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亚洲日韩新视频_97精品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_91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音樂教學新改革管理發展模式

來源:期刊VIP網所屬分類:藝術教育時間:瀏覽:

  在當前聲樂教學上的新應用管理措施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使現在音樂教學的新應用模式呢?本文是一篇藝術教學論文。本文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除了以往教學常用的鋼琴或多媒體音響外,也可以同合唱、器樂教學的方法結合,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或所寫的作業分聲部演唱或合唱、分樂器演奏或合奏等。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摘要:“多聲部音樂分析與編寫”是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主干課。文章從該課程教學角度出發,對課程教材、教學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了幾點思考,以期對提高該課程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多聲音樂發展,音樂教學模式,藝術教學論文發表

  多聲部音樂分析與編寫課程是普通高校音樂教師教育專業本科生的一門專業主干課,是面向將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的學生開設的一門必修理論基礎課程。該課程編寫的目的是將以往分科教學的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四門課程(俗稱“四大件”)綜合為一門課程,體現出作曲系列課程之間的連貫性與整體性,以加強學生對音樂總體的理解、分析能力與實踐編寫能力。

  論文網推薦:《音樂天地》,《音樂天地》(原名《群眾音樂》)創刊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國最早創辦的幾份音樂刊物之一,至今已發行了四百多期。從創刊到現在50多年中,雜志為宣傳黨的文藝方針,繁榮音樂事業,促進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深受廣大詞曲作者、音樂愛好者和教育界人士的喜愛,成為陜西省音樂家協會宣傳黨的文藝方針、政策、團結音樂界人士和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的有利陣地。

音樂教學新改革管理發展模式

  由于教學對象是音樂學專業學生而非作曲專業,學生將來的就業方向大多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因此課程的特點順應了這種需求:課程難度有所降低,增加更多實踐應用性內容等。這一改革使該課程增添了許多實用性優勢,而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出這種優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索,對該課程基本情況做以下幾點分析。

  一、課程現狀分析

  (一)教材分析

  該課程由和聲、曲式、復調、樂隊知識及現代音樂5個版塊組成。按照課時計劃,主調音樂部分即和聲、曲式由第一學年完成。復調、樂隊知識、現代音樂部分由第二學年完成。學制共2年,144學時。總體來講,4門課程整合以后,較之前分科教學時減少了總學時數,教學內容也有適當調整,使之更符合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并對專業實踐方面有了一定傾斜,但筆者在教學中仍發現一些問題有待解決。

  和聲部分涵蓋了正副三、屬七、副七、副屬和弦等內容。作為非作曲專業學生,這些知識在其音樂創作中已基本夠用,但去除了和聲連接訓練的內容,使得學生對課后有關練習題無從下手。教材增加了歌曲伴奏知識以及學生將和聲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訓練,但由于沒有掌握和聲連接技術,創作起來產生了阻礙。“能夠分析常見中外多聲部音樂作品的調式、調性及和聲結構”是本課程教學目標之一。教材中對于調式、和聲分析部分交代缺乏系統性。如果要達到教學目標,筆者認為,在這方面需要給予一定的補充訓練。

  曲式部分較系統地闡述了音樂發展方法及各曲式結構,為學生進行音樂分析提供了充足的知識儲備。為了適應中小學教學的需要,不僅涵蓋了中外器樂作品,還包括大量聲樂作品,增加了教材的實用性。但由于教材整體篇幅限制,課后并沒有提供有關曲式分析的譜例,這些都需要教師自己或指導學生做搜集工作,有一定難度。

  復調部分首先引用了“分類對位法”的內容。但由于缺少編寫規則的敘述,學生往往無從下手。為了增加實用性,該部分去除了二聲部以上的復調訓練,并且加進了復調音樂體裁的介紹與分析,為學生結合復調知識正確分析音樂提供了有效的指導。但是,如何將復調編寫與學生音樂實踐相結合的內容卻并未提及,教師仍需要給予一定補充。

  樂隊知識部分較以往教材有較大的改變,主要對各樂器組配器技法內容做了大量刪減,并增加了總譜改為三行縮編譜的訓練,為學生就業后改編總譜為普適性小樂隊用譜提供了有效指導。但是由于缺少配器的部分,同時也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教學內容做適當調整。

  教材的第五單元增加了20世紀現代音樂部分。在新時代,學生有必要了解、掌握現代音樂的特點。但實際問題是,目前大多數學生使用的西方音樂史教材都只是論述到印象主義前后,對現代音樂部分即使有所闡述,也是泛泛而談。當學生學到這一單元時,由于沒有對現代音樂歷史背景的基本認識,因此對其基本特征難以理解。在這一點上,仍需要教師做相應補充。

  (二)教學情況分析

  對于和聲部分的學習,學生往往缺乏興趣。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理論性太強,比較枯燥;二是認為純理論的東西沒有可用之處,雖然教材中有相關歌曲編配的內容,但所占篇幅較少,課時量也較少;三是由于所學專業關系,有的學生對固定調掌握熟練,對和聲練習各種調性都能掌握,而有的學生首調概念較重,對各種調性反應較慢,這些都影響了學習進度。

  在曲式部分學完之后,按照教學目標,學生應該能夠獨立完成一個簡單多聲部作品和聲特點、曲式結構、編寫方法的分析。但實際情況是,對于曲式結構的分析掌握尚可,但和聲調式、編寫特點分析能力較薄弱。

  學生在學習復調時,所出現的問題有二:一是有關模仿復調的編寫學生掌握較好,但對比復調的編寫就總是不盡人意。筆者經過長時間觀察發現,由于模仿復調有模仿原型,實際創作的困難較小,而對比復調有更多的創作空間。如果縱向和聲的感知力不足,寫起來就很困難。二是所寫的復調音樂不知道怎樣應用于生活當中,缺乏一定的復調音樂實踐能力。

  在學習樂隊知識時,學生所出現的問題是眼高手低,經常想象不出自己配出來的音樂有怎樣的效果,使該課程陷入紙上談兵的境地。另外,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能將單聲部樂曲編配為簡易重奏曲或合奏曲”。學生學完樂隊編配課后,仍然不知道怎樣寫出重奏或合奏曲。筆者認為,在這方面,教師應給予專門的實踐訓練。

  二、課程改革的思考

  根據以上教材與教學現狀的分析,筆者針對具體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一)教學內容的實踐性探索

  在和聲方面,由于教材內容做了大量刪減,建議教師補充相關和聲連接的簡易訓練,目的不是棄簡從繁,而是方便進行歌曲旋律的和聲編配和伴奏。針對學生普遍適應首調概念的現狀,可以將所要編配的旋律(可選擇耳熟能詳的歌曲旋律)用首調編配和聲級數,再根據實際調性做和聲連接,并要求學生進行鍵盤彈奏,反復聆聽和聲進行的特點。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和聲的實際應用能力。

  關于曲式作品分析,教師可根據課后要求為學生選擇可供分析的譜例集。針對學生和聲分析能力較差的問題,教師應給予相應的專門訓練。例如作品中的和聲分析至少應包含標識單個和弦、和弦功能歸納、和聲布局分析、和聲編寫特點等。建議教師給予一些示范性的分析舉例,并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練習。 在復調編寫時,學生常常找不到編寫方法,以至于“聽能聽得懂,寫卻寫不出來”。復調音樂看上去只有橫向的旋律關系,很多教師教學時較少去討論縱向的和聲問題。但筆者認為,恰恰是因為沒有考慮復調縱向的和聲關系,才使得編寫時無從下手。如果將所要寫的旋律原型先配上和聲,再根據和聲內涵創作對比,旋律會簡單得多,如《送別》①,先配上和聲(譜例1):

  譜例1:

  再根據旋律的和聲框架編寫對比聲部(譜例2):

  譜例2: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了解到復調音樂中的和聲關系,還為復調對比聲部的編寫找到了方法和依據,久而久之培養了學生能夠從縱、橫兩方面出發來發展音樂的思維能力。

  在樂隊知識方面,為提高學生的實際編配能力,建議教師先講授音樂織體的內容,然后指導學生對已定的音樂織體進行配器練習。為了使學生掌握將單聲部樂曲編配為簡易重奏或合奏曲的能力,可指導學生先為已定旋律(可以是耳熟能詳的歌曲旋律)編配和聲、再進行二聲部復調編寫(副旋律),并將其按照音樂織體的層次進行音型化處理及樂隊配器,最后完成一首簡單的多聲部樂隊作品。這樣的練習綜合了和聲、復調、歌曲伴奏、配器的知識,并結合學生所熟悉的旋律,貼近生活,增加興趣,具有一定的實用性。

  (二)教學方法的探索

  為了輔助教學,一些教學軟件值得推薦:如用于和聲教學的Tonica軟件,可輸入旋律及和聲標記,軟件會自動進行和弦連接,并進行和聲變奏處理,使學生能夠迅速聽到自己所配和聲音響及風格,也便于教師批改作業。有音序器類軟件,如Cakewalk Sonar,可將音樂旋律輸入軟件進行修改、移位、刪除、拼接等編輯,并且有多種音色選擇,能幫助教師進行復調、配器等內容的教學。還有樂譜編輯類軟件,如Finale等。樂隊配器課教學非常方便,它能把樂隊總譜輸入軟件,選擇不同音色、不同聲部進行回放,對于聆聽學生所編配的音樂效果有很大功用。

  總之,多聲部音樂分析與編寫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實用性很強的理論課,對音樂專業的學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在近幾年的教學中有感而發,對該課程的具體實施提出了一些問題,總結了一些看法,以期為廣大師生、同行起到一定的借鑒、交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江源县| 佛山市| 惠水县| 灌南县| 永宁县| 蛟河市| 蓝田县| 尼木县| 平昌县| 文安县| 大名县| 涪陵区| 崇州市| 加查县| 鄂州市| 东方市| 金华市| 晋州市| 平泉县| 武宣县| 肇东市| 霞浦县| 潞城市| 江西省| 永修县| 宕昌县| 斗六市| 鄂伦春自治旗| 阿坝| 余庆县| 叶城县| 宽甸| 平舆县| 宁国市| 炎陵县| 汉中市| 斗六市| 邮箱| 宝坻区| 保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