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電燒傷輕者有惡心、心悸、頭暈或短暫的意識障礙;重者昏迷,呼吸、心跳驟停,但如及時搶救多可恢復。文章發表在《中國醫藥導報》上,是科技核心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肢體,電燒傷,早期修復
電流通過人體可以造成全身電擊傷和局部電燒傷。損傷范圍主要決定于電流強度和通電時間,其次是觸電部位的電阻大小。一般地說,電壓愈高、通電時間愈長,損傷愈嚴重;如果電壓相同,交流電要比直流電的危害大。越厚的皮膚,電阻越大,局部燒傷越淺;越薄的皮膚,特別是表面潮濕時,電阻則小,燒傷較深。
1臨床資料
自199605以來我院收治283(男181,女102)例肢體電燒傷患者,年齡2~65歲. 致傷電壓220V~100 kV,單純肢體傷189例,伴軀干傷81例,伴頭頸部傷13例;雙上肢為出入口169例,上肢入口下肢出口86例,上肢入口其他部位出口的21例。
其他部位入口肢體出口7例. 傷后3d以內行手術者192例,超過3d手術者91例. 創面覆蓋全中厚植皮143例,皮瓣移植140例,其中局部皮瓣89例,島狀皮瓣49例,剔骨皮瓣21例,游離皮瓣12例,廢用肢體皮瓣、皮片8例. 最多者先后8次手術,≥3次手術103例,≤2次手術180例.
治療283例,肢體截除36例,其中上肢肩關節離斷3例4肢體,上臂截除12例15肢體,前臂截除9例12肢體,手指、足趾截除7例18指(趾). 下肢髖關節離斷或部分截除5例. 肢體截除處血管病檢113例.
其結果臨床上分為輕、中、重三類,輕度(26例):血管內皮、彈力纖維灶性壞死; 中度(44例):血管壁全層大片狀壞死; 重度(37例):血管燒毀,管壁組織結構難以分辨,管腔斷裂不連續.
2討論
2.1解除張力,挽救保留間生態組織在早期清除壞死組織中,如壞死組織界線不清,在盡量保留間生態組織的同時只清除燒毀變性的軟組織,以免術后壞死組織繼續腐爛,造成感染毒素吸收,使全身中毒反應加重. 減張后需切開松解筋膜、肌膜、肌間隔處,放出滲液,要達到軟組織徹底松馳狀態。
往往要將切口延長在皮膚創緣的10 cm左右. 探查血管損傷的程度較為重要,術中應對是否結扎及結扎平面做出準確判斷,否則可致血管破裂. 本組1例因頸部、股部創面較大,損傷深達骨面、病情非常危重而未能早期探查,傷后5d頸總動脈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另有1例右上臂肱動脈中段結扎,傷口感染,血管破裂出血,發現及時再次肱動脈高位結扎,而挽救了生命. 本組有8根肢體動脈結扎段都有輕度病理損傷,結扎后盡可能用健康的軟組織包埋,術后沒有發生1例血管殘端結扎處破裂出血的情況.
2.2肢體截除平面判定以往對血管損傷的判斷多采用血管造影的方法,對嚴重損傷的診斷起了一定的作用〔1-2〕,李利根等〔3〕采用DSA和B超檢測出血管栓塞,管腔狹窄,肌支減少,串珠樣改變、血流緩慢,給術前預判傷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術中直視判斷更為主要. 在肢體、指(趾)骨質、軟組織同時燒毀時,依據傷情早期盡可能地清除壞死組織,必要時關節離斷,而不行截肢術,一方面骨質壞死平面難以確定,造成殘端留有死骨,另一方面長骨截斷后骨髓腔暴露在壞死組織中,易引起感染,加重傷情. 本組1例上臂中段截除,骨髓腔暴露較早,雖然皮瓣覆蓋,但部分傷口不愈合。
經反復清創換藥,死骨清除后傷口得以愈合. 故認為截肢平面上2~6 cm結扎血管,皮膚軟組織應能包裹骨斷面為宜,骨質必須為正常顏色,如有骨質變為灰色,截肢平面應更高一些. 截肢平面應由這些客觀指標決定,不能依賴主觀意志或患者及其家屬保全肢體的“美好愿望”,否則就可能遭受多次手術之苦.
2.3創面覆蓋的選擇對嚴重電燒傷毀損性創面進行早期修復,臨床上已達成共識〔4〕,筆者認為早期清創Ⅰ期修復創面應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及傷情進行,目的在于保護有生機的組織,阻止漸進性壞死,恢復肢體血液循環,降低截肢率,保護腎功能等. 根據不同創面選擇皮瓣或皮片移植覆蓋。
有時也迫使采用多個皮瓣覆蓋,本組有1例為了保全左上肢即以背闊肌皮瓣30 cm×20 cm,島狀轉移覆蓋前臂中段,腹部皮瓣覆蓋腕部,這樣的皮瓣亦修復了?露的骨質,也保留了肢體的原長度,降低了截肢率. 充分利用截除肢體有活力的組織,將“遺棄”的組織加以利用,效果甚為滿意. 本組行肢體(指、趾)剔骨皮瓣均成活,特別是吻合血管前臂巨大皮瓣40 cm×30 cm,覆蓋肩、側胸壁創面,吻合血管選用遠離創面的頸橫動脈,避免了因距創面較近血管內膜損傷,血栓形成而導致血管阻塞,造成皮瓣移植失敗. 這類手術僅限于肢體近段燒毀,而遠段完好的特殊病例.
在損傷較重的肢體,經皮瓣及多種方法修復,避免了肢體截除,但肢體手指的功能完全喪失. 這類損傷是保留肢體還是截除肢體值得思考,筆者認為保留殘體可維持身體的平衡,避免脊住側彎,另外保持了肢體原長度,待醫學發展到一定程度可重建肢體及手的功能.
醫學期刊投稿須知:《中國醫藥導報》雜志注重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創新性科研成果,對于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論文和本刊訂戶的稿件優先發表。
【參考文獻】
〔1〕 Vedung S, Arturson G, Wadin K, et al. Angiographic findings and need for amputation in high tension electrical injuries 〔J〕. Scand J Plast Reconstr Surg Hand Surg, 1990,24(3):225-231.
〔2〕 閆東,范承經,袁曙光,等. 高壓電擊傷的動脈造影改變〔J〕. 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志,1999,15:371-372.
〔3〕 李利根,柴家科,郭振榮,等. 應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與B超判斷上肢高壓電燒傷患者的血管損傷情況〔J〕.中華燒傷外科雜志,2004,20:165-167.
〔4〕 陳璧. 深度燒傷創面早期促進創面修復的進展〔J〕. 中華燒傷雜志,2001,17:8-9.
〔5〕 張緒生,徐燕,于晟,等. 電擊傷廢棄上肢皮瓣修復胸肩部創面一例〔J〕.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97,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