路建設滯后于城市建設。比較典型的現象是,城市總體規劃設計理念上,帶有明顯的單一中心的同心圓輻射傾向,所有的道路都向市中心集中,城市的次中心和衛星城鎮的功能不明顯,造成城市道路的利用率不均衡,有的路段交通過于擁擠,有的道路處在閑置、使用不足的狀態。
四 結束語
現代城市的發展,人口密集與交通量成正比,高速公路的出現為人們長途、大量、迅速地運輸和避免交通事故提供了條件,更為城市道路的規劃平添一份姿彩。
參考文獻:
《道路之別》sina BLOG 行不擇路的BLOG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中華詞庫》sina網絡詞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