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國內外城市邊緣區研究綜述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城市管理時間:瀏覽:

  摘要:文章基于城市邊緣區概念、特征和范圍的界定,通過對2008—2017年間國內外相關文獻的作者合作網絡、突變性關鍵詞分析,探尋國外城市邊緣區的地域結構理論及研究方向,進而了解我國城市邊緣區的研究進展和研究熱點;并在對城市邊緣區研究方向權重最高的城鄉規劃學科的空間擴展、演變肌理、土地利用問題研究進展進行系統評述的基礎上,指出我國城市邊緣區的發展趨勢和重點研究問題。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土地利用;CiteSpace;綜述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

  推薦閱讀:城市規劃專業職稱論文可以寫什么內容

  引言

  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城市邊緣區作為城鄉交融區,是城市空間擴展、土地利用變化影響最大的地區[1]。由于城市中心區與邊緣區在空間發展、土地利用模式、管理機制和城市規劃等方面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差異,并且伴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邊緣區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了不同領域學者的廣泛關注,主要集中在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規劃辦法、土地利用等方面。為了避免研究的重復性、片面性,需要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論題,尋找綜合有效的研究途徑,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同城市邊緣區相結合,從多元視角出發拓展研究新思路。

  1何為“城市邊緣區”

  1.1城市邊緣區的概念界定

  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特殊地段。在不同的城市發展時段和地域背景下,城市邊緣區的界定也存在差異。1936年,哈伯特·路易所提出的“邊緣城市”的概念,是“邊緣城市理論”的原型[1]。1942年,威爾文將混合土地利用模式下居住人口增長較快的區域界定城市邊緣區[2];同年,安德魯斯提出了“鄉村—城市邊緣帶”的概念,并認為“鄉村—城市邊緣帶”包含城市邊緣帶[3]。隨著對城市邊緣帶研究的深入,國外不少學者發現此前對城市邊緣帶的定義較為片面[4-5];普內爾于1968年,相對全面地定義城市邊緣區為城鄉間人口結構和土地利用的過渡區,兼具城市和鄉村的地域特征[6]。此后,關于區域城市的研究開始出現[7-9]。

  國內關于城市邊緣區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定義為“城鄉結合部”。隨著國外對城市邊緣區研究的深入,我國學者也給予廣泛關注。1993年,顧朝林等人首次從理論上認為城市邊緣區內邊界應以城市建成區基本行政單位——街道為界,外邊界以城市擴散范圍為限[10]。張建明、許學強則認為是位于城市建成區與鄉村之間受城市輻射影響的過渡地帶[11]。方修琦等人認為城鄉過渡帶的范圍大于傳統的城鄉結合部,并隨著城市發展不斷變化[12]。周捷認為城市邊緣區和城鄉交錯帶是同一地域[13],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建成區與周邊廣大農業用地融合漸變的地域[14]。

  1.2城市邊緣區的特征

  城市邊緣區特征分析是城市邊緣區研究的根本,由于城市化進程和地域條件的差異,對城市邊緣區特征的總結也不盡相同。果勒杰首次歸納了城市邊緣區的七大特征[15]。顧朝林認為城市邊緣區具有六大特征[10]。毛巖亮、劉俊甲認為城市邊緣區具有二元性、中介性、變動性三大特殊性[16]。通過對中國不同時期的城市邊緣區發展情況研究,羅彥、周春山總結出四大特征[17]。李世峰主要針對大城市邊緣區特征總結得出四大特征[18]。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城市邊緣區有四大特征:(1)土地利用多樣化,集約化程度低,具有動態變化特征;(2)人口結構復雜,流動性強;(3)產業受城市發展影響較大,呈周期性變化;(4)經濟發展受城鄉雙向影響,呈圈層分布。

  1.3城市邊緣區的范圍界定

  最初,國外研究人員根據人們日常的通勤范圍經驗來定義城市邊緣區[19],而這種方法由于缺乏理論和實踐的支撐會造成諸多矛盾。而后,加納·德塞斯密塔通過定量的方法來界定城市邊緣區的范圍[20-21]。早期,我國主要通過行政邊界作為劃分城市邊緣區范圍的依據[22]。隨著定量分析法的出現,顧朝林根據人口密度劃分城市邊緣區[10]。程連生、趙紅英以景觀絮亂度的差異來確定城市邊緣帶界線[23]。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TM影像和模型評價法被廣泛應用于城市邊緣區范圍界定當中[18,24-26]。由于城市邊緣區的界定無統一標準,更多學者通過多視角分析綜合考慮城市邊緣區范圍的界定。

  2國外城市邊緣區研究進展

  2.1城市邊緣區的地域結構理論

  城市邊緣區地域結構理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霍華德的“田園城市”。隨著國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城市規劃地域結構,“同心圓結構”“多核心理論”“扇形模型”等理論開始出現。現代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三地帶理論”“理想城市模式”“殖民化城市模式”“區域城市結構”“大都市結構模式”“核心—邊緣理論”等。

  2.2國外城市邊緣區的近期研究方向

  近10年,城市邊緣區仍是學者研究的熱點(見圖1)。以SCI、EI兩大數據庫作為檢索對象,以“urban fringe”作為檢索詞,從關鍵詞、主題、篇名三個方向進行搜索,截至2008年1月,對近十年的搜索結果進行仔細閱讀篩選,共計搜索到154篇期刊論文,其中由國外學者發表的論文有95篇,占61.7%,涉及的學科主要有城鄉規劃學、地理學、風景園林學等。如圖1所示,在設定的時間區間內,研究文獻資料數量以10~20篇區間為主,研究內容以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物種多樣性和地質環境為主。10年間,共有23個國家的學者發表了城市邊緣區方向的相關論文,主要來源國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

  隨著城市形態格局的改變,城市核心區的工業產業逐漸向農村擴散,形成新的聚集點。目前,關于城市邊緣區的土地利用和空間規劃問題仍是國外學術界研究的重點。瑞瑪·費瑞尼利用半變異函數分析并預測了雅加達城市邊緣區未來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29]。瑪塔·德波里尼認為城市邊緣區是不斷變化的過渡地帶,它擁有復雜而又龐大的利益相關者群體,土地利用競爭十分激烈[30]。弩弩·弩威安迪認為城市邊緣區有一種獨特而又復雜的動態現象[31]。城市增長是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經濟增長則導致農業用地的置換及空間的開發利用[32]。由于區域人口密度的變大,城市邊緣區的開放空間和綠色空間不斷緊縮的同時,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環境不堪重負[33-35]。早期國外對于城市邊緣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域結構、空間擴展和城市規劃等方面,隨著世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部分發達國家城市化已基本完成,城市邊緣區的研究趨向成熟,關注角度向城市邊緣區的土地利用、開放空間、生態景觀和生物多樣性等多元性研究方向轉移。

  3基于CiteSpace的國內城市邊緣區研究方向分析

  作者以“城市邊緣區”和“城鄉結合部”作為檢索詞,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檢索對象,對近十年的相關搜索結果進行閱讀篩選,共計搜索到相關文獻690篇,其中期刊論文555篇,碩士學位論文130篇,博士學位論文5篇。并運用CiteSpace①對作者合作網絡進行分析,將參數設置時間為2008—2017年,時間切片為一年,選擇Cosine算法,節點閾值選擇為Top50,進行文獻作者、機構可視化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城市邊緣區的研究目前已形成少數小型的研究團隊,且團隊間的交流、合作較少(見圖3)。主要研究團隊有河北工業大學卞廣萌、趙艷團隊,河北大學周小馳、劉詠梅團隊,中國農業大學李世峰團隊等。

  城市邊緣區研究領域涉及的一級學科主要有城鄉規劃學、地理學、風景園林學等學科,其中城鄉規劃學的研究成果高達51%;人文地理學次之,占19%(見圖4、圖5)。目前國內關于城市邊緣區的研究主要以城鄉規劃學科為主,本文主要針對城鄉規劃學科的352篇相關文獻進行分類統計,其中與空間擴展相關的有79篇,占22.4%;與土地利用相關的有68篇,占19.4%;與演化肌理相關的有35篇,占8.9%。在此文獻基礎上,運用CiteSpace,采用相同參數設置,進行文獻可視化分析,得出突變性關鍵詞結果,從而發現城市邊緣區的研究熱點除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人居環境、規劃方法、空間環境外,還集中在城市擴張、鄉村景觀、規劃策略、風景園林、城鄉一體化等。本文主要以城市邊緣區的空間擴展、演變肌理和土地利用三個方向為例進行研究。

  3.1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研究

  空間結構反應了城市邊緣區資源的分布和利用情況。武進在1990年從土地市場、政治與規劃力量、城郊關系等方面對空間結構的演變機制進行了分析[36];同年,崔功豪通過對南京市的城市邊緣區研究發現其空間擴展呈周期性變化[22]。顧朝林在城市邊緣區空間結構研究的基礎上將城市邊緣區大致分為三個分異帶(內環帶、近郊環帶和遠郊環帶)[10]。瞿偉通過對昆明市邊緣區空間形態研究將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形式分為空間軸向擴展和內外向填充兩種[37]。張寧等在Landsat TM②數據支持下,利用突變點法對北京市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的多方因素進行特征分析[38]。姚月以北京市海淀區為例,通過RS、GIS方法直觀地反映了海淀城市邊緣區的空間動態變化[39]。由此得出城市邊緣區空間擴展的三個特點:空間轉型加速、城市和農村土地邊界模糊、碳匯功能靈敏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南县| 天峻县| 余干县| 辽源市| 永康市| 南澳县| 聊城市| 昌乐县| 元朗区| 高淳县| 大连市| 中西区| 永胜县| 呼伦贝尔市| 卓资县| 宁南县| 张家川| 白玉县| 屏东县| 普宁市| 伊金霍洛旗| 剑河县| 穆棱市| 平阳县| 冀州市| 齐齐哈尔市| 凤阳县| 越西县| 盐城市| 曲靖市| 八宿县| 哈巴河县| 盖州市| 巩义市| 珠海市| 博野县| 独山县| 清远市| 鄯善县| 章丘市| 甘肃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