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重構財政運行機制會計電算化論文范文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財政稅收時間:瀏覽:

  摘要:財政運行機制是指各種財政構成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推動其運行的有機體。財政作為社會產品分配的主要杠桿,通過其運行機制將對金融狀況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文章發表在《勞動保障世界》上,是會計電算化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財政運行機制,會計電算化

  財政運行機制與經濟運行機制的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財政運行機制發揮功能要依賴于經濟運行機制的整體聯系和功能,財政運行機制的選擇也離不開經濟運行機制的客觀要求。當經濟運行機制對各經濟要素的聯結方式和作用關系作出選擇之后,財政運行機制必須服從這種選擇,并根據既定的經濟運行機制調整財政運行機制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的聯結方式和作用關系,以適應經濟運行機制的要求并發揮財政固有的職能作用。

  一、中國財政困難出在財政運行機制本身

  持續多年的中國的財政困難,是同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相伴而生的。它既然不是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反映,答案就得從財政運行機制本身去尋找。也就是說,從改革前后財政運行機制所經歷的變化中去尋找。

  傳統的財收運行機制的最顯著特征,可以概括為如下兩點:

  1.財政收入以低價統購農副產品和低工資制為條件,得以“超常”擴大。

  50年代,國家先后頒布的《關于實行糧食的計劃統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和《國營企業、事業機關工資等級制度》,奠定了我國實行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和城鎮職工低工資制度的基礎。然而,正是這兩個制度,為國家財政集中起“超常”水平的財政收入提供了可能。在農副產品統購統銷制度下農民要按國家規定的價格標準將剩余農副產品統一賣給國家,由國家按計劃統一供應給城鎮工業部門和城鎮居民消費。它使得政府可以通過農副產品的低價統購和低價統銷從農業中聚集起一大批資源,并轉移給城鎮工業部門和城鎮居民。

  正是憑借著這樣一種特殊的財政收入機制,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才得以在相當長的時期保持30%以上(1978年為37.2%)的高水平。

  2.財政支出在大而寬的財政職能范圍格局下,規模“超常”,負擔沉重。

  “超常”水平的財政收入是與財政支出的規模長期處于“超常”狀態直接相關的,而財政支出規模的“超常”,又是傳統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大而寬的財政職能范圍格局的必然結果。眾所周知,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下,作為社會資源配置主體的政府要包辦一切的思想,一直處于主導地位。

  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引向市場化取向的市場經濟新體制,必然帶來財政運行機制的相應變化。盡管有些變化是財政運行機制為配合市場化的改革進程而進行的“主動”調整,有些變化則系市場化的改革進程對傳統的財政運行機制構成沖擊的結果,因而“被動”的成分多一些。但不管怎樣,發生在傳統的財政運行機制上的變化確實出現了:

  一是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放寬城鎮職工的工資管理,并擴大企業財權,打破了原有的財政收入機制。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分配領域入手的。改革之初的思路是由減少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財政份額起步,以財政“還帳”來激發各方面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被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幾乎窒息掉了的國民經濟活力。財政“還賬”的具體體現就是“減稅讓利”。

  減稅讓利首先是在農村開始的。從1979年以來,我國先后幾次較大幅度提高了農副產品收購價格。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在1978—1993年間上漲了2.14倍。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的提高,一方面增加了工業產品的原材料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城鎮居民也因此加大了生活費用開支,從而增加了工業產品的勞務投入成本。

  二是在財政收入不斷受到沖擊的同時,財政支出不但未能相應削減,反而承受著越來越大的上升壓力。

  財政收入的下降,客觀上要求財政支出隨之削減。這要以相應壓縮國家財政擔負的職能為條件。然而,在改革初期人們普遍把注意力集中于“分利”的大環境中,壓縮財政職能范圍的問題還提不上議事日程。即使后來隨著改革的深入和財政困難的加劇,人們已經意識到應當在壓縮大而寬的財政職能范圍方面有所作為的時候,又由于財政支出所牽涉到的既得利益格局難以觸動和財政支出本身的“剛性”,而大大增加了推出這一舉措的困難。問題還不止于此。以“放權讓利”為主調的經濟體制改革,所要求于財政的不僅僅是“減稅讓利”,而且,還要以增加支出為條件為各項改革舉措的出臺鋪平道路。

  又如,城鎮職工工資獎金收入的增加,就企業而言,是以增加產品勞務投入成本從而沖減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的途徑消化的,但對行政事業單位來說,職工工資獎金收入的來源幾乎全部依賴財政撥款。所以為增加行政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獎金收入,財政也要增撥專款。國家財政的職能范圍難以相應壓縮,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舉措又需要財政增加支出給予支持。其結果,便是國家財政支出規模的急劇擴大。從1978年到1993年,國家財政支出由1110.95億元增長到5287.42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1%。增長速度之快,為歷史罕見。

  二、財政狀況的好轉須從重構財政運行機制入手

  癥結既已查明,藥方就不難找到。既然造成中國財政困難的根本原因在于財政運行機制調整與整個經濟體制變革之間的不協調,從重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運行機制入手,為國家財政狀況的根本好轉打下基礎,便成了1994年財稅改革的重心所在。

  現在看來,1994年財稅改革的目標已經初步實現了:

  1.內資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和統一的、以增值稅為主體的流轉稅制的建立,既可為各類企業創造一個公平競爭、同等納稅的外部環境,又為財政收入機制的規范化奠定了基礎條件。這次的財稅改革,一方面統一了內資企業所得稅,初步解決了原企業所得稅制所造成的不同內資經濟成分之間的稅負不公平問題。

  2.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基本稅收規范的確立,并推出較為規范化的幾種新稅制,有助于增強稅收和聚財功能,確保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基本稅收規范方面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比如,嚴格控制減免稅、不淮“包稅”或任意改變稅率、推行納稅申報制度和稅務代理制,等等)。

  3.改地方財政包干制為分稅制,在規范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財政分配關系的同時,全面克服或弱化了包干體制所帶來的、表現在財政運行機制上的許多紊亂現象。這次財稅改革所推出的分稅制方案,盡管并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分稅制方案,但分稅制改革終究是對包干制的徹底否定。

  高級經濟職稱期刊發表:《勞動保障世界》雜志作為一本綜合性的勞動和社會保障期刊,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弘揚社會主義時代主旋律,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及時傳遞國家及省勞動保障法律法規、政策信息、工作動態;努力發掘典型,培育正確的擇業意識、維權理念和科學的技能人才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木林县| 沅陵县| 修文县| 万全县| 隆尧县| 临安市| 莆田市| 灌云县| 柘城县| 周口市| 兰溪市| 公主岭市| 昔阳县| 环江| 长寿区| 同仁县| 延寿县| 天台县| 明水县| 峨眉山市| 分宜县| 宜春市| 辽中县| 安平县| 大名县| 弥渡县| 鹤峰县| 浠水县| 拜泉县| 武胜县| 榆树市| 玛多县| 德阳市| 开原市| 句容市| 浦北县| 共和县| 新邵县| 普兰县| 湟中县| 洛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