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職教育職業技能培養目標這個令人矚目的話題的定位,分析了中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確定了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技能培養目標的實施辦法。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實現培養目標,使學生有發展后勁,為學校帶來社會效益。
關鍵詞:職業教育 培養目標 定位 實施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arget this remarkable topic positioning,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econdary education, make sure to realize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s training goal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Through establishing effective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to realize the training target, enables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for the school to bring social benefits.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positioning implementation
中圖分類號: 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的定位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由于中職學生的文化內涵、年齡、經歷等諸多因素,使其在教育教學管理和實習就業方面與高中或大學學生有著明顯的區別,面對年輕、天真、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渴望的中職學生,我們要設定什么樣的培養目標,才能使學生盡快適應社會的需要,從而健康穩步發展。
1 中等職業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中等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是以滿足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才需求為目標,主要培養具有實踐操作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教育形式。結合我國現階段和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企業人才需求情況來看,中等技能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也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我們的技能培養目標包括:具備相應的專業能力、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勝任某一項工作所需的身體條件以及未來發展的潛在能力等。
2 存在問題的分析
第一,混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專科、本科教育的區別,無中等職業教育特色。長久以來,由于社會上存在重學術輕技術、重學歷輕技能的偏見,再加上職業院校普遍辦學時間短,辦學理念不成熟,實訓設施和實訓教師不到位,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對較差。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職業院校不是在學科專業建設和辦學特色上下功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是灌輸專業知識、考試考核上下功夫,導致學生厭學,本來生源有限。在這樣的教學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脫離學校的培養目標,難以適應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重視專業技能,而忽略綜合技能。認為中等職業教育就是培養技術工人,所以基礎課、理論課可有可無,只需讓學生掌握某一方面操作技術,通過技能鑒定,然后把他們推向企業即可。這種片面迎合企業現實用人需求,片面追求就業率的做法,短期內看,可能對學校吸引生源、擴大規模、提高效益等都有好處。
3 實現中等職業教育技能培養目標的實施辦法
1)改革現有專業課程體系模式。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大學普通教育,它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職業教育的基礎。它典型的應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較強的實踐性,決定了課程設置應始終圍繞培養對象的職業能力這一主題,將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有機地結合,不單純追求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也不能單純追求現有工作崗位能力培養需求,而是根據培養目標的能力因素和崗位需求,篩選出學科中與培養職業能力直接有關,并且使用頻率較高的專業知識內容,配合實踐性教育環節,形成一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體,突出技能和崗位要求為目的的課程體系。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是學科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人才資源是學校的第一資源,建設一支學科專業水平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是辦好專業的重要因素。從學科專業建設和結構調整需要出發,有重點、有傾向性地引進急需人才,加大對人才的吸引力度,為高層次人才提供更加優越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并使其各盡所能,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造寬嚴適度、人人奮發向上的人事管理環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圍。加強在職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崗位培訓,使其由單純的“理論型”或“技能型”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變。加強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3)在教學工作上,側重綜合能力培養。使培養對象具備扎實、夠用和適度超前的理論知識,能在一定程度上憑借理論知識獨立解決問題,主動適應社會生產方式、方法的變革。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的同時,注重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即綜合能力較強,以保持學生個體發展的后勁。
3.1 專業能力
中職學生畢業要具有勝任某一工作的專業能力。學生在校期間要進行知識、理論的學習,要進行技能的訓練。其最終轉化為或體現為專業能力。只有具備勝任某一項工作專業能力的畢業生才有可能是合格的畢業生。當然專業能力強,不一定考試分數就高。當學校的測試體系與未來工作要求相適應時,專業能力與考試分數相關,且成正比例關系;當學校測試體系與未來工作要求脫節或相反時,考試分數則不一定反映專業能力。
3.2 道德約束能力
道德是人們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職業道德。職業通俗地講是人們謀生的手段。職業道德則是人們謀生時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從長遠來講,不道德的行為將給行為人及社會帶來不利益。中職學生要想在社會上謀生、立足,就要善于愉悅地接納道德規范,并按其規定去做,且長期堅持內化為行為指南。這樣,才能在所從事的行業中乃至社會上生存立足。
3.3 心理調適能力
做為一個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必然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順利也要面對挫折。而這些都會引起心理變化。劇烈的變化,可引發心理問題,甚至心理疾病。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程度的加深,心理問題將越來越突出。中職學生應具備一定的心理調適能力,應能夠通過自己調適或求助于專業人士,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的發生。
3.4 公關或人際交往能力
人是社會的人,不可能獨自一人生活。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要想生存于世,不可避免地要處理與他人與社會的各種各樣的關系。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強,生活在“地球村”中的人們之間的交往將更加頻繁。在這種交往中,如何展示自己,取得對方信任、理解、支持;如何處理與對方的各種利害沖突,實現雙贏;如何回應他人的友好或敵意,這些都要求中職學生要想立足于世,必須具有公關意識,具備公關能力,能很好地與人相處,拓展自己更大的生存空間,爭取到有利于自己事業發展的良好人際環境。
3.5 法制觀念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法制將越來越完善,在社會中的作用也將日益重要。法制將成為我們行為的強制規則。違反者將受到國家強制力的懲罰。為了防止被懲罰,中職學生必須具有良好的法制觀念。而且,中職學生以后也可能到國外發展,將受到所在國法律的約束。中職學生要知道哪些是允許做的,哪些是禁止做的;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要學會在法制框架內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3.6 身體適應工作需要的能力
因專業的不同,對勝任工作所需要的身體(生理)條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文字錄入員可能要求手指靈活,而廚師則可能需要嗅覺、視覺靈敏。中職學生要通過訓練具有相應的勝任某一項工作所需的身體(生理)條件。
3.7 未來發展的潛在能力
中職學校教育與短期培訓的相同點在于都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不同之處在于中職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學生就業,而且還要培養學生未來發展的潛在能力,使其以后能發展。未來發展的潛在能力有許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行業發展乃至社會發展的預測能力;中職學生畢業后要能夠根據行業及社會實際,通過對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整合、判斷,對本行業的發展趨向有所預測。因為現在一生從事多種職業已成為普遍現象。這就要求中職畢業生要想得到很好地發展,不僅要對本行業的前景有預測能力,還要對相關行業或可能從事的行業乃至社會的發展做出預測。進而,能夠根據行業及社會的發展要求,不斷調適自己,以適應社會,立于不敗之地。
2)自我提高能力;可以在畢業以后,通過書籍、音像、電視、網絡、講座等多種途徑,不斷進行提高,使自己的各方面素質不斷提升,以適應社會的不斷前進發展。不僅有本行業深入鉆研的能力,而且要具有跨行業、跨領域發展的潛力,具備相應的基本素質。
3)創新能力精神;根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在現有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適合社會發展的事業。
我們重視職業技能培養目標,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校期間不僅學習專業知識,更要豐富自己的內涵,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實現上述目標,使學生有發展后勁,為學校帶來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