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中三角城市群稅收新管理發展狀況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財政稅收時間:瀏覽:

  在稅收政策新建設管理上的發展模式有哪些呢,要如何來加強對稅收新管理調理了呢?本文是一篇經濟稅收論文。在保證稅制嚴肅性和收入中性的前提下,建議在“中三角”城市群內建立和完善生態稅收體系,在重點生態功能區與城市化地區、生態保護區與受益地區之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即:按照費改稅的指導思想,清理環保類各種收費,將排污費改為排污稅,由地稅部門征收;改革和完善現行資源稅,取消水資源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等相關費用,將對土地課征的稅種并入資源稅,調整稅率。

  摘要:近年,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已同時獲批國家“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鄱陽湖地區獲批國家“生態經濟區”。因三城市群地處我國中部,三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武漢、長沙和南昌作為三個支點,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城市區域,被稱為“中三角”。三大城市群,被稱為“中三角”城市群。“中三角”城市群發展承載著“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使命和任務。在其發展過程中,稅收發揮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三角城市,稅收政策,經濟稅務論文

  一、“中三角”城市群經濟發展狀況

  近年來,在區域規劃和產業加速梯度轉移的作用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開始向中西部轉移。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國家頒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為主體構成的“長江中游地區”被列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更提出加快構建“沿長江中游經濟帶”,鼓勵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加強聯系,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一方面,“中三角”城市群規模效應明顯,是各省經濟和稅收的主要力量。以“中三角”核心城市武漢、長沙和南昌為例,20xx年這三個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分別為12.5%、14.5%和13%,均高于全國9.2%的增幅,比“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8.2%、杭州的10.1%和寧波的10%要高出至少2個百分點,也快于“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廣州的11%和深圳的10%。以武漢、長沙、南昌為核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總量占湘鄂贛三省經濟總量的近80%,占全國的7.43%,整體聯動發展已初具雛形,發展速度明顯高于沿海三大城市群。另一方面,“中三角”城市群發展淵遠流長,一體化發展趨勢有所顯現。“中三角”區域的要素配置以及政策機遇較為相似,經濟發展階段相同,水平相近,面臨的諸多挑戰相同或相似,有著眾多的共同利益訴求,為實現共同發展和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可能。

  稅收論文:《稅務與經濟》,《稅務與經濟》主要發表財經類學術論文、重點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稅收及經濟理論問題。以促進學術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服務為宗旨,始終站在學術理論發展的最前沿,并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斷提高辦刊質量,在國內外學術理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中三角城市群稅收新管理發展狀況

  二、制約“中三角”城市群發展的稅收因素分析

  (一)宏觀層面:缺乏國家戰略支撐

  1.新興的城市群不斷涌現,競爭者眾多。目前已經獲得國家認可或者已初具規模的城市群,除了“中三角”城市群外,還有山東半島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等等。

  2.“中部崛起”戰略起步較晚,政策傾斜處于劣勢地位,缺乏有競爭力的國家級優惠政策。

  3.“中三角”缺乏國家中心城市。“中三角”城市群三個核心城市武漢、南昌、長沙中,武漢綜合實力最強但僅被國家定位于地區中心城市。

  (二)中觀層面:“中三角”自身基礎條件有待改善

  1.資源稟賦弱。礦產資源潛在價值居全國中游偏后水平,能源自給率低,缺煤少油乏氣,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

  2.產業結構趨同。根據20xx年湘鄂贛39個工業大類的數據計算得出的省際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湖北省與江西省工業結構相似系數為0.64,湖北與湖南工業結構相似系數是0.77,江西與湖南工業結構相似系數是0.85。相似的工業結構使得省際產業相關度和互補度較低。

  3.產業關聯度低。雖然“中三角”建設了具有高度帶動性的汽車產業,但產業配套不及中原城市群;武漢雖具有相當規模的高新技術產業,但高新技術對其他行業的轉化率和貢獻率偏低。

  4.融資能力差。金融信貸資源大量外流,資金流與企業發展不匹配,表現為大企業上市難,中小企業貸款難。

  5.城市化進程不夠。三個支點城市對各自省份的經濟增長貢獻率均達到或超過半壁江山,而城市圈內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不僅貢獻率低,而且功能定位不明。

  (三)微觀層面:現有稅收政策有待完善

  1.缺乏國家級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三大經濟增長極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稅收政策傾斜的貢獻,而在參與爭奪第四極的經濟帶和城市群中,其他地區也有國家直接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唯中部地區缺少國家級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

  2.地方稅收優惠政策無序競爭。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吸引企業入駐,刺激本地經濟發展,出臺地方性法規、地方性稅收優惠或通過財政返還、補助變相優惠是常用手段。

  3.現有稅收政策對城市群發展的輻射作用有限。我國地區性稅收優惠政策比較多,主要集中在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工業園區,對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較為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東、中、西部城市群發展失衡。

  4.分配補償機制影響可持續發展的成本。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投入大、見效慢,并且容易搭便車和轉嫁損失。如果沒有統一的規劃和成本分攤機制,整體利益將無法保證。

  三、支持“中三角”城市群建設的稅收政策建議

  (一)根據“中三角”地區實際,探索建立生態稅收體系

  促進資源合理利用;按照“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在環鄱陽湖、環洞庭湖地區試點開征環境保護稅(生態稅);視企業生產的環保產品對環境的正面效應程度,分別給予免稅、零稅率、低稅率優惠;對企業生產的大型環保產品、環保設備給予增值稅優惠政策;調整資源綜合利用目錄,將礦產的廢石(如高硅石)等作為綜合利用產品;將生物性化肥農藥和可降解塑料列入減免稅范圍,取消對劇毒農藥、農膜等減免稅政策;對廢舊物資回收經營單位仍給予免征增值稅的優惠。

  (二)發揮企業所得稅調控作用,完善相關稅收優惠

  對于企業對資源節約、治理環境方面的投入,按實際投資額的50%在投資當年較上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額中抵免,當年新增部分不足抵免的,可以延長5年;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對“中三角”地區新辦企業自2013年起新增加的固定資產(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新法規定的折舊年限的基礎上,按照不高于40%的比例縮短折舊年限;對“中三角”城市群內從事生產、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物流等老企業,在20xx年實現的企業所得稅的基數上,自2013年開始,10年內實行“增量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對“中三角”城市群內新辦企業,投資總額5000萬元,注冊資本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購置成套設備的50%,以20xx年實現的企業所得稅為基數,可以抵免當年較20xx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延長5年;為了吸引外來資本,凡投資在重點扶持領域的新辦企業,比照創業投資優惠政策辦法,其投資額的70%可以抵扣該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中三角”城市群內新辦企業的企業所得稅,地方財政分享部分免征50%(以財政退庫形式),專項用于擴大再生產和技術改造。

  (三)調整稅收分配關系,完善財稅管理和協調機制

  1.提高地方共享稅的分配比例。“中三角”地區能否將車輛購置稅、燃油稅劃分為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同時調高增值稅地方分成比例,建議中央50%、省15%、市級15%、縣級20%;所得稅收入中央與地方實行五五分成,為“中三角”地區讓渡部分財權,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充裕的財力支撐。

  2.清理財稅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凈化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環境, 從財稅政策上防止地區間惡性競爭。制定相應的稅收減免、稅收分成、稅收返還等激勵政策, 向“中三角”城市群傾斜。

  3.建立跨區的稅收利益協調機制。建立“中三角”城市群稅務局長定期會議機制,集中解決中三角地區內的稅收問題。建立稅收利益協調保證機制,各方承諾不重復征稅,不擅自減免稅。

  4.建立稅收支持區域次中心城市建設的機制。在打造武漢、長沙、南昌區域中心城市的同時,要以宜昌、襄陽、株洲、湘潭、九江、贛州等城市為次中心,實施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初步形成跨省域的經濟高度一體化的城市群。

  (四)全面提升辦稅服務水平,優化發展軟環境

  不斷簡化、優化辦稅流程,通過制度創新,將稅務機關的辦稅流程由“串聯式”改為“并聯式”,集中主體業務,實現“減程序、減時限、減費用”,降低納稅成本,支持各級各類企業的發展壯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库伦旗| 新密市| 和平县| 淄博市| 聂拉木县| 屯留县| 皮山县| 荣成市| 靖西县| 庆城县| 锦屏县| 南城县| 黄浦区| 吉林省| 长白| 丽水市| 方山县| 镇赉县| 浦江县| 桦川县| 福贡县| 天水市| 泰来县| 东丽区| 萨嘎县| 天门市| 武夷山市| 东光县| 无棣县| 哈密市| 文山县| 湘西| 彩票| 麻江县| 浠水县| 六安市| 从化市| 印江| 安图县| 芦溪县| 怀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