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新媒體時代, 數字藝術作品及受眾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數字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藝術形態及傳播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受眾的自主參與性增強, 主體地位得到提高, 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隨著信息傳播速度與傳播范圍的增加, 建立新的適應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與傳播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及受眾的變化、產生的問題和應對措施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 數字藝術作品; 受眾; 傳播策略
新媒體時代, 以互聯網為媒介, 與新媒體密切相關的產業高速發展,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 使得新媒體的傳播具有交互性、及時性和共享性的特點。新媒體時代的藝術作品和受眾也隨之產生變化, 數字化藝術作品的表現形式、藝術形態及傳播方式呈多樣化的特征, 且更具商品化、大眾化的特點, 以滿足新媒體時代受眾的自主性和參與性要求, 并適應受眾多樣化、特征化的審美需求。
一、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 由于多媒體技術的發展, 藝術作品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數字化藝術作品層出不窮, 數字化的圖文、音頻、視頻等成為藝術作品新的呈現形態, 同時, 基于這些變化, 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平臺也產生了相應的改變。
(一) 新媒體時代藝術作品形式及展現平臺的數字化轉變
1藝術作品創作載體的數字化轉變傳統的藝術作品, 實物化載體形式居多, 如水墨畫、油畫、版畫、壁畫等各種畫作, 沖洗出來的攝影照片, 通過膠片播放的膠片電影、唱片及磁帶等, 這些都是基于實物載體而產生的形態。新媒體時代, 數字化的產生使得上述藝術作品都可以通過數字的形式保存、傳播或展現, 隨之也產生了新媒體時代獨特的藝術創作和作品呈現。
2藝術作品展現平臺的個性化轉變數字藝術作品的展現, 通常借助于各類數字化平臺。許多數字藝術作品的作者或作品展示平臺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 對藝術作品平臺進行了更人性化的UI設計 (UserInterfaceDesign, 用戶界面設計) , 根據受眾個人的喜好, 智能化地安排可見的、獨特的界面, 可以讓受眾在欣賞完一個藝術作品之后, 立刻推薦更多的相同、相似類型或者主題的藝術作品, 讓受眾擁有更好的體驗。
為此, 誕生了很多按個人喜好分類的藝術作品平臺。人性化的、因人而異的用戶界面, 滿足了受眾內容選擇的方便性和快捷性, 受眾的自主性大大提高, 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愛的藝術作品。這樣不但能讓用戶得到良好的體驗, 而且藝術作品平臺可以通過人性化的UI設計界面來展示對用戶的誠意, 從而擴大用戶群, 讓受眾的瀏覽變成一種習慣。
(二) 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傳播方式的改變
信息時代, 信息技術及互聯網高速發展, 對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藝術作品可以通過數字化策略, 實現多種媒體格式之間的相互轉換和定向傳播, 特別是移動終端的介入、有線和無線一體化網絡、虛擬和現實融合, 使得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快捷方便而又具有獨特性[1]。
1新媒體時代藝術作品的傳播速度加快、傳播范圍擴大新媒體時代, 在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的支持幫助下, 藝術作品傳播速度加快, 傳播范圍擴大, 信息技術的運用和移動終端的出現加速了藝術作品的制作和傳播, 為藝術作品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移動終端成為作品傳播的主要載體信息技術發展到今天, 一個最顯著的變化就是智能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幾乎人手一臺的智能手機成為作品傳播的主要而便捷的載體, 加上電腦、pad、可穿戴設備等, 豐富和擴大了接收終端群。隨著4G的應用和即將到來的5G, 網絡傳播速度呈幾何級數增加, 受眾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藝術作品的觀看, 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藝術作品的上傳和傳播。網速和存儲的增加, 也提升了受眾的下載或觀看體驗, 擴大了受眾規模。
3作品的傳播由單向傳播變成交互式的多向傳播新媒體時代,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在拓寬信息通道的同時, 也拓展了信息空間和信息流向, 實現了傳播的雙向性和多向性, 增強了媒介的交互性, 信源和信宿的身份產生了變化, 傳者和受眾之間的關系也隨之有了新的變化。由于信息傳播的多向性, 傳播者的信息會得到及時快捷的反饋, 這就構成了雙向或多向的信息交流, 使得傳播內容直達受眾, 受眾的可選性和參與性顯著增強, 受眾也會從藝術作品中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表達自己的感受。
4作品傳播空間的多維度拓展在新媒體時代, 新的數字媒體技術愈發運用嫻熟, VR (Virtual Reality, 虛擬現實) 、AR (AugmentedReality, 增強現實) 、MR (MixedReality, 混合現實) 等技術的運用, 使得受眾在接收新媒體視頻的時候, 獲得了更多更逼真的全新體驗。當前新的技術還在不斷涌現:CR (CinematicReality, 影像現實) 技術力求使虛擬場景達到影像級的生動逼真, 解決視野太窄及容易眩暈等問題;XR (X可以任意組合) 在醞釀擺脫線控, 受眾可實現數字世界和現實物理世界的雙向引入, 從而產生新的現實形式。
二、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受眾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 數字藝術作品的受眾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數量更多、特征更明顯, 無論是自主性、參與性及審美需求都大大增強。
(一) 受眾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
新媒體時代, 受眾和傳播者的傳受關系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受眾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 傳播關系由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傳播轉變為自由、多向、共享的傳播, 越來越多的受眾對新媒體時代的數字藝術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觀點, 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人們希望從新媒體中獲取質量更高或者更符合自己審美需求的藝術作品, 通過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 因此, 受眾開始根據個人喜好選擇相應的藝術作品。
(二) 受眾與傳播者角色的交融
新媒體時代, 受眾有了更大的自主性, 受眾的角色不單單是信息的接收者, 同時也充當了作品的反饋者和共享者角色。作為信息的反饋者, 受眾可以在藝術作品平臺上以留言的方式進行反饋;作為信息的共享者, 受眾可以將自己對藝術作品的觀感, 通過新媒體社交等各種方式在主流的社交網絡平臺或者公眾微信號等自媒體上進行分享與討論, 此時, 受眾和傳播者的角色發生了轉換。
(三) 受眾的自主性得到增強
傳統媒體所對應的受眾是一個幾乎無反饋的、隱匿的群體, 傳統媒介的傳播也是單向的、同質化的傳播, 受眾被動地接受幾乎千篇一律的內容, 多元化、個性化的受眾需求幾乎被忽略。而新媒體時代, 藝術作品的傳播充分考慮了受眾的個體化差異, 受眾的自主性得到了重視和增強, 藝術作品的傳播成為雙向或多向的細分化異質化傳播, 可以針對不同的受眾傳播不同的內容, 甚至連界面都是獨特的, 提升了傳播的效率和精準度。同時, 也充分考慮到受眾的自主性互動訴求, 互動傳播成為主要傳播模式, 受眾成為主導傳播的主要因素, 也擁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2]?,F代藝術類型具有多樣化特征, 藝術展示的方式也多種多樣?,F在的受眾往往根據自己的文化修養、個性品格、興趣愛好去選擇特定的藝術品類, 與以往相比, 具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創造意識, 他們積極主動, 相信自己的藝術選擇, 發揚自己的個性。
(四) 受眾審美需求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得到滿足
新媒體時代, 受眾的審美需求出現多元化、個性化甚至是極端化等趨勢, 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 現在的審美不僅僅是“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而是要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將美展現給大眾。藝術美來自現實美, 又高于現實美, 是經過主體加工創造的美?,F在的受眾, 對于審美有了更高的要求, 也有了更多的需求, 相較于傳統媒體時期, 新的藝術作品更容易被欣賞, 也更容易被傳播, 受眾自己的審美價值也可以得到更多相同愛好的受眾的共鳴。
(五) 受眾的娛樂化需求得到關注
新媒體時代, 受眾在社會壓力下, 更傾向于通過偏娛樂化的藝術作品來緩解自身的壓力, 通過藝術作品的傳播和其中的社交方式來娛樂自身。同時, 藝術作品的普及讓受眾對于藝術作品的欣賞與分析變得越來越生活化, 受眾的娛樂化需求得到關注, 欣賞藝術作品變得更加便利。
(六) 受眾的參與性大大提高
新媒體時代, 受眾的參與性大大提高。隨著自媒體社交平臺的不斷涌現和快速發展, 信源和信宿的角色和關系發生了模糊化和融合化轉變, 受眾的互動意識加強, 一人可以身兼藝術作品的制作者、傳播者和受益者等多種角色[3], 受眾在藝術作品的傳播中不僅是接受者還是參與者。藝術作品在進入市場以后, 藝術受眾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間都在對藝術作品進行人際傳播或輿論傳播。世界上每種藝術類型都有自己特定的符號, 如果想要深層次地欣賞或者參與進去, 藝術受眾就不可避免地要去了解、學習藝術符號, 比如音樂的旋律、五線譜, 繪畫的色彩、線條, 影視的蒙太奇等。另外, 受眾的參與性還表現在藝術作品的創作上。新媒體時代, 數字藝術作品的創作者不僅有專業的藝術家, 也有大量的普通受眾, 比如專業人員與受眾的藝術對話、藝術家完成一半的作品而另一半由受眾來完成的藝術實踐活動等。為了滿足受眾的需求, 越來越多的藝術作品開始跳脫出傳統藝術作品的限制, 給新媒體提供一定的感官空間。因為新媒體內容的非線性, 給了藝術作品更好的方式來擺脫傳統媒介傳播節奏的束縛, 受眾可通過評論、再創作、分享等方式, 主動介入藝術作品的制作和傳播, 并在受眾源源不斷的參與中實現藝術作品的再創作和傳播共享。
(七) 受眾的群體不斷擴大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物質文化水平的逐漸提高, 人們對審美、藝術的追求也大幅地提升, 孩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參加不同類型的藝術培訓學習, 老人會自發組織跳舞、唱戲曲等, 越來越多的人去接觸學習藝術。另外, 藝術作品的評論也不再僅僅是專業評論家的事, 人人都有可能、都有權利發表對相關藝術的評論[4], 并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關于藝術品的投資經營、藝術培訓機構等。雖然藝術受眾整體是分散的、不固定的、無組織的群體, 但也會因為相同的藝術愛好將一群互相不認識的人聯系在一起, 使得藝術作品的受眾不斷擴大。
三、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
新媒體時代, 隨著受眾的變化, 藝術作品的傳播相較于傳統媒體時代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傳統媒體為了生存往往進行轉型升級, 進而出現很多新的問題, 而這些問題伴隨的又是新的需求。如何處理這些新出現的問題, 滿足受眾的新需求, 找到適應受眾變化的傳播策略, 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 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傳播出現的新問題
1網絡“水軍”頻繁出現在受眾普遍受到重視的時候, 網絡“水軍”被頻繁使用, 為了一個藝術作品的傳播, 可能會請許多“水軍”, 這些“水軍”可以幫助作者提高知名度, 但是利益化的網絡“水軍”有時候反而會誤導大眾, 或者在新媒體時代擾亂受眾的感觀, 甚至主導輿論的走向。2受眾審美能力參差不齊在新媒體時代, 受眾的審美能力出現了兩極差異, 一部分人認為, 受眾的審美能力隨著不斷的藝術熏陶得到了提高, 另一部分人則認為隨著受眾規模的擴大, 一些文化層次不高的受眾導致受眾整體審美能力降低。隨著受眾數目的增加, 不同的受眾有了不同的選擇和需求, 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 通過互聯網, 從不同角度欣賞藝術作品。3藝術作品良莠不齊藝術作品在新媒體時代有了更多的傳播方式, 但是有些人為了吸引更多受眾, 不顧藝術作品的質量, 導致傳播的藝術作品良莠不齊, 有的甚至生產一些虛假的作品。這些虛假的藝術作品既會妨礙受眾的審美感官, 也會影響受眾的判斷。4非主流不良認知作品的泛化傳播由于藝術作品受眾對象的小眾化, 一些非主流不良作品也會通過互聯網進行傳播, 這些作品大多是非結構化數據, 而非結構化數據的傳播導致監管的難度增加, 受眾在接收新的藝術作品時, 有時候會接收到含有不良內容的作品。5個別藝術作品的片面傳播為了滿足社會上一些人的不良嗜好, 一些藝術作品曲意迎合, 有意斷章取義, 只作片面的傳播。這直接導致了作品對受眾的誤導。
(二) 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策略
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出現, 帶來了新的變革, 也產生了眾多新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 不但需要受眾和傳者的自律, 更需要監管的大力支持和藝術作品網站的互相合作。新媒體時代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 可采取如下措施:第一, 加大對藝術作品和網站的審查監管力度, 從管理和技術兩個層面雙管齊下;第二, 加強對藝術作品著作權的保護, 抵制虛假及抄襲作品;第三, 提高藝術作品本身的質量, 生產內容好、質量高的藝術作品;第四, 加強對網絡“水軍”的封堵;第五, 實現藝術作品網站的多平臺合作共贏。
四、結語
新媒體時代的藝術作品, 在新的時代下有了新的生機, 受眾也有了新的改變, 受眾和傳者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 傳者和受者角色互轉, 傳播內容、傳播渠道等方面也不同于傳統媒體。在新媒體時代, 數字藝術作品的傳播要采用新的傳播策略, 最大程度地對受眾進行有利的引導, 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對受眾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陳楚橋.新媒體環境下視頻新表達的探究[J].數碼設計, 2017 (7) :170-172.[2]丁夢琪.傳播學5W理論視角下新媒體傳播特點研究[J].今媒體, 2015 (3) :32-34.[3]張夢雅.藝術傳播的時代變遷與社會價值挖掘——評《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探索與重建》[J].傳媒, 2017 (10) :97-98.[4]王宇, 童兵.微傳播語境下藝術傳播的困境與突破[J].新聞愛好者, 2017 (7)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