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對中職學生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既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觀需要,又是促進中職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內在需要。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自主選擇與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系統教育與多樣滲透相結合的原則。
關鍵詞:中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原則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1]的戰略任務。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職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形式化、邊緣化、概念化的傾向,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這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養帶來了嚴重威脅,也對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長和成才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必須加強對中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本文試就對中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原則做一初步的探討。
一、以學生為本的原則
對中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目的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轉化成中職學生的自覺追求和行為準則,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始終把學生作為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既是對教育對象的尊重,也是發揮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方式,符合教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把教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職學生的發展需求和價值觀的新變化,研究影響中職學生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形成的背景和因素,同時了解中職學生中各個群體的特性以及產生的原因,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更具針對性。在此基礎上,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尊重是人的高層次的社會性需要,把學生作為主體,而不僅把學生看作客體和工具,充分理解和尊重學生,是增強教育實效性的重要條件。因此,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的根本權利、尊重學生的發展權利、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內在心理需求,關心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只有這樣,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還要切實關心學生的切身利益,對于在生活、學業、心理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應對其進行幫扶,使學生深切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的關懷,進一步在情感上鞏固對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奮斗目標的支持和擁護,為促進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奠定情感基礎。
二、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系統的價值理念和鮮明的社會主義特征,既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先進性要求,又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上的廣泛性要求;既堅持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又符合不同層次群眾的思想狀況;既體現了一致的愿望和追求,又涵蓋了不同的群體和階層,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強大的整合力和引領力。因此,對中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教育,必須堅持主導性與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
一方面,以堅持主導性為前提和根本,堅持指導思想與價值導向的一元化。價值導向一元化是指“在社會理想、思想道德、觀念體系、行為準則等意識形態領域,全社會只允許一種思想理論體系作為它的指導思想和主導理論,不允許有其他的思想理論體系同它爭奪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2]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就是教育學生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另一方面,還要充分尊重學生思想價值觀方面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等特點,包容多樣,努力克服教育內容和方法單一化、簡單化、缺少針對性和層次性的不足,把主導內容的方向性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思想特點和多樣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以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自主選擇與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3]人們的思想狀況日益復雜多樣。在此背景下,中職學生的價值取向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向。因此,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就應該遵循教育學中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主,以教師為主導”的理念,遵循自主選擇與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
一方面,要以承認和認可學生自己選擇為基礎,以幫助學生分析并引導為手段,使學生可以自己發現豐富的多層面的社會,進而自己選擇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而不是進行簡單、強硬的說教和灌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分析和判斷能力,培養他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中,自覺摒棄不正確的價值觀,選擇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避免隨波逐流、盲目跟隨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要結合學生的自身感受和社會實情進行教育,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工具,采用專題講座、課堂講授、參觀、調查研究、觀看影視資料,討論、演講、辯論,寫讀書報告、論文等形式,全方位地調動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與認同。
四、系統教育與多樣滲透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遵循人的思想受“綜合影響”和“漸次發展”的規律,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滲透到高校學習、科研、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揮課堂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的綜合作用。
首先,學校和教師應當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題、任務和目標,明確各自在教育過程中所承擔的相應職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有意識地滲透到課堂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通過文娛活動、調研考察、創新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地理解和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其次,要注意把握適情、適時、適度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和發展需要,循序漸進,有的放矢,而不能簡單地把教育的最終目的等同于具體階段的教育內容。同時,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除了注重從正面單向理論灌輸的顯性教育外,還應當采用熏陶感染法,因為“熏陶感染法與說理引導法不同,它寓理于情,以情動人,表現出非強制性、愉悅性、隱蔽性、無意識性的特點,更容易為人接受,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4]
參考文獻:
[1]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6-27.
[2]羅國杰.馬克思主義德育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3] 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697.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