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首先從概念、構成要素、一般特征等方面對都市圈進行了概述;然后運用層次分析法,測算出淮安及周邊城市的綜合吸引力指數,通過斷裂點公式劃定淮安都市圈的范圍;最后分析淮安都市圈的特征,指出淮安構建都市圈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淮安都市圈發展的戰略構想。
關鍵詞:都市圈,城市吸引力,斷裂點公式,層次分析法,淮安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大城市發展迅速,經濟實力和吸引擴散能力大大增強,城市地域范圍不斷擴張,并向都市圈空間形式演進。都市圈是城市地域空間的自組織形式,又是人們組織城鎮的一種手段,并將成為區域發展的基本組織單元和城市化的重要模式,代表著未來城市化的基本方向和趨勢[1]。
江蘇省自2000年重點建設南京、蘇錫常和徐州三大都市圈以來,城市面貌得以巨大改變,城市發展水平得以極快提升。然而經濟欠發達的蘇北腹地由于缺少都市圈的集聚、頂托和輻射,經濟開發和城市發展進程嚴重滯后。為了實現區域共同發展均衡發展的目標,充分發揮蘇北腹地效應,帶動蘇北的戰略崛起,亟需培育蘇北腹地都市圈。根據江蘇省政府和淮安市政府規劃,淮安正“構建以淮安為核心城市,漣水、盱眙、洪澤、金湖及周邊市縣為片中心,40個重點發展城鎮為基礎的城鎮群,把淮安建設成為輻射2000萬人口的蘇北重要中心城市,積極培育成為江蘇省第四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因此,對于淮安都市圈的構建與發展的探討也是十分必要的。
綜合國內外對都市圈相關概念的表述[2~6],本文認為都市圈是指在一定的經濟發達區域內,由一個或多個大城市作為核心,通過城市功能(包括行政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經由各類交通線,以各類流(包括人力流、物資流、信息流等)為表現形式,相互吸引輻射而構成的一個環狀經濟地域系統。
根據上述關于都市圈的概念,可以得知都市圈應該具有以下基本構成要素:位于經濟發達區域內、較強的城市功能、具有一定優勢的人口人力資源、聯系密切開放程度高和城市區域的外圍延展。進而分析,還可得知一個都市圈還應具有以下四個一般特征,即:中心性、密集性、層次性和開放性[7]。
一、淮安都市圈的劃定
學術界對于都市圈的界定的標準與方法涉及較少,且未形成相對統一的方法論認識[8~12]。
根據國內相關學者的研究[13~14],本文運用斷裂點模型分析方法,從空間角度對淮安市的城市輻射范圍。結合淮安市的實際情況,確定了經濟綜合、產業、企業、基礎設施、開放、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吸引力為主要研究指標,并用特爾斐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了權重賦值,應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淮安都市圈的城市吸引力評價體系。
(一)城市吸引力評價體系
根據地區實際,選擇加權求和的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13],對上述指標進行了賦值。即在綜合評價時,目標層、準則層、領域層、指標層采用加權求和模型計算:
其中, 、 分別為指定層的評價值和對應的權重(見表1)。
依據2010年江蘇省統計數據,將淮安、連云港、鹽城、宿遷和揚州的相關數據去除量綱后,代入指標評價體系,得到各城市的吸引力指數(見表2)。
通過計算結果,我們可以看到淮安的城市綜合吸引力還是較強的,僅次于鹽城,具有相當的吸引輻射能力;經濟綜合實力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增強吸引輻射能力;產業吸引力較高,說明產業結構調整仍需進一步加強;企業吸引力較高,但規模不大,企業數量較少及產值較小;開放度吸引力較高,說明淮安對外開放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基礎設施吸引力較小,說明基礎設施薄弱,是淮安發展的短板;人力資源吸引力較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數量多,勞動力相對豐富,但人口素質有待提高。
(二)斷裂點模式
對于淮安相鄰城市吸引范圍的計算,采用康弗斯的斷裂點模式進行計算,其數學表達式為:
式中 D ki 為斷裂點k到i市的距離 ; Dij為 i市與j市之間的距離;Qi和Qj 分別表示i和j市的綜合吸引力。把各城市綜合吸引力和相鄰城市間的交通線距離及空間距離分別代入上式,即可分別求出各斷裂點到各城市的距離。用上式求得的某城市到斷裂點的距離,滿足下列條件:如果i城和j城是相鄰城市,則
利用斷裂點模式,分別計算每個城市與相鄰城市的斷裂點,然后把城市周圍的斷裂點連接起來,各城市的吸引范圍就確定了。
應用斷裂點公式計算城市間的斷裂點時,涉及到城市間的距離。城市間的距離,理論上應該是空間直線距離,但城市的經濟發展與城市間的交通線有密切的聯系,所以本文采用的是交通線距離[14]。另外淮安及其周邊有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特征(即平原地形為主,地形的阻礙作用較小),本文也參考了直線距離。最后,把各個變量分別帶入斷裂點公式,即求出每對城市的斷裂點的距離。在劃定城市吸引范圍時,以該地級中心城市為圓心,以兩個城市之間的斷裂點到其中一個城市的距離為半徑畫圓,然后連接該城市與周邊地區的斷裂點。
(三)淮安都市圈地域范圍的劃定
以層次分析法對各城市吸引力目標層、準則層和領域層計算出來的分值為基礎(見表2),運用斷裂點模型,分別計算出淮安與連云港、宿遷、鹽城、揚州等4個城市影響區域的分界點(斷裂點),如表3所示:
由表可知,淮安到宿遷、連云港、鹽城和揚州的斷裂點距離相對均衡,這體現了淮安處于蘇北腹地中心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這也是淮安可以作為都市圈中心城市,加以規劃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為了快速地促進淮安城市化進程,有效地帶動蘇北經濟發展,進而合理布地局江蘇城市發展體系[15],結合淮安存在的諸如經濟總量不大、縣域經濟不強、對外開放程度不高、社會經濟規模小和結構不完善、城市功能層次體系不合理以及地域空間形態呈南北橢長狀[16]等的現狀,在構建和發展淮安都市圈應該合理推進行政區劃調整,加強區域整體城市發展規劃協調、推進產業化的發展與轉型,奠定都市圈的經濟基礎、發展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立緊密的城市網絡、積極拓展建設思路,大力完善基礎設施、構建都市圈政府間協作平臺,積極探索區域統籌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1] 謝守紅.都市區、都市圈和都市帶的概念界定與比較分析[J].城市問題,2008,19(06):19-23.
[2] 中國小城鎮發展研究院.城鎮化中的都市圈發展戰略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1.
[3] 許學強,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1-22.
[4] 中國小城鎮發展研究院.城鎮化中的都市圈發展戰略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3.
[5] 胡序威,周一星等.中國沿海城鎮密集地區空間集聚與擴散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5-46.
[6] 鄒軍.都市圈與都市圈規劃的初步探討—以江蘇都市圈規劃實踐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03,11(4):30.
[7] 中國小城鎮發展研究院.城鎮化中的都市圈發展戰略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25.
[8] 李培祥.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41-73.
[9]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與整合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1-27.
[10] 劉繼生,陳彥光.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應用方法—關于城市體系空間作用的引力理論探討[J].地理科學,2000,20(6):58.
[11] 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49.
[12] 王法輝,金鳳君等.區域人口密度函數與增長模式_兼論城市吸引范圍劃分的GIS方法[J].地理研究,2004,23(1):47.
[13] 馮德顯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輻射力及其評價—以鄭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2006,26(3) :267.
[14] 張義文等. 河北省主要城市吸引范圍[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5(4):35.
[15] 毛廣雄. 蘇北地區城市化發展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6,34(19):21.
[16] 劉進等. 構想未來淮安城市空間結構布局[J].現代城市研究,2001,13(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