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關鍵詞: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教學改革
1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的現狀
1.1 課程結構與教學方法不合理
高校藝術專業《中外美術史》普遍存在課程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課程安排大多為32 學時,課時短而內容多,若想利用32 學時講完中國與西方從史前到20 世紀的美術史,實為困難,導致教師不能很好地把握這樣的教學結構。例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若細致講解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要花費一個課時,而《清明上河圖》不過是茫茫宋代美術中的一隅。這意味著在此課程體系下,美術史的講解如走馬觀花,有廣度而無深度。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教師還是選擇將中國美術史與外國美術史分開教學,往往先上中國美術史、再上外國美術史,在這樣的課程結構安排下,學生對同一時代中西方美學文化的異同缺少橫向的對比;在縱向上也缺少對當代設計從古至今演變規律的探索與把握,學生也就無法從這樣的課程模式中認知美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1.2 教學缺乏與學生的互動
筆者針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93%的學生選擇“《中外美術史》的授課老師上課與學生互動很少”;只有7% 的學生選擇了“《中外美術史》的授課老師與學生積極互動”。根據調查結果可見,高校《中外美術史》課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不高。究其原因,很多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仍然選擇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直接導致較差的教學效果;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自身具有較強的感性想象能力,但理性思考能力較差,更加需要感性的教學互動引導,所以“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并不適用于高校《中外美術史》的教學模式;除此之外,學生在中學階段學習史論的方法多為“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如果將這一學習史論的方法繼續延伸到高校學習之中,學生就會出現厭煩的情緒。所以,教師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成體系化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要改善課程教學模式,增加與學生的互動。
1.3 教學方式單一
美術作品的展示與講解是《中外美術史》課程中較為重要的教學環節。經過筆者調查研究,目前《中外美術史》的教學方式多為:教師播放幻燈片展示作品配合講解,并播放相關的視頻。首先,由于美術作品的展示方式過于單一,所以導致學生對作品的認知深度不夠。由于幻燈片畫幅的限制,學生對作品的工藝、材料、質地等要素只有間接印象,缺少深入地觀察與體驗;其次,教師在講解作品的過程中會按歷史發展順序講解,缺少深度與拓展,導致出現“流水賬”的教學問題;除此以外,理論課程的上課地點往往安排在普通教室,“老師說,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也無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
2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意義
《中外美術史》課程的主要目標是學習設計的理論基礎,而藝術設計專業實踐課程的主要目標即為設計,設計中的創意、靈感與技法不能憑空捏造與想象,而是對美術風格發展過程的學習、探索[1] 而形成的。目前,教師上課常常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學完之后一知半解,沒有主動展開對設計的追根溯源,而是機械地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也接受不到美的教育。所以,針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可以豐富課程的結構與教學方式、增強課堂的互動,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有助于轉化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史論的過程;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設計能力、文化內涵。由此可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中外美術史》課程十分重要,是基礎中的基礎。綜上所述,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的改革具有必要性。
3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改革的策略
3.1 優化教學單元結構與教學方法
3.1.1 優化教學單元結構
著名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2]。面對緊縮的《中外美術史》的課時安排,若教師使用線性的、整體性不強的教學模式去傳授龐大的美術史知識體系,會導致教學目標無法完成。因此,教學單元結構需要優化與整合。教師可針對中西方同一類型的美術史開展專題化的對比教學模式。可將教學內容分解為若干個單元,每個單元著重研究一個專題,每一個專題都作為一個課題,可以進一步拓展與深入,體現出研究型課程的多學科理論借鑒、多方法運用的特點[3]。例如:當教師對比講解夏商周與古希臘美術時,開設“文明的孕育――從神話到現實”專題,使學生對中西方文明起源有深入地理解。
3.1.2 優化教學方法
《中外美術史》課程中,作品的講解與分析是較為重要的教學環節,傳統的教學方法會導致講解枯燥、學生興趣度不高的問題。所以,筆者提出了圍繞作品的三個視角教學方法,三視角分別是: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與創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品的美學特征、作品的衍生與發展。
美術作品是由藝術家的思想感情所決定的,社會狀況決定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普遍性,而作者的生活經歷決定了思想感情的特殊性。丹拿在《藝術哲學》中提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4]。脫離了時代背景去談作品,是沒有意義的。教師在專題教學中可利用5 ~ 10 分鐘的時間敘述時代背景;在講到作者的重要作品時,簡要說明作者的人生經歷。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全面了解作品創作的思想感情與時代背景;另一方面,較強的故事性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
作品的美學特征是指圍繞作品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從造型、顏色、功用、材質、形式等美學角度展開全面地講解。教師應當運用對比的教學方法,把中國與西方的美術史緊密結合,引用風格類似或迥然不同的作品,對比講解其美學特點。例如:以中國的山水畫對比西方的風景畫,引發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異同的思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
目前,在《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中,教師普遍只鑒賞從史前到20 世紀的美術作品,這無利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許多現代設計是對過去美術作品風格與構成形式的借鑒與再造,如果不能將“過去的設計”和“現在的設計”有機結合著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缺少了對現代設計發展脈絡的探究,導致了較低的視野拓展度,也導致了針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意義的缺失。所以,需要教師具有大量的相關現代設計作品的知識儲備,在講解美術作品時引用現代的設計,對比說明美術風格發展的脈絡;或利用現代設計的講解引出美術作品,引發學生的興趣。
3.2 提升教學互動
目前,教師與學生在《中外美術史》課程中的教學互動不足。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推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例如:讓學生進行課外知識拓展,搜集相關美術史資料,并制作幻燈片在課堂上進行匯報;除此以外,可在每節課的內容安排中增加小組討論環節。例如:每節課提出數個相關議題,然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匯報討論的結果。將“教師說”轉換為“學生說”,不僅可以增強教學過程中的互動環節,還可以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度;在搜集資料、討論、匯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3.3 增強對作品視野的拓展并豐富教學方式
在《中外美術史》課程教學中,幻燈片畫面尺寸限制了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深入觀察,幻燈片教學模式也限制了學生對作品視野的拓展。教師應該充分利用網上已有的資源進行教學,例如:網上有很多優秀的美術作品數據庫,例如,“CCTV 國家寶藏”微信公眾號中有各類3D 演示的國寶,利用建模技術,每一件美術作品都可以360 度旋轉,自由放大或縮小。優秀的網絡資源配合著教師的講解,學生可以通過各種交互手段,充分觀察美術作品的細節。除此之外,教師可安排部分課時帶領學生去博物館,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直接觀察,對藝術史進行思考,這有助于學生將情感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增強對知識的理解。
4 總結
美術史論課程對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專業思維與設計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本文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優化《中外美術史》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度,內在地改變學生對美術史課程的傳統認知。理論知識的內化主要依靠自主學習,學生因為興趣才會主動學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于學習理論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積極調整教學,在學生感興趣的氛圍下實現理論知識的內化,形成高尚的審美理想。除此之外,關于藝術史論的教學,不僅僅要從提高生源素質和革新教學方法入手,更要加強調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文化底蘊的培養[5]。
推薦閱讀:文化藝術研究雜志什么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