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古希臘羅馬藝術對后世影響巨大,對其的分析既有利于梳理藝術發展的內在規律,同時又能給予藝術創作以新的啟示。本文對古希臘羅馬藝術進行了系統梳理,認為其形成了歐洲最根本的文明認同,奠定了歐洲藝術的發展傾向,孕育了不斷被瞻仰回顧的藝術遺產。
關鍵詞:古希臘 古羅馬 古典藝術 歷史影響
杜尚說:“藝術作品的偉大程度取決于它被談論的次數”,但是換一個角度思考,一個藝術作品被頻繁談起,恰恰說明了它的偉大,古希臘羅馬藝術就是這樣一個時常被談起的藝術。古希臘與羅馬有著不同的經濟體制、宗教觀點和文化信仰,例如希臘起源于海洋文明,有著“人神同性”的神話體系和追求理性的文化觀念,而羅馬則扎根于農業文明,有著神權與王權相統一的信仰系統,文化上強調實用主義。但是盡管存在著諸多不同,羅馬文明對于希臘文明的繼承與延續是不爭的事實,無論是雕刻技巧、建筑樣式、神話系統和哲學觀念,二者之間都有緊密的延承關系。
愛倫坡的詩句“光榮屬于希臘,雄偉屬于羅馬”很生動地對二者做出了區分,但是又將二者相提并論的聯系起來看待。古希臘與羅馬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高峰,他們水乳交融的聯系在一起,對后世產生了巨大影響,例如:形成了歐洲最根本的文明認同,奠定了歐洲藝術的發展傾向,孕育了不斷被瞻仰回顧的文化遺產。
一、形成了歐洲最根本的文明認同
歐洲對于古希臘的推崇與認可一直以來都是不爭的事實,溫克爾曼歌頌古希臘藝術具有“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偉大”的美好品質;黑格爾將古典時代的藝術視作“理念”與“物質”的最和諧形態;馬克思將希臘文明比作“人類最美好的孩童時代”,大加贊頌希臘藝術的美好單純。同時,對于羅馬文化的推崇和認可同樣不可忽視:奧托美術率先展開復興雄偉羅馬的嘗試;緊接著是加羅林文藝復興的小高潮,隨后又是盛極一時的羅馬式建筑;甚至發展至18世紀以大衛為首的新古典主義作品中仍能看到以羅馬式元素的應用為高貴等等。
凡此種種認可與推崇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現象不勝枚舉,他們都體現出歐洲人對于古希臘羅馬文明的深刻認同。那么是什么使這一認同得以形成呢?回顧古希臘和羅馬文明的發展歷程,從愛琴海走出的希臘人,生長于自由、舒適、和風細雨的海陸之間,明媚和諧的陽光、風平浪靜的海水奠定了他們樂觀的精神,也形成了他們對于人之為人的自信,從而孕育出了“人神同性”的神話系統。這一神話體系反映出的是與其他民主截然不同的宗教傾向:人并不屈服于宗教,人飽含著自信,相信神不過是完滿的人。這種人對于人本身的認同,事實上已經為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的蓬勃發展埋下了種子。其次,多山地丘陵的地形形成了城邦林立的政治格局,城邦民主制下希臘人的自信、自覺進一步得到強化,人們開始思考人的本質問題:樸素唯物主義、智者學派、犬儒學派等等哲學思想林立,最終孕育了古希臘三哲。哲學體現了希臘人對于生命本身的好奇與對于理性的追求,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古希臘哲學孕育出了一系列思想觀念,最終深深沉淀為歐洲人對理性的推崇。所以,古希臘一定意義上孕育出了歐洲精神觀念中最重要的人本主義和理性精神,正是在此基礎上西方才催生出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近代科學等等。這兩個思想基調形成了歐洲人的第一重集體認同。
第二重認同來自于羅馬。在這一強大、廣袤的土地上生活的羅馬公民的自豪感與民族認同感油然而生:秩序井然的羅馬法、雄偉的斗獸場、宏大的凱旋門、神圣的萬神殿無不昭示著這個國家的偉大,因此已經孕育起來的民族認同感逐漸加強,羅馬人民為自己作為羅馬人民而感到由衷自豪。這也是為什么羅馬帝國傾覆之后,在戰亂百年之后,加羅林皇帝仍然要建立起神圣羅馬帝國的原因:即使是蠻族,但是生長于羅馬的故土,這份往昔的榮耀依舊存在。如果說希臘孕育了個體對于個體自身、對于理性、對于人本身的認同的話,羅馬無疑建立起了一份“歐洲人之所以成為歐洲人”的集體認同感。
所以無論從個體價值層面,還是從集體認同方面,古希臘和古羅馬所起到的作用都是開創性的、奠基性的,所以古希臘才被稱為“文明的源頭”,歐洲民眾也認同自己為“希臘羅馬人的子孫”。
二、奠定了西方的藝術發展傾向
東西方的藝術發展有著許多不同,但公認最根本的差異在東方藝術傾向于寫意,西方藝術傾向于寫實,這樣的概括雖然有簡單化的傾向,但是卻是確實存在的事實。在東方,畫祖顧愷之“以形寫神”一說便已經定義了“神”在“形”之上的基調,盡管漫長的中國藝術史仍然孕育出兵馬俑、易縣羅漢這樣的寫實藝術,但是蘇軾:“畫若以形論,如與兒童鄰”的論斷無疑響徹其后的藝術家之耳,文人畫在宋代興起之后,中國藝術逐漸在寫意之路上漸行漸遠,直到近代徐悲鴻等救亡圖存的愛國志士在面對西方文化的強勢沖擊之后,才開始重新思考寫意與寫實之間的平衡。
西方藝術的發展傾向大致與中國相反。柏拉圖作為希臘哲學的一個高峰,他將萬物的本源歸之于“理念”,一切外在“形式”都是飄渺的,唯有“理念”不變,理念永恒。在這一哲學思想的基礎之上,柏拉圖的“床論”深入人心,木匠依據床的“理念”造床,畫家再依據木匠創造的“形式”作畫,盡管這一論斷很容易將藝術推到“模仿之模仿”“飄渺之飄渺”的境地,但是他無疑奠定了藝術模仿現實的寫實基調。
在藝術寫實的共同認識形成之后,羅馬人將寫實發展得更進一步。羅馬雕刻最重寫實,甚至為了雕刻的真實性不惜“人臉作模”。因此,羅馬雕刻形成了以鮮明的個性著稱的藝術特色。在重寫實的氛圍影響下的羅馬殖民地——法尤姆,孕育出了極富寫實色彩的法尤姆肖像,難以想象寫實的羅馬人竟然影響了崇尚貢布里希所謂的“表現其所知”的埃及人,陳丹青對此感慨道:“其目光灼灼酷似真人,堪稱古代藝術的寫實高峰”。
在希臘羅馬奠定了寫實這一藝術傾向之后,達芬奇的“模仿自然”說、卡拉瓦喬的自然主義、康斯坦布爾對“純真之言”的渴望、巴比松對戶外真實觀感的真誠追求、庫爾貝的現實主義、印象派以科學法則對瞬間光影對嚴苛記錄等等,都無疑是對寫實的進一步發展。
推薦閱讀:設計素描與藝術設計關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