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賦予珠海市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地位,橫琴新區的成立以及珠海特區擴容等宏觀政策,給珠海帶來了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機遇。本文重點分析了作為新城區的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的發展優勢,包括區位優勢、交通優勢、環境及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等,同時從三個層面分析了發展動力,并對發展劣勢、機遇和挑戰也進行了剖析,最后得出三個重要策略來科學指導西部中心城區開發建設。
關鍵詞:西部中心城區、開發建設、發展優勢、發展動力、機遇和挑戰
Abstract:“Reform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development program”endows Zhuhai with the core city on the West Bank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The Macroeconomic Policies, including the setting up of the Hengqin new area and the expanding of Zhuhai Special Economic Region, bring a new round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o Zhuhai.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dvantages of the new urban area -The West City Center of Zhuhai. These advantages include regional advantage,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advantages and policies advantage, etc. Meanwhile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dynamics of development from three levels .It also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t last it concludes three important strategies which can make a scientific guidance to the planning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Western Center urban area.
Keywords: West Central area;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trengths; developing power;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中圖分類號 :TU984.1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項目背景
建設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推動西部地區大開發、大發展,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不懈推進的重大戰略,是一代又一代特區領導者、建設者為之傾注心血、汗水和智慧的夢想與追求,是珠海人民多年來的迫切愿望。1988年,市委市政府首次確立西部大開發戰略;2003年,市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工業西進,城市西拓”戰略;2008年,市委市政府在《關于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爭當科學發展示范市的決定》中,第一次明確提出“西部中心城區”的戰略構想。
此后,隨著《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下文簡稱《綱要》)和《橫琴總體發展規劃》的深入實施,珠海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全市,珠海新崛起、再振興的勢頭已然形成,西部中心城區的開發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啟動開發建設的時機已經成熟。2010年12月26日,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開發建設啟動儀式舉行,西部中心城區開發建設指揮部同時掛牌成立,標志著西部中心城區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2 西部現狀
2.1人口分布較分散,城市化水平不高
珠海市域以磨刀門水道為界,分為東西兩大板塊。西部地區面積占全市約2/3,西部地區人口約66萬,不到全市人口(約156萬)的1/2。現狀常住人口主要分布在斗門和金灣現有城區范圍內,城市化水平不高,人口分布較為分散。
2.2外部交通陸續接通,內部交通急需完善
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西部地區的交通已經形成雛形,重要交通廊道基本(正在)開通,內外交通僅能滿足現狀需求。但珠海西部地區的發展還處于初期,將會有更大的跨越式發展空間,需要一個強有力且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來支持城市格局與產業格局的形成。
2.3建設用地分散,土地集約化程度低
西部地區已建設用地較為分散,以交通沿線開發建設為主。西部地區人均建設用地202平方米/人,遠遠高于東部中心城區人均建設用地74.18平方米/人的指標,土地資源集約化程度低。
2.4產業園區蓬勃發展,園區各自配套
西部地區產業蓬勃發展,2011年西部工業總產值1589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2%。形成“3+3+1”的產業格局,由于西部地區的相關配套建設以園區各自就地配套為主,因此,城鎮化品質不高,布局較為分散,有業無城。
2.5公共配套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低
公共配套設施主要集中在老鎮區,以沿線配套為主,服務水平不高,人均公共設施用地遠遠低于東部中心城區人均標準,公共配套設施薄弱。
經過30年建設,西部產業發展良好,隨著“雙港”的建設和西部地區對外交通的逐步完善,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然而,由于西部地區規劃編制主體多元,訴求多樣,形成散點式開發的用地布局形式。西部開發建設無法形成合力,城市化與工業化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公共配套薄弱,導致有業無城的局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廣佛江珠城際軌道將于 2013年動工,港珠澳大橋將于 2016年完工,西部具備了新一輪加速發展的基本條件。
3 發展優勢
3.1區位優勢
(1)承接港澳、輻射粵西的橋頭堡
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拉近了珠港的時空距離,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使西部中心城區可以發揮內外經濟和文化往來口岸的通道作用;與港澳及東南亞傳統聯系使西部中心城區具有地緣政治和經濟優勢;靠近國際海運主要航道和擁有區域內主要可通航內河出海口的地理條件,使西部中心城區便于聯系遠洋市場與內陸腹地。
(2)西江流域出口
西江港口聯盟由珠海、中山、江門、佛山、肇慶、云浮、梧州、貴港、南寧等14個港口組成,自2009年成立以來,該聯盟積極推動西江流域江海聯運網絡的建設,主動尋找沿江碼頭合作開發建設機會,力爭合作共贏,打破沿線港口各自為陣、單兵作戰的局面,謀求共同發展。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在推進流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不僅地處西江流域出海口門戶位置,而且緊鄰“雙港”,成為江海空聯運的樞紐,在新一輪大發展中緊跟時代脈搏,成為西江流域通向世界之門。
(3)珠海市幾何中心
西部中心城區位于珠海市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與東部中心城區,西部幾個產業園區具有相近的空間距離。
3.2交通優勢
港珠澳大橋西沿線的建設將西部中心城區放在了直接面對港澳的戰略位置上,成為珠三角西岸城市直達香港的一個樞紐通道。
“海、陸、空”各種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交匯于西部地區,使得西部中心城區有望成為各種交通方式齊全的綜合性交通運輸節點,甚至成為珠三角乃至更大區域的客貨運交通樞紐。
3.3資源及環境優勢
(1)土地資源豐富
西部中心城區地勢平坦,可建設用地充足,根據本次規劃的現狀調研,目前西部中心城區有91平方公里尚未開發的可建設用地,占規劃用地36%。
(2)淡水資源
西部中心城區,黃楊河穿城而過,城區以北是黃楊山脈,珠海的最高峰,冬天阻擋寒冷的北風,夏天抬升從南面吹來的暖溫海洋氣流,形成峰面雨水滋潤這片大地,是天然的城市綠肺。黃楊山脈以北的蓮州水網密布,河道縱橫,處在黃楊河上游,屬珠海自然生態保護區,保證了源源不絕優質的淡水供應。
(3)旅游資源
西部中心城區山水交融、海河相連,城區內、外部均有較好的旅游資源,加之處于珠海旅游三角區和珠江三角洲穗、港、澳旅游大三角區內,擁有海、陸、空立體化交通網絡和現代化通訊網絡,使其具有重大的旅游開發優勢。
表01 西部中心城區內部及周邊旅游資源一覽表
|
名稱 |
位置 |
規劃區內部 |
白藤湖度假區 |
斗門 |
|
黃楊山風景區 |
斗門 |
|
大霖山風景區 |
金灣 |
|
華發水郡濕地公園 |
華發水郡 |
|
鱷魚島公園 |
斗門區白藤湖 |
|
尖峰山公園 |
斗門 |
|
霞山公園 |
斗門 |
規劃區周邊 |
平沙游艇與休閑度假區 |
平沙鎮 |
|
海泉灣休閑度假旅游示范區 |
平沙鎮 |
|
觀音山風景區 |
三灶鎮 |
(4)環境優勢
西部中心城區具有優越的自然本底。山體植被茂密,自然環境優良,山、海、河、田相映成趣,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生態格局。
3.4政策優勢
(1)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確立
《剛要》明確將珠海定位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要引領珠江西岸的發展。
(2)特區擴容至全市
2010年10月1日,珠海特區正式擴大到市域,為集全市之力,發揮特區優勢,打造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提供了空間和制度平臺。在新的歷史時期,國家將繼續保持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經濟建設以及體制創新中的特殊地位,珠海將憑借特區優勢發揮對珠中江都市圈以及粵西地區的輻射,西部中心城區借政策優勢,乘勢而上,厚積而薄發。
(3)橫琴新區實行比特區更特殊的優惠政策
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在珠海市橫琴新區實行比經濟特區更加特殊的優惠政策,以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新載體。作為中國第三個國家級新區,橫琴將成為內地開放度最高、體制活力最強、創新空間最廣的區域,為珠海承接新一輪合作提供了政策試驗的平臺。相較于珠江口東岸已經被侵蝕的生境和高企的生活成本,在這輪發展中,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已為承接港澳功能外溢做好了準備。
4 發展動力
4.1 動力一——國家戰略要求
隨著南海深海天然氣的開發、通用航空的落戶以及《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訂,珠海儼然已經成為保障國家南海利益、發展航空等戰略新興產業和實現國家統一戰略、保障港澳多元化發展和繁榮穩定的重要支點。可以肯定的是,在南海戰略、航空戰略、國家統一戰略產生的強大推動力背景下,珠海未來的區域角色以及產業結構、社會經濟等將發生重大的調整和變化。
國家戰略布局下,珠海產業結構和產業空間的重大調整將凸顯西部中心城區的價值。西部中心城區發展空間充足、臨近“雙港”,在發展臨港服務經濟、臨空服務經濟等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是打造“雙港”后方服務平臺、落實城市經濟、支撐國家戰略的最佳空間載體。
海港和空港作為當今世界城市競爭最具價值的資源要素,其帶來的經濟效能已被一個個成功案例佐證,可以說,“雙港”是“西部中心城區”這一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特別是在海洋經濟和航空產業這一系列具有國家戰略意義項目布局所產生的強大能級與規模的背景下,“雙港”對于西部中心城區的推動將是顯而易見的。其中,西部中心城區位于珠海機場15—20 公里外圍輻射圈內,具備吸引航空衍生產業的機遇,是發展商務、科研教育、航空物流服務和總部運籌等功能的最佳空間載體,將是服務航空產業、支撐空港經濟的重要空間和城市服務中心。
從粵港澳角度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則將西部中心城區置于香港輻射粵西的“二傳手”和“接力點”的位置。而在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雙港”的優勢將凸顯西部中心城區與橫琴新區的戰略差異性,與橫琴新區更多地突出與港澳在文化創意、科教研發和商務休閑等方面的合作所不同的是,西部中心城區在發展空間、產業腹地、“雙港”資源等方面更具優勢,將更多地集中在培育基于“雙港”的貿易服務和生產性服務等方面,與港澳的合作潛力空間無限,是未來國家統一戰略和粵港澳重要拓展區和新興區域。
如果從這一角度看,在港珠澳大橋所建立起來的“全球門戶”與“生產基地”之間的交通廊道上,依托于“雙港”的西部中心城區將完全具備打造成為與環澳門地區具有同等級別的產業發展高地,其中環澳門地區(十字門、橫琴新區)依托澳門共同打造為世界文化中心和著名旅游休閑目的地,西部中心城區依托空港和海港的門戶樞紐,打造區域新的產業高地和粵港澳新興拓展區域,由此凸顯西部中心城區和橫琴新區的不同戰略價值。
4.1 動力二——區域發展的視角
從區域來看,“出山靠海、節點重構”已成為各城市發展轉型和重構內部空間格局的主要趨勢,珠海未來的的發展也必將以各類“門戶支點”和戰略節點為主導。可以肯定,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和橫琴新區、“雙港”經濟區的開發,高端要素往南拓展并形成集聚將是大勢所趨,未來珠海的戰略性空間位置,就在港珠澳沿線的交通走廊上,其意義不僅是珠海自身的,同時也是區域的和國家的,對此必須有足夠深刻的意識。根據上一節的分析,在這一交通軸線上環澳門地區和西部中心城區將凸顯為未來區域發展的兩大產業高地,因此,珠海未來城市空間戰略的核心,都應當圍繞著這兩個戰略空間而展開,其不僅是未來珠海謀求區域地位的戰略制高點,也是整個珠三角西岸地區崛起和升級的關鍵所在。
西部中心城區的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其面向區域的組織樞紐角色更加突出。從基礎設施的角度看,在不久的將來,珠江口西岸地區將沒有任何地區在基礎設施上能夠與西部中心城區相匹敵;擁有“雙港”雙向支撐的獨
特門戶資源使西部中心城區具有成為“區域門戶”和 “全球門戶”的機會,而在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廣佛江珠城際、以及江珠高速、機場高速等重大區域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之后,這一基礎設施復合優勢將更加明顯,區域交通樞紐的地位將變成名副其實。
從區域市場和腹地基礎來看,西部中心城區所直接面對的,不僅
僅是周邊國家戰略性產業集群和區
域高新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等自身強大的服務需求,更有甚者,如果從跨區域層面來看,從“雙港”沿著西江溯江而上的地帶,不僅集聚了珠江西岸最重要的產業集聚區,而且大多位于西江沿岸,由此構成的西江經濟帶成為區域發展最重要的產業走廊之一,地區之間產業聯系、物流往來十分頻繁,以高欄港為核心發起并成立的西江港口聯盟顯示了西江流域經濟趨勢與愿望。作為西江經濟帶的“龍頭”,西部中心城區的發展組織作用將得到凸顯。
明確了西部中心城區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之后,再來分析和判讀其所承擔的區域角色就顯得順理成章了。隨著國家戰略布局在“雙港”地區的集聚并逐步本地化,對生產服務經濟和城市經濟的需求將會增加,西部中心城區的總部經濟、專業服務、科研孵化等現代服務將應運而生,而城際軌道、港口機場、港珠澳大橋、廣珠鐵路、機場高速等區域基礎設施則在凸顯西部中心城區作為西江經濟帶上的組織節點地位之后,進一步強化其在物流貿易、金融等生產服務的區域需求和腹地基礎,使得珠海市和區域各種高端要素在這里交匯,形成新的組織核心和服務中心。因此,未來的西部中心城區將更多地作為周邊和區域產業發展的支撐中心而存在,對整個珠海乃至區域都具有戰略性價值。
4.1 動力三——城市格局確立與特區轉型的需求
《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修改》中,確定遠景城市格局為“一條主軸、兩大板塊、三區一城(東部中心城區+橫琴新區+西部中心城區)”。東部中心城區、西部中心城區和橫琴三者優勢互補,差異化發展,共同承擔起構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功能。
東部中心城區面臨人口和居住用地的飽和,交通擁堵等問題,無法獨立承擔核心城市的功能,而橫琴由于其國家新區的政策優勢,可以作為建設核心城市的發動機和對外窗口,西部中心城區的建設,可以作為承載《綱要》確定的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功能的空間載體,作為橫琴高端服務需求的延伸。
珠海市東部主城區內已經形成了國內獨有的濱海宜居城市特色和氣質,然而金灣區和斗門區的城市發展和空間特色并沒有形成,使得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珠海經濟特區對外形象和城市空間框架一直局限在原有的主城區范圍,城市形象和空間特色單一,發展空間局促。
西部中心城區水網密集、農田廣布,形成了城市化地區和田園風光天然融合的生態基底,為珠海城市空間特色塑造提供了良好條件和巨大想象空間,西部中心城區完全可成為推動特區轉型跨越,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協調和科學發展的示范區。
5 SWOT分析
發展優勢在前節已有詳細論述,在此不再重復。
5.1發展劣勢
(1)開發主體多
西部中心城區地跨金灣、斗門兩區,涉及紅旗、三灶、井岸、白蕉等四鎮,開發層級涉及市、區、鎮、村。由于開發主體多,各自訴求不一,開發建設行為也存在著一定的各自為政現象。因此,西部中心城區的建設缺乏強有力的統籌,尚未形成統一的開發建設步調及合力。
(2)經濟規模偏小
目前,西部中心城區經濟規模偏小,在公共投資和輻射帶動方面顯示出劣勢。一方面,限于政府財力,一些大型公共投資項目(如聯系東部城區的第二通道等)難以落實和推進,建設情況滯后于預期。另一方面,由于經濟規模偏小,西部中心城區的輻射帶動能力不強,不僅未能發揮服務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功能,也沒有較好的為西部板塊各產業園區提供生活配套服務的作用。
(3)東西通道單一
多年來,西部中心城區與東部城區的聯系,只能依靠珠海大道一條通道。選擇過于單一,造成大量通勤交通匯聚于此,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堵車和交通混亂狀況,無法承擔繼續增長的交通量。隨著西部中心城區的開發建設,與東部城區、橫琴新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交通流量必然大幅增加,如不加快新的聯系道路建設,通道單一的劣勢將更為明顯。
5.2發展機遇
(1)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從交通來看,隨著港珠澳大橋及其連接線的建設,西部中心城區將成為港澳與粵西、西江流域甚至內地西南地區交通往來的樞紐門戶地區;從產業來看,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帶來的引資距離彈性效應,使得西部中心城區將成為傳接港澳輻射的“第一承接帶”和粵港澳新興拓展區;從城市來看,港珠澳大橋及其連接線的建設將使得西部中心城區與橫琴新區、東部城區的聯系更加緊密。
(2)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隨著珠海市“東部大轉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建設西部中心城區的要求日益急迫:一方面,東部地區從生產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的戰略性轉變,將會帶來一部分產業和人口的向外轉移,西部中心城區是理想的承接地和容納地;另一方面,西部地區以“雙港”為引擎、大項目為龍頭,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物流業,做大做強臨港產業和臨空產業,必然要求建設一個強有力的主城區。
(3)區域一體化和西岸崛起
目前,珠三角已進入到一體化和區域平衡發展的階段,并將形成“一灣、三級、多軸”的一體化空間新格局,西岸的崛起和后來居上將愈發明顯。在此背景下,珠海要發揮核心城市的作用,就必然需要建設“強心”,即區域性交通樞紐門戶和生產組織中心。考慮到東部城區在空間承載、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服務等方面已接近飽和,同時還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因此這一“強心”將必然由西部中心城區來承擔。
5.3發展挑戰
(1)南沙、前海的發展
從珠三角來看,廣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同樣以打造區域“強心”為目標,對西部中心城區的發展帶來挑戰。
l 廣州南沙
從現狀來看,南沙已擁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港區等國家級特色經濟功能區,也是廣東省唯一的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范區,行使廣州市一級經濟管理權限。
從發展來看,南沙是國家“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三個粵港澳合作平臺之一;今日出臺的《廣州南沙發展定位與戰略研究》認為南沙應申請成為國家級新區,作為珠三角的發展支點來進一步優化本地區產業布局和城市功能分布,將南沙定位為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新樞紐,發展高端服務業、科技智慧產業、臨港先進制造業、海洋產業以及旅游休閑健康產業。
無論從現狀還是發展來看,西部中心城區與南沙都不是同一級別、同一類型的“強心”,不是“零和游戲”,不存在惡性的同構競爭。南沙的目標定位于國家級,并且提升到參與國際競爭的高度;西部中心城區應立足于服務珠江口西岸、西江流域和粵西地區,與南沙錯位發展。
l 深圳前海
根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前海定位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范區,將承擔現代服務業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發展集聚區、香港與內地緊密合作先導區、珠江三角洲地區產業升級引領區這四方面功能。前海將重點發展金融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和其他專業服務業四大產業領域。到2020年,前海將建成亞太地區重要的生產性服務業中心,在全球現代服務業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的重要基地。
分析可見,從本質上看,前海屬于生產性服務業中心,與西部中心城區存在一定的競爭,在對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物流的集聚方面形成挑戰,建設速度上,可搶占先機,但是,由于前海的級別為國家級甚至國際級,更加側重于與香港合作創新方面,因此西部中心城區完全可以與其錯位發展。
(2)深中大橋的建設
《綱要》中,確定指出將會“重點建設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即深中大橋,設計以及修建的具體時間表尚未確定,根據現狀看來,應該會遲于港珠澳大橋。深中大橋與港珠澳大橋一樣,都是連接珠三角東西兩岸交通的大橋,兩橋在經濟利益上將形成一定的競爭和沖擊。深中大橋建成后,中山、江門與香港之間的聯系可以選擇經深中大橋與西部通道到達香港,比經港珠澳大橋更為便捷。因此,將影響珠海作為港澳第一承接帶的優勢,信息流、資金流、物流將有可能繞過珠海直達中山、江門,直接威脅到珠海依托香港發展產業的利益。珠海應該抓緊港珠澳大橋優先建設的契機,盡早把握港珠澳大橋帶來的種種優勢資源,“為我所先用、先發展”,盡快打造成為樞紐城市、核心城市。
(3)中山、江門呈現離心化趨勢
從現狀來看,由于珠海的經濟規模偏小,中山和江門日益呈現出離心化趨勢。從空間上看,中山、江門兩市的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發展方向是彼此聯合并向北、向東朝佛山、廣州、深圳靠攏。從主要交通聯系來看,中山市正著力推動深中大橋的建設,江門市正在著力推動江肇高速、江羅高速、中開高速、江門至南沙高速和佛江高速與佛開高速連接線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可見,中山、江門的主要交通聯系方向是佛山、廣州和深圳。
5.5 SWOT小結
表02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開發建設SWOT分析表
內部條件 |
潛在內部優勢
(Strength) |
潛在內部劣勢
(Weakness) |
l 區位優勢:毗鄰港澳、西江出海門戶、珠三角脊梁、灣區支點。
l 交通優勢:各種交通方式齊全,綜合性交通運輸節點,客貨運交通樞紐。
l 資源優勢:土地資源、淡水資源、景觀資源和旅游資源。
l 環境優勢:自然生態保持良好,環境質量位居全國前列,品牌良好。
l 政策優勢:國家戰略、特區擴容、橫琴新區“自由貿易區”政策。 |
l 開發主體多:
l 經濟規模偏小。
l 東西通道單一 |
外部環境 |
潛在外部機會
(Opportunity) |
潛在外部威脅
(Threat) |
l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
l “東部大轉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
l 區域一體化和珠江口西岸崛起 |
l 廣州南沙
l 深圳前海
l 深中大橋的建設
l 中山、江門離心化發展 |
6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的歷史機遇和挑戰下,珠海市西部中心城應統籌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滿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速度推進”的開發建設要求。首先,搶抓機遇,充分集聚各種資源,強化優勢,利用國家戰略帶給珠海的機遇,做強做精產業;其次,立足珠海,統籌西部開發,東西部互動,完善城市功能配置,支撐服務西部各產業組團;第三,面向區域,攜手港澳,激發“雙港”能量,引領珠中江一體化發展,打造珠中江核心城市功能區和西江流域門戶城市功能區。
參考文獻:
1. 《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Z].2008(12).
2. 《珠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修改》[Z].2011
3. 《珠海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Z].2011
4.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建設濱江田園生態城的規劃研究》[Z].2011(9)
5. 《珠海市西部中心城區發展戰略定位及空間布局研究》[Z].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