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 隨著低碳時代的到來,構建低碳社會,踐行低碳生活已成為世界共同的呼聲。城市居民作為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低碳生活意識教育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客觀要求,是推進應對氣候變暖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構建“兩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論文關鍵詞: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必要性
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和低碳發展工作。溫家寶總理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代表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國務院已經要求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快速增長與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的發展階段,碳排放量將持續增長,電力、工業、交通、居民生活四部門排放量最大,約占總排放量的90%以上。豍而從生產領域入手實施碳減排對我國GDP增長有較大影響,越早開始實施碳減排GDP損失率越大。豎因此,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城市居民生活入手,加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以減少衣食住行等一系列活動產生溫室氣體為宗旨的低碳生活方式更具有現實意義。加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客觀要求
馬克思主義在批判舊哲學抽象自然觀的基礎上,把人和自然、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統一起來認識,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的基本內涵。首先,馬克思認為,人本身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自然界的組成部分,“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豏可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是人與人關系存在發展的前提。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的,并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的產生、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界。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人與自身的關系。人以實踐為中介,能動地從事著改造自然的活動,人類的生產活動影響、制約著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豐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這兩者共同影響著人類的勞動實踐過程和社會活動,形成了生態關系與經濟關系結合的生態經濟關系。再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一旦發展起來,就會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產生巨大的反作用。正如馬克思指出的“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豑人類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而人與社會的關系必定會影響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只有首先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才能真正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使社會發展同自然生態系統相協調。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人類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指導,為人類解決環境問題指明了方向。
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是指教育者以一定的低碳生活意識理論為基本內容,采用多種途徑和手段,對一定的教育客體,實施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低碳生活觀念教育,如:低碳倫理意識教育、低碳法制意識教育、低碳自覺參與意識教育等,以使教育對象的身心發生變化而使其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轉變。低碳生活意識教育其目的在于緩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主要與人的思想、價值觀念的偏差有關。目前,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重當前利益輕長遠利益等非理性的價值觀還有較大的市場。在這種價值觀占主導地位的環境下,人們關注的只是經濟的增長,忽視了自然環境的承受力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意義,更沒有考慮到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所造成的威脅。因此,要構建低碳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只是技術問題,而是核心價值觀問題。為此,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的生活方式,創建與低碳生活相適應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使個人生活方式與道德價值觀變革結合起來。
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是低碳生活意識教育的指導思想,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沖突是人與自然沖突的根源,認為生態環境問題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個人的素質密切相關,其實質是人的價值觀或社會發展觀問題。因此,加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樹立科學的低碳生活觀念,是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客觀要求。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生態理論為價值取向和主要內容,改變傳統的高浪費、高透支、極端物質化等“異化消費”的生活方式,代之以低消耗、健康合理、全面協調的綠色消費生活方式,使城市居民了解生態的重要價值,自覺踐行低碳生活,積極投身于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實踐中,為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承擔應有的責任和義務。
二、加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是推進應對氣候變暖歷史進程的必然要求
2009年12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領導人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加強合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氣候變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近些年來,大氣污染、酸雨、沙塵暴等的危害,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已被確認為人類社會破壞自然環境、高能耗的生產模式以及高碳的生活方式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氣候變化問題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減少碳排放不僅是政府、企業的職責,它更需要每一位公民的共同參與。聯合國環保規劃署執行主任施泰納說“在二氧化碳減排的過程中,普通民眾擁有改變未來的力量。”
城市既是人口、建筑、交通、工業的集中地,也是高能耗、高碳排放之地。城市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力量,城市居民的生活行為方式是影響城市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城市高碳生活方式根源在于人們對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溫室氣體的動力技術系統的依賴性的增強,更樂意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技術給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而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識和對低碳知識的了解和把握程度將直接制約著我國低碳相關政策的制定、實施和執行,會影響應對氣候變暖的歷史進程。據研究結果表明,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節約空間,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單是在住房(采暖、制冷、照明、家用電器等)、汽車、摩托車這幾項就可以節約能源2176.3萬t標準煤,占年居民生活行為用能的11.0%(按2002年統計),相當于每年減少1628.8萬噸碳的C02排放。豒因此,我們應該將“低碳生活”的價值理念深植入城市居民的思想,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節約能源,踐行低碳生活,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趨勢。2007年,我國成為首個提出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發展中國家,通過節能減排計劃實現相對碳排放,并已經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在應對氣候變暖的過程中,提高城市居民對低碳生活的認知,自覺將低碳意識深入到行動中,強化公眾參與,充分發揮每個城市居民在踐行低碳生活方面的作用,通過示范和宣傳獲得廣泛的公共支持,是推進應對氣候變暖歷史進程的重要路徑。
三、加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是構建“兩型社會”的重要途徑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決議,首次把“兩型社會”建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目標。“兩型社會”的提出是建立在對我國嚴峻的資源環境形勢的正確認識上,其核心內涵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追求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資源節約是對我國較低的生產效率和較低的增長質量的反思,而環境友好則是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影響以及生存環境的考慮。
低碳生活是指人們在生活作息時要盡量減少所耗用的能量,有效降低碳特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環境的惡化。建設“兩型社會”,就是要在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實現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其核心是要把社會經濟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降到最低限度,以盡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并最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體現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倡導低碳生活,構建低碳社會與“兩型社會”建設這兩者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要求節約能源資源、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人類活動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減輕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其目的最終都是為了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城市化給人們的生活,居住、就業、消費等方式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這不僅涉及社會經濟問題,也涉及資源和環境問題。低碳城市作為一種區域和空間概念,是低碳經濟和低碳社會的載體。城市居民是城市活動的主體,其習以為常的方式與消費模式每天都在產生巨大的能源消耗,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低碳生活模式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可以說,加強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是實現低碳城市,構建“兩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構建兩型社會的背景下,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的理念,實施積極有效的城市治理,維護廣大市民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利益,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重要主體是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必須明確自己的主體責任,樹立低碳生活觀念,倡導節約、簡約,反對浪費,炫耀性消費的現代生活理念,推行低碳消費和低碳生活方式。珍惜地球資源,物盡其用,從而推動“兩型社會”建設。
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面臨的兩個重要問題,“兩型社會”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最終要靠人的發展,而人的發展要靠教育。思想意識是支配人類行為的原動力。馬克思指出“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豓觀念是人類支配行為的主觀意識。只有在正確觀念的指導下,才能確保行為的正確性和有效性。目前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識淡薄,公眾低碳生活觀念欠缺,與“兩型社會”發展的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這嚴重影響著我國兩型社會的創建,也制約著低碳經濟的發展。因此,從日常生活著眼,加強城市居民的低碳生活意識教育,提高公眾對低碳生活的認知,讓“低碳生活”的價值理念深入公眾的思想,強化公眾參與,促成公眾消費觀念和價值觀念的轉變,是構建“兩型社會”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