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緒 論
21世紀以來,教育部組織了中小學教育改革。在原有的音樂、美術課程之外,增設了藝術課程。藝術課程包含了音樂、美術(含設計)、舞蹈、戲劇(含話劇、歌劇、戲曲、音樂劇、音樂劇場等)、影視和新媒體藝術等。顯然,新增的藝術課程為美育工作注入了鮮活力量。很多國家一直都有這些藝術課程,據了解,它們大都按照分科方式進行教學。而在我國的第一輪課改中,學者和一線老師合作進行了“綜合”的嘗試,即將各藝術門類綜合起來。如今,第二輪課程改革依然保留了藝術課程,新修訂的《高中藝術課程標準》已經發布?譹?訛,高中《藝術》教材也進行了修訂;九年義務制的課標修訂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筆者從最初就參與課程改革至今,前期參與音樂學科的工作,后來主要參與《藝術課程標準》制定和修訂以及相關教材編寫。
近二十年來,伴隨著藝術課程的設立,教育界和社會上存在很多疑問和爭論。其中,藝術課程有沒有自身的特殊知識和能力,是最重要或核心的問題。相關問題還有藝術教師、教學方法、評價標準和對外國藝術課程的理解等,本文主要探討上述核心問題?!陡咧兴囆g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藝術課程培養四個核心素養,即“藝術感知、創意表達、審美情趣、文化理解”。“核心素養”上接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總目標,下貫教學內容、教材編寫、教學方法、評價標準和方式等,《高中藝術課程標準解讀》?譺?訛對此做出了闡述。關于藝術的關聯,《課標》提出了3個層次,即藝術門類之間的關聯,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聯以及藝術與社會的關聯。
這樣的關聯能力就是藝術課程所要培養的特殊能力。原有的音樂、美術課程經過改革也不同程度地做了拓展和綜合,因此也帶有關聯性。但是多學科一體化的藝術課程,把三個層次關聯放在重要地位,對關聯能力的培養更有利,與關聯能力直接相關的是藝術課程的“知識/內容結構”。第一輪課改期間編寫的教材一定程度體現了“綜合藝術”的特點,意思是不同藝術門類的綜合?,F階段的課改需要進一步明確藝術課程知識/內容結構,為此,筆者提出一個知識/內容序列,并放在高中《藝術》教材修訂組集體討論,得到認同,初步形成了一個教材修訂的“頂層設計”。
概括起來就是按“藝術綜合-綜合藝術-整體藝術”順序建構高中藝術課程的知識系統或教學內容序進。以下對這個知識/內容系列及與關聯能力密切相關的情境設計分別闡述,并從釋義學視角對“關聯/綜合/融合效能”的哲學基礎作初步探討——闡釋藝術綜合、綜合藝術和整體藝術何以能產生“1+1>2”的原理。此外,筆者把美育概括為藝術教育、審美教育和德育融合一體的教育,完全符合藝術課程總目標和核心素養培育宗旨,因此相信本文可以為美育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一、藝術綜合
“藝術綜合”指三門單純藝術之間的關聯。即音樂(器樂)、美術和文學(以詩歌為典型)之間的關聯。也就是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語言藝術的關聯。其實,三者的每一門類都有將其他藝術作為內容的類別。例如音樂(器樂)中的“非音樂性內容”包括“繪畫性”和“文學性”兩類,前者如《春江花月夜》《圖畫展覽會》《大海》等。后者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培爾·金特》組曲、《一千零一夜》(《舍赫拉查達》)等。古今中外的繪畫有許多音樂題材的作品,如趙佶的《宋徽宗聽琴圖》、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家》等。音樂題材的詩歌非常多,如唐朝詩人李白的《聽蜀僧睿彈琴》《月夜聽盧子順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聽彈古淥水》《聽彈湘妃怨》、孟浩然的《聽鄭五愔彈琴》、王建的《聽琴》、宋朝詞人黎廷瑞的《聽琴》等。與琴有關的詩詞成百首,這些聽琴詩亦配有許多水墨畫,將音樂作品中的畫面展示出來。在欣賞《圖畫展覽會》時將音樂作品中標示的圖畫展示出來,或在展示《聽琴圖》的同時播放相應的琴樂,或在鑒賞詩歌的同時展示其中的畫面或相應的音樂,那就形成了“藝術綜合”課。具體教學還需要內容遞進的設計,如下所述。
藝術綜合課程將三門單純藝術關聯起來,應盡量由簡到繁來設計教學內容。
兩種單純藝術門類的關聯,就有音樂+美術、音樂+詩歌、美術+詩歌三類。每類都有很多種搭配方式,如各種風格、題材和體裁的器樂作品,與相應風格、題材的各種體裁的美術作品關聯。詩配樂、畫配詩也如此。藝術綜合帶來了1+1大于2的審美效果,關聯能力的培養也在其中。
三種單純藝術門類的關聯,就是音樂+美術+詩歌,按風格、題材和體裁的相關性也有很多種搭配方式,如同題詩、畫、樂關聯,產生大于局部之和的藝術綜合效應。例如將唐朝張繼的詩歌《楓橋夜泊》與同題繪畫和音樂(如徐振民的樂隊作品)關聯起來,就形成了1+1+1大于3的藝術綜合效應。如果詩歌用書法呈現,實際上就是【詩歌】+【書法+繪畫】+【音樂】的關聯綜合,其中書法和繪畫同屬于美術。
概言之,音樂、美術和文學自身都有很多類別:按體裁、題材劃分,按地域、族群、時代劃分,按流派、藝術家劃分等等,因此藝術綜合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果以1+1、1+1+1、【1+1】+【1+1】、【1+1】+【1+1】+【1+1】等方式輪配關聯各門單純藝術,后者如相同主題、相同族群(或時代、流派)的【詩歌+散文】+【繪畫+建筑】+【獨奏+合奏】等,將得到很多種藝術綜合課的內容。教材編寫遵循由簡到繁的原則來安排,就能得到知識/內容的進階結構。
二、綜合藝術
“綜合藝術”指兩門及兩門以上單純藝術綜合起來形成一體化的藝術。歌曲、舞蹈、歌劇、音樂劇、戲曲和音樂劇場等都屬于綜合藝術。歌曲是音樂與詩歌的綜合;舞蹈是音樂、身體藝術和美術等的綜合;歌劇、音樂劇和戲曲是音樂、文學、美術和舞蹈等的綜合,新興的“音樂劇場”(Music Theater)是音樂和戲劇等的綜合。在綜合藝術中,各門類藝術相互配合,共同實現藝術表現的目的。
歌曲、歌劇、音樂劇、戲曲和音樂劇場往往籠統歸在“音樂”名下,學理上是因為它們都“同化”于音樂。目前普遍使用的“民間音樂”概念就包括民歌、說唱、戲曲、樂舞和器樂以及前五者之間再綜合的樂種。中國古代的“詩歌”采用吟唱方式呈現,但近現代逐漸采用朗讀方式呈現,它對表象性語言的隸屬度更高,所以歸于文學。說唱的呈現方式是在說白和歌唱之間擺動,由于歌唱比例更高(包括伴奏),所以對音樂的隸屬度大。但是,從信息類型及其混合性講,以上這些“音樂”門類都屬于綜合藝術。民歌是“詞”和“曲”的綜合,說唱是“說”和“唱”的綜合,戲曲是“戲”和“曲”的綜合。舞蹈歷來和音樂綁定在一起;除了個別先鋒實驗性“啞聲舞蹈”之外,舞蹈總是與音樂形影不離,也即“樂舞”。而舞蹈的形體、服飾、燈光、布景和不可或缺的空間維度都體現了特殊的視覺藝術的特點。
推薦閱讀:藝術院校學生閱讀特點及服務對策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