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目的探討治療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SH)的有效方法。方法對 34 例TSH 的臨床表現、CT 檢查、治療方法、分型及轉歸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34 例中消退型17 例,穩定型4 例,進展型10 例,演變型3 例。積液部位:幕上額顳部最多見,額頂及顳頂次之,幕下僅1 例。CT 檢查 33 例表現為單側或雙側額顳骨內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區。非手術治療20 例,臨床痊愈;手術治療14 例,恢復滿意。結論多數輕癥TSH 患者經保守治療好轉或治愈;手術治療以鉆孔外引流術治療效果較佳。
【關鍵詞】 顱腦外傷;外傷性硬膜下積液
鉆孔引流術外傷性硬膜下積液(Traumatic Subdural Hydroma, TSH)是指顱腦損傷后,在硬膜下間隙出現腦脊液積聚,發生率大約為顱腦損傷的1%,約占外傷性顱內血腫的10%左右。近年來,隨著CT 掃描在腦外傷診斷中的廣泛應用,對TSH 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其治療方法一般為保守治療、鉆孔外引流術、積液-腹腔分流術和開顱清除積液等。綜合本院2008 年7 月—2011 年10 月收治34 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病人,效果滿意,現將治療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34例中男28 例,女6 例;年齡21~82 歲,平均52 歲。車禍傷26 例,墜落傷6 例,打擊傷2 例。傷后到發生硬膜下積液的時間3 天內4 例,3 天~3 周27 例,3周后3 例。34 例病人均行頭顱CT 追蹤觀察,單純積液11 例,復合積液5 例,8 例伴有腦挫裂傷,9 例伴有蛛網膜下腔出血,1 例合并腦干損傷。
1.2臨床表現意識清楚者28 例,嗜睡者3 例,淺昏迷者3 例。清醒病例無任何癥狀者12 例,頭痛、頭暈或有惡心、嘔吐者16 例。
1.3CT 檢查本組病例全部頭顱CT 掃描,表現為單側或雙側額顳骨內板下新月形低密度區,CT 值0~10 Hu。有5 例呈典型“M”形表現。本組1 例位于幕下,余全部位于幕上,以額顳部最多見,額頂及顳頂次之。積液量根據多田氏公式計算,積液量15~120 ml。
1.4臨床分型本組病例根據患者傷后頭顱CT 動態觀察,將硬膜下積液分成4 型[1]:(1)消退型17 例,CT 動態觀察積液逐漸減少,臨床癥狀好轉;(2)穩定型4 例,CT 動態觀察積液無增多或減少,相應的臨床癥狀無明顯變化;(3)進展型10 例,CT 動態觀察積液逐漸增多,且腦受壓或相應的臨床癥狀逐漸加重;(4)演變型3 例,CT 動態觀察積液演變為慢性硬膜下血腫,出現慢性顱內壓增高的癥狀。
1.5治療方法對腦受壓和顱內壓增高癥狀不明顯TSH 20 例患者行保守治療,CT 動態觀察,慎用或少用脫水劑,應用神經營養藥,腦血管擴張劑,抑制腦脊液分泌的藥物,高壓氧治療,以期改善腦血循環和代謝,為腦組織膨起,復位,縮小硬膜下間隙提供可能。本組14 例行手術治療,均行鉆孔外引流術。但有3 例臨床癥狀無改善,積液增多,予以積液-腹腔分流術,分流中1 例由于積液中蛋白含量高,堵管,予以開顱囊壁包膜部分切除+顳肌堵塞術。
2結果
本組保守治療20 例患者,6 個月后復查頭顱CT,積液消失或明顯減少。11 例行鉆孔外引流患者拔除引流管,繼續保守治療亦取得較滿意的效果。2 例行積液-腹腔分流患者恢復好,無顱內感染。1 例行開顱囊壁包膜部分切除+顳肌堵塞術患者恢復好。
3討論
3.1發病機制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在臨床上較常見,其發病機制目前不太明確。本組病例有以下特點:(1)患者年齡一般較大,有腦萎縮;(2)患者入院CT 檢查無積液,經脫水治療一段時間復查CT 有硬膜下積液;(3)大多數患者在停用或減少用脫水劑后,積液量無再增加。結合本組病例及參考文獻分析,其發病機制為:(1) 活瓣學說:顱腦外傷發生后,腦組織在顱腔中強烈地移動,引起瞬間顱內各分腔壓力失衡,從而致使腦表面、外側裂和視交叉區與骨嵴粘連緊密的蛛網膜被撕破,其破孔似一單向活瓣,腦脊液可隨患者掙扎、屏氣、咳嗽等用力動作經單向瓣膜破口進入硬膜下腔,卻不能回流,致使硬膜下形成積液;(2)滲透學說:TSH 是因機械力作用使硬膜內側面部分剝離形成了裂隙,在此裂隙中產生血管性新膜伴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大量滲出形成積液于裂隙內,同時積液內蛋白含量升高,滲透壓亦升高,周圍水分滲入,引起積液不斷增多,形成硬膜下積液;(3)其他:腦萎縮、蛛網膜絨毛閉塞及傷后存在休克,低顱壓、低血漿膠體滲透壓及治療不當也可促使積液的發生發展。但每一種均難以完全解釋TSH 的發生,因此其成因應是多方面的。
3.2治療體會筆者認為TSH 患者應密切觀察臨床變化和頭顱CT,部分經過保守治療獲得痊愈,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手術適應證:(1)幕上一側積液量 30ml,幕下積液量 10ml;(2)進展型:臨床癥狀進行性加重而藥物不能控制;(3)穩定型:有持續占位效應,非手術治療無效;(4)演變型:轉化為慢性硬膜下血腫者;(5)首診即出現意識障礙,甚至腦疝形成,排除其他腦損傷者。手術方式可用:(1)鉆孔外引流術,用微創(YL-1 型)鉆孔引流加持續外引流;(2)積液-腹腔分流術,對頑固性單側或雙側慢性硬膜下積液患者鉆孔引流易復發,反復鉆孔易導致體液大量流失,感染幾率增加,病程延長,及時做分流術;(3)開顱囊壁包膜部分切除+顳肌堵塞術,對于TSH 患者積液中蛋白含量高,分流易堵管及鉆孔引流失敗,積液合并血腫者。
3.3預后患者預后與分型有密切關系。消退型預后最好,一般不遺留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穩定型一般預后亦佳,神經系統功能絕大多數恢復良好;演變型經早期鉆孔引流幾乎均能治愈;進展型患者可因合并腦實質損傷或術后并發癥而有一定的死亡率??傊鄶递p癥TSH 在頭顱CT 動態觀察下可保守治療好轉或痊愈,如需手術治療,應嚴格掌握手術適用證,對提高治療的安全性,降低手術率,減輕病人痛苦及經濟負擔有重要意義。手術以微創鉆孔外引流術治療效果較佳。
【參考文獻】
1柏和.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分型與治療.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4,4(5): 707-708.
2王忠誠. 王忠誠神經外科學.武漢: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448.
3 趙占升,李治國,許小兵,等.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治療方法探討.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6): 1092-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