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城市邊界,應該是城市學以及城市管理的基本命題之一。城市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自然先要確定這一對象的內涵與外延,給出一個合理邊界。城市管理,無疑也要首先劃定管理對象的范圍,其主要依據是城市邊界。城市邊界的變遷,對于城市學研究和城市管理來說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高度的網絡連通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正是借助高度的網絡連通性,全球城市才能發揮全球資源配置功能。要縱深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打破行政邊界多重阻隔,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帶動整個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這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重要舉措之一。
關鍵詞:城市邊界;城市管理;全球城市;長三角一體化
《城鄉規劃》(原:好運)(月刊),雜志作為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刊,是由復旦大學和上海文化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2017年3月起正式發行。
前不久,一家媒體策劃了一場名為“城市邊界”的論壇活動,并邀請我對“城市邊界”作一個學術性解讀。我當時就樂了,笑著問:“你們怎么想出了這樣一個命題?”確實,這是一個古老而新穎的問題,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似乎已很明確,但又幾多朦朧。顯然,今天我們來討論城市邊界,肯定不是(也不能)停留在過去那種傳統認知上,而要對其有新的認識和理解,試圖挖掘其深刻的理論涵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城市邊界,應該是城市學以及城市管理的基本命題之一。城市作為一個研究對象,自然先要確定這一對象的內涵與外延,給出一個合理邊界。城市管理,無疑也要首先劃定管理對象的范圍,其主要依據是城市邊界。長期以來,城市邊界這一問題似乎已明確,并作為城市學及其城市管理的既定前提,無須再去討論和研究了。
城市邊界的涵義,從狹義上講,就是指城市本體的范圍。在古代,最典型的就是以城墻為界。現在,大多是以行政管轄權范圍來劃定城市邊界。當然,各國情況不同,現實中存在對城市邊界的理解并不一致。西方國家的許多城市,其行政管轄權范圍就是城市本身。而我國的城市行政管轄權范圍,除了城市本身,還包括郊區、鄉村。顯然,這里的城市邊界是有所差別的。從廣義上講,城市邊界可泛化為其鄰近直接輻射范圍,包括城市中心及其所謂腹地。城市腹地范圍可大可小,很大程度上與城市規模、交通方式及工具等高度相關。廣義的城市邊界通常表現為都市區或都市圈,如紐約都市區、大倫敦地區、東京都、大上海等。這種傳統城市邊界涵義,不論是基于城市本體的狹義邊界,還是基于中心-外圍模型的廣義邊界,都是一種地點空間屬性,如地形地貌的實體性、基于地理的區位性、地理連續性等。
然而,隨著交通方式的重大變革、現代信息技術及其信息化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深化,城市邊界發生著重大變遷。從城市本體的邊界來說,總體上是趨于向外延伸擴展,且具有城市規模擴張的內在沖動。因為人口規模擴大、更多產業和企業的集聚、城市功能日益增多和細化等,導致城市規模的擴張,城市本體邊界的不斷外移。從城市輻射的邊界來說,呈現兩種擴展趨勢:一是向鄰近地域范圍的縱深擴展,形成全球城市區域或巨型城市區域(如長三角地區);二是向非鄰近地域范圍廣泛擴展,形成國內腹地、大陸(洲)腹地甚至世界腹地。這種城市輻射邊界的縱深擴展和廣泛擴展,已脫離了地點空間的限定,而是基于一種流動空間(非地理連續性的、遠程的、無縫的流動)。
至此,城市邊界的空間具有雙重屬性:地點空間與流動空間。這兩個空間不是分立的,而是一個互構的轉換與變遷、聚集與擴散的過程。流動離不開地點空間,再遠程、復雜的流動總有起始點和到達點;地點越來越作為流動的載體,而賦予流動功能。這兩個空間的互構,形成我們現在所講的網絡空間。在網絡空間中,城市已不再作為基于單純地點空間的中心地,而是作為基于流動-地點空間的網絡節點。事實上,如今城市邊界的命題已轉換為網絡節點邊界的話題。由于地點空間是有邊界的,流動空間則是沒有邊界的,從而使如今的城市邊界變得模糊化了(不是消失了),既有邊界(地點),又沒有邊界(流動);也變得彈性化,邊界既在這里,又在那里。這就是今天我們為什么要重新探討城市邊界這一古老命題,為什么要重新認知城市邊界的原因。
城市邊界的變遷,對于城市學研究和城市管理來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在世界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推動下,城市本體邊界盡管具有內在擴張的沖動,但會帶來交通擁擠、環境惡化、城市生命線脆弱等大城市病。因此,在現代城市規劃中,還是要劃定城市本體邊界,防止城市“攤大餅式”蔓延。同時,加快建設郊區新城,形成“多中心、多核”空間結構。
城市作為網絡節點,要更加注重流動性,與外部建立廣泛、多重、遠程的網絡連接。特別是上海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高度的網絡連通性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正是借助高度的網絡連通性,全球城市才能發揮全球資源配置功能。提升網絡連通性,主要基于全球功能性機構(公司)的高度集聚,因為這些全球功能性機構(公司)是城市網絡連接的主體,正是通過其內部網絡的連接才形成城市間網絡連接。要吸引這些全球功能性機構(公司)的高度集聚,必須要具備能讓其開展全球業務的各種大平臺和大市場,形成大規模的流量經濟,同時,必須是充滿創新、創業活力之地,實行地球村的通行模式和規則。
在網絡連通性中,機構(企業)及其人員流動十分重要,這是城市網絡連接的主要載體。盡管現代信息化發展使許多要素可以通過信息網絡流動,但許多隱性知識還是需要通過面對面交流,城市仍然是人們面對面接觸的重要場所。人員流動依賴于交通方式和工具。遠距離流動主要依靠航空,近距離流動主要依靠汽車(或地鐵),高鐵和城際鐵路介于兩者之間。但實現人們面對面接觸的最后一公里,還是主要靠汽車。未來,航空、高鐵和城際鐵路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作為運輸工具,而汽車則可能不僅僅是用作運輸工具,將來的智能化還能使汽車有望成為一間移動的辦公室。作為一種決策性的思考,可以樂觀地判斷,隨著城市邊界的變遷,未來汽車業將會迎來一輪革命性變革。
當今的城市,特別是全球城市,既是全球的又是地方的,勢必更加注重兩者之間的結合點——區域一體化發展,形成全球城市區域或巨型城市區域。所以,重議城市邊界的空間屬性及其變遷,有助于增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實施并完善城市間的智慧合作,提高民眾的生活質量。就此而言,推進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既是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國家戰略,也是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必由之路。要縱深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打破行政邊界多重阻隔,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帶動整個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這是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重要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