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通過對城市發展脈絡及各時期城市理想的追溯與回顧,結合廣東當前轉型變革期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人本主義”理念為核心,通過構建多樣化、人性化的理想之城,來指引廣東未來的城市規劃與建設。相應地,文章提出以“推進綠道建設、提升濱水地區開發品質、挖掘歷史文化遺存潛力、優化城市結構與功能組織、引導土地的小尺度混合開發、打造打造開放式公共空間”等為主要路徑,來推動廣東城市走向理想。
關鍵詞:理想城市 人本主義 路徑 廣東
The Research on Vision and Path of Guangdong "Ideal City" based on People Oriented
Abstract: Through review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exploration of ideal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transitional change, and states the methods that taking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as the core and building the Ideal City of diverse、humane, to guide future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c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Creating a beautiful environment, Create a colorful life, Shape a variety of space" as the main directions, to promote the cit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toward the ideal.
Keywords: Ideal City;People Oriented;Path;Guangdong Province
中圖分類號 : 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引言
廣東經過三十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社會和城市化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快速城市化成為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廣東特別是珠三角核心區的城市出現了人口急速膨脹和常態化的交通擁堵、綠地和生活空間不足、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社區級公共設施緊缺、城市傳統特色和記憶喪失等一系列問題,這使得城市的宜居性和居民幸福感受到挑戰,城市變得不夠理想。
目前,廣東正處在社會轉型與歷史變革時期,城市化由量的擴張步入到質量提升階段,“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成為“十二五”廣東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和落腳點。作為以城市布局為核心研究對象的城市規劃領域,如何結合當前國內外最新的發展理念,以“建設幸福廣東”為方向,探尋一種切合廣東發展實際的理想城市,是值得深入探討的。
2、理想城市的追溯與“人本主義”思想的發展
作為產業、人口、資源的集聚之所,城市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載體,城市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有商賈貿易者謂之市,設官防者謂之鎮”,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2.1古代的理想城市
中國古代城市在中央集權、王權天授背景下,強調戰略思想和整體觀念、城市與自然結合以及嚴格的等級觀念,這一時期的城市理想以關注城市的物質形態為主。西方的古希臘城邦時期在個性與完美的哲學思想引導下,出現了希波丹姆規劃的理想布局模式[1],即以棋盤式道路網為骨架的城市布局形式,強調城市的秩序和美。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進一步闡述了城市選址、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則,提出了當時的“理想”城市模式。
文藝復興運動揭開了人類追求人性解放的嶄新一頁,城市開始強調生活的多樣化和對中世紀城市的改造,阿爾伯蒂等建筑師提出一些反映當時商業興盛及城市生活多樣化的城市理論和模式,城市出現了許多古典風格和構圖嚴謹的街道廣場。
2.2工業革命之后的理想城市
近代產業革命之后,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急劇膨脹,帶來了城市內部結構的根本性變化,城市問題大量出現。人們開始反思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各種異化現象,城市規劃領域的探索者們從理論上開始研究城市新的結構和形態來適應這一變化,尋求最佳的理想城市模式。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其強調城市與周邊鄉村環境的融合,強調自然與生態。柯布西耶的《明日之城》以展現城市的現代感為主,強調城市光輝奪目、金碧輝煌的現代特征。
隨著西方后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城市發展關注的重點出現了轉向,“人本主義”成為指導城市規劃和發展的主流。雅各布斯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開啟了人們對城市多樣性的關注,從保持城市多樣性和活力的角度,描繪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她強調城市的多樣化和活力,拒絕冷漠的街道和單調的建筑[2]。“新城市主義”進一步發展了她的觀點,強調在城市規劃領域,要以“人”為核心,通過建設緊湊的社區、縮小地塊尺度、提倡功能混合等方式,來方便人的生活,滿足人的多樣化需求。以“人”為核心的這種價值觀在西方城市規劃領域一直延續至今。
綜合來看,關于理想城市的探索,從古代強調城市物質形態的“美”,到工業革命之初的機械主義、功能主義強調功能至上,再到20世紀后期的人本主義和新城市主義,人們對理想城市的追求經歷了從形式到內涵、從物質到人性化和注重生活變化的思維轉變。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與氣候變化的加深,城市開始出現新的探索,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緊湊城市、服務城市等新的概念不斷涌現,城市被賦予了更多的職責,人們對理想城市的訴求日益強調多樣性。但歸根結底,這些都是以提升“人”在城市中的核心價值為導向的。
3、廣東城市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回顧廣東三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城市化在加速推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快速進步的同時,城市問題開始集中出現。或許是因為城市規劃理論的滯后,城市規劃建設還深受以柯布西耶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和機械功能分區的影響,城市過分的強調現代、氣派而忽視人的需求,城市化進程也過多的關注于經濟增長而忽視人居環境與生活品質的改善;或許是由于深受傳統計劃經濟思維的影響,現行的城市規劃缺乏對快速城市化發展需求的應對,建國后確立的城市規劃體制、標準、規范難以適應當前快速城市化發展的要求,城市新區“見物不見人”的現象時有出現,城市的宜居環境和人性化建設嚴重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3.1城市建筑密度過大,綠色休閑空間不足
或許由于廣東位處溫帶和亞熱帶的結合處,城市布局不需要過于強調日照間距問題,以前的城市建設對建筑間距的考慮較少,導致目前的城市開發建設強度過大,壓迫感較強。過密的建筑布局,使得廣東城市的開發強度缺乏節奏感和韻律感,難以做到“疏密有秩”。
高強度的建筑布局以及多元發展模式帶動下,政府缺位導致的公共空間失控,使得城市綠地和公共開敞空間普遍不足。同時,由于城市規劃對綠地率的強制性約束,部分大中城市存在以大面積集中綠地建設提高城市綠地率的現象,分散化的社區綠地和生活休閑空間不足,城市居民缺少交流和公共活動的場所。
3.2交通擁堵日趨嚴重,慢行系統不成體系
現代城市主義影響下的城市新區建設,普遍存在道路網寬而疏的特征,城市相關技術規范要求下的“樹狀”交通體系和過大的街區布局模式不利于密集的人流與車流的疏散。中心區交通擁堵成為目前廣東省各大城市、特大城市共同面臨難題。廣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中心區與國外特大城市中心區對比發現,在相同交通用地比例情況下,珠江新城與福田中心區的路網密度明顯低于紐約、巴黎、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6]。同時,由于公交分擔率相對偏低,私車數量的過快增長,城市道路難以滿足過快的汽車增加速度,車與路的矛盾尖銳。
在城市交通改善的過程中,隨著機動車數量的快速增加,道路拓寬導致部分非機動車道和步行道被擠壓,自行車漸漸被“趕到”了邊緣地帶,部分地段的步行交通不成體系,難以為市民提供舒適、便捷、安全的步行交通環境。
3.3地方特色逐步喪失,城市建筑景觀單調
理想的城市應該是個性鮮明、特色突出的城市,往往在一些重點地段會有一些標志性的構筑物或建筑物,來體現其地方特色、人文特征或精神追求等等。廣東的城市,特別是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已經開始著手在重點地段塑造其城市代表性標志物,如廣州塔,但除此之外,在城市其他地區或其他城市,則仍然缺乏高品質、高水準的標志性、特色性建筑。
同時,由于城市道路的快速化改造,導致街區感和街道特色逐步喪失,建筑景觀單調,可識別性差,與世界認可度較高的典范城市尚有差距。
4、廣東理想城市建設的目標與愿景
4.1廣東構建“理想城市”的優勢與條件
廣東在經濟發展、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等方面具備較好的條件,為其構建宜居文明和充滿幸福感的理想城市可提供足夠的支撐。
4.1.1豐富優質的自然資源本底
位處嶺南的獨特地域特點,使得廣東擁有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濱海和濱水環境、類型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和多姿多彩的地質地貌資源。自然條件的多樣性,使廣東擁有了打造高品質人居環境和生態型理想城市所需的自然元素。
4.1.2多元開放的文化和社會群體
緊鄰港澳及海外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廣東獨特的嶺南"中西交匯的文化",成為中西文化的交匯地。外向型的發展模式以及多元的文化使廣東這片土地和居民擁有了較強的社會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廣東的城市建設也深刻體現了這種多元文化,既有傳統的嶺南建筑,也有大量外僑引入的西方建筑,匯聚了中、西建筑特色。
4.1.3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積累,造就了廣東相對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政府投入能力,為廣東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構建文明多樣、體現幸福感和人文關懷的理想城市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4.2廣東構建“理想城市”的目標與愿景
當前,廣東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轉型與歷史變革時期,珠三角核心區的城市已總體進入由規模擴張向功能提升、品質提升轉型的階段,城市化迎來了繼第一次規模擴張之后的第二次品質提升期[7]。因此,廣東理想城市的構建,應當結合當前廣東發展的實際和國內外最新動態來確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本主義”思想依然占據西方城市規劃領域的主導地位。新加坡規劃大師劉太格談到對理想城市的理解,認為好的城市要從人的角度出發,能夠為人提供環境優美、交通方便、無污染、舒適的宜居生活。他強調練好這些“基本功”的重要性,因為人們天天感受到的正是這些基礎的元素。在廣東,決策層也意識到目前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因此,要求廣東城市的發展要避免貴族化,要避免功能單一和貪大求洋,應建設成為一個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城市。
基于上述分析,結合雅各布斯的人本價值觀和馬斯諾的“人的五個需求”理論,我們認為,廣東未來的理想城市應該是一個以“人”為核心、處處體現人性化特征和人文關懷的充分活力和多樣化特色的“人本城市”。這樣的城市應該是環境優美的、生活智能方便的、公共空間變化多樣和特色豐富的。
5、廣東構建“理想城市”的主要路徑
5.1 以綠道、社區綠地建設為重點,增加居民與自然的接觸面
景觀設計大師麥克·哈格認為大都市地區最好有兩種選擇,一個是按照自然的演進過程保護的自然開放空間,一個是城市發展的系統,當兩個系統最大限度相交融的時候,這個城市就會舒適怡人[8]。廣東在未來的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應盡可能控制城市的無序蔓延,將山體、水體、農田等生態空間盡量保留下來,避免出現城市與自然接觸面迅速縮小的被動局面。
在城市內部,要引導綠地集中布局的模式向分散均衡化布局的模式轉變,盡可能提高在城市建成區內部實現500米到達公共綠地的覆蓋率。因此,從提高城市宜居性的角度出發,在人口相對稠密的老城區,要結合舊城更新和“三舊”改造,通過功能置換來推動老城區的公共綠地數量和均勻分布。
5.2 提升濱水地區的開發品質,增強親水性與開放性
彼得·霍爾認為濱水區再開發作為20世紀80年代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其意義可與20世紀50年代修建高速公路和60年代的新城運動相提并論,足見濱水地區對城市的重要價值。廣東各市的城區幾乎都涉及濱水空間,針對部分城市中心區濱水地段還處于以生產功能為主的低水平開發階段,本文建議通過城市設計與優化布局,提升親水性和多樣性,通過多級、立體化護岸等方式設置親水設施來創造親水的生活平臺;同時,要盡可能地體現濱水空間的開放性,強化濱水地區與城市內部的視覺聯系和慢行交通聯系。
5.3 優化城市功能組織,避免鐘擺式交通的困境
理想城市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功能布局,避免機械的功能分區和大規模的居住、就業分離。廣東的部分城市在新區建設方面考慮欠妥,單一的居住功能導致高強度的交通需求,形成了鐘擺式交通,如廣州番禺的郊區大樓盤與天河中心區之間就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建議在大尺度方面,要優化重構城市功能布局,結合TOD的土地開發模式加快城市向多中心布局模式發展。
5.4 挖掘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和發揚歷史文脈
理想城市是有歷史、文化和時代痕跡的。一個成熟的城市不能割裂歷史,每個時代都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跡。因此,要注重對城市歷史建筑、歷史街區、民俗文化等的挖掘與發揚,對承載其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筑、民居等應予以重點保護和合理開發。
5.5 引導小尺度混合開發,增強街道與社區活力
或許是由于對柯布西埃現代城市建設理念的誤解和濫用,或許是因為規劃體系和規范標準的滯后,大體量的高層建筑在城市中心區不斷涌現,傳統宜人的、人性化的城市街區逐步被拋棄、被改建、被拆除,導致街區的連續性和圍合感缺失,城市環境出現了非人性的尺度和冷漠疏遠的感覺。因此,理想城市應尋回那種正在喪失的親近感,以小尺度開發重構傳統街巷的肌理。要通過整飾改造傳統街區的景觀文脈和空間環境,增加親切感和生活氣息。
面對城市新區大量的寬馬路、大街區現象,建議新區降低道路紅線寬度,增加道路網密度,營造宜人的街區感和尺度感;同時,提倡人性化的道路設計,采用較小的道路交叉口設計,讓機動車速在道路交叉口降下車速來;鼓勵在景觀宜人的區域實施人車分流,創造連續性的步行空間等等。
5.6 打造開放式公共空間,提升城市的宜居魅力
快速城市化進程導致建筑的混亂布局和公共空間的缺乏,理想的城市應盡可能地實現城市公共空間界面的連續性和圍合性,重塑連續的視覺空間和公共空間。在城市重點地區,要營造以廣場、綠地、商業服務及公共服務為中心的多樣的公共開放式空間,增強居民的參與性與吸引力,也展示城市的魅力與宜居性。
6、結語
通過對城市理想的脈絡梳理和城市發展歷程的探索總結,本文認為“人本主義”對未來城市的發展是影響深遠的,“人本主義”理念將成為主導城市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
作為國內改革開放前沿的省份和轉型變革期的快速城市化地區,廣東目前正處于第二次城市化轉型階段,即將從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城市化向為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化、對自然干擾最小的城市化轉型。因此,這一時期應緊緊圍繞當前面臨的最主要城市問題,以“人本主義”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核心,構建適應當前發展需求的理想城市,來推動廣東的城市走向理想。
參考文獻
[1] 劉易斯·芒福德. 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5.02
[2] 張京祥. 西方城市規劃思想史綱[M].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01
[3] 徐新. 緊湊城市:宜居、多樣和可持續的城市發展[M].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6
[4] 陳蔚鎮,盧源. 低碳城市:發展的框架、路徑與愿景 [M]. 科學出版社. 2010.08
[5] 廣東省宜居城鄉建設的對策思路(2009). 2009.09
[6] 廣東省宜居城鄉建設評估報告(2010). 2010.12
[7] 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 南方日報. 2011年01月20日
[8] 麥克哈格. 設計結合自然[M]. 天津大學出版社. 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