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對于財務報告的新問題有哪些呢,又該通過什么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呢?目前財務的發展對整個經濟又有什么影響呢?在此本文做了充分的介紹。文章選自:《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于2006年創刊,該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和湖北華楚報刊中心主辦的面向全國公開發行的正式出版物,湖北省優秀期刊。已被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 數字化期刊群全文收錄,從2011年第1期開始改為半月刊。
摘要:當前我國的財務報告存在著信息含量不完整、反映不準確、披露不及時、項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堅持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則;就必須擴展信息披露范圍,制定相應會計準則,創新會計確認、計量標準,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調整財務報表結構等。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為報表使用者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各種信息。
關鍵詞:財務報告,經濟管理,財政論文
一、財務報告概論
(一)財務報告的含義
財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應企業某一特定日期的財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會計信息的文件。它包括財務報表和其他應當在財務報告中披露的相關信息和資料。財務報告是反映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書面文件。
(二)財務報告的目標
財務會計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應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主要有以下內容: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為投資者和債權人投資、貸款決策提供信息;財務會計報告應當為單位加強經濟管理提供資料;財務會計應當為有關管理部門加強檢查、監督,維護經濟秩序提供資料。
(三)財務報告的編制要求
編制財務報告的目的是為了向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部門及其他機構等信息使用者提供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信息,以有利于正確地進行經濟決策。按照規定,財務報告的編制有時間要求、格式要求,以及編制程序和質量要求。企業必須按照以上各種要求編制財務報告。
二、當前我國財務報告中存在問題
從1999年開始,財政部先后進行了4次會計信息質量的抽查,公布了8份公告,抽查結果發現,我國的許多行業無不存在著會計信息的舞弊。另外,據深交所的一份權威調查顯示,企業出具虛假財務報告的比例為13%,隱瞞信息的比例卻高達70%。
自八十年代以來,現行財務報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批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由于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由于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變化。大量新型經濟事物的出現,使得信息使用者面臨著許多新的經濟決策。信息使用者對于信息的需要呈現多樣化,而現行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由于范圍狹窄而使得信息的有用性逐漸降低。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會宏觀經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企業微觀生產經營活動也日趨復雜,與企業相關的利益集團的不斷增加,企業對外報告的責任與內容發生了變化。同時,由于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導致了大量新型經濟事物的出現,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面臨著許多新的經濟決策,從而對會計信息產生了更多、更新的需要。作為會計重要組成部分的財務報告,在面臨時代的變革與發展機遇時,怎樣借鑒國外的經驗,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拓展自身的信息含量,順應信息WP=3使用者的信息需要,便成為我國會計工作者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三、財務報告的改進對策
會計系統的基本目的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會計信息,而財務報告是會計系統的最終輸出信息,它的目的是為報表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經濟決策的資料。財務報告是會計核算的終極輸出信息二十一世紀社會環境的巨大變革對現行財務報告模式產生了較大的挑戰。
(一)擴展信息披露范圍
按照財務報告的充分揭示原則,凡是為達到公正表達企業經濟事項所必要的信息均應完整提供,并使用戶易于理解。因此應在現行財務報告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適當擴展信息披露的內容。不僅要有財務信息,還要披露非財務信息;不僅要有定量信息,還要披露定性信息;不僅要有確定的信息,還要披露不確定的信息;不僅要有歷史信息,還要披露預測信息;不僅要有整體信息,還要披露分部信息。
(二)制定相應會計準則,創新會計確認、計量標準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越來越復雜。會計確認和計量必須創新,才能解決內容復雜,而納入報告進行確認、計量有困難的難題。一是會計確認的范圍要擴大,確認的標準要更新。二是計量屬性須重新解釋。要從廣義上理解貨幣量度,不以貨幣量度為限,鼓勵使用其他量度,作為貨幣量度的補充。例如:衡量一個企業的競爭能力和發展前景,可以用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度量:市場占有率可用百分比來量化;顧客滿意度可用“很滿意”、“滿意”、“不滿意”等概念量化;企業風險可用概率來量化??梢?會計在計量問題上若不跳出貨幣度量的框框,就很難在確認和披露上有所改進。三是要適當拓展計量標準的范圍。由單一計價模式向多元計價模式轉變,由歷史成本計量向現行價值計量轉變,同時要考慮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來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解決諸如自創商譽等項目如何確認和計量的問題。
(三)縮短報告時間間隔,提高財務報告的及時性
當前,我國企業面臨的現實是產品生命周期不斷縮短衍生工具不斷涌現,經營活動的不確定性日益顯著,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期大大縮短。而現行企業財務報告在時效上不能很好地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要。因此,首先必須建立一套能提供實時信息的財務報告制度。一方面,定期報告仍要存在,作為財務成果分配的依據;另一方面,編制實時報告作為有效決策的依據。為保證財務報告信息的及時性,我國中期財務報告可借鑒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在時間上采用季報編制形式,在內容上要重點突出,避免“小而全”。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運用,會計數據能通過計算機進行實時的處理與反映,會計人員賬務處理一完成,計算機就可以自動生成報表。這就大大縮短了報告輸出的時間間隔。其次,必須建立和完善實時財務報告系統。通過互聯網發布企業會計信息已經成為企業與用戶溝通的重要手段。網絡會計使會計信息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得到了大大拓寬,減少了會計信息產生、傳播與利用的時間間隔。我們可要求需要外送財務報告的企業在規定的時間內進入實時財務報告系統,這樣不僅給使用者獲取企業財務報告更加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遏制一家企業兩套帳甚至多套帳的做法。再有,職能部門可將查處的虛假財務報告問題在網站上公布,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問題揭露,使會計信息的用戶早做防范。
(四)調整財務報表結構,改進財務業績報表
調整財務報表結構。我們應該繼承現行財務報告模式下的核心部分——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應將這三張報表結構進行調整,將披露的會計信息劃分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兩部分。企業的核心業務,是指正常的或經常的交易或事項。例如,正常或經常性的經營活動以及經常性的非經營利得或損失。而非核心業務是針對于具體的企業來說是非典型的經濟業務或偶發性的交易或事項。當然,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的劃分是相對的,也是因企業而不同的。將企業的經營業務劃分為核心業務和非核心業務,可以力保集中資源向使用者提供最能夠反映企業經營趨勢的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