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目前音樂教學改革管理上的新應用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加強對音樂教學的新改革發展戰略呢?通過什么方式能夠培養學生交流合作能力呢?文章是有關音樂教學的論文。
摘要:合作學習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它與其他教學方式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與滲透,形式與內容是豐富多采的,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學生學會合作、學會與人相處、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品質,健康地發展,才是我們育人的宗旨。
關鍵詞:音樂教學,教學管理,音樂論文投稿
一、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合作學習使學生的地位從被動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求知探索者,這種轉變要求教師以新的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所以教師應本著“平等、尊重、信任”的原則,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尊重每一個孩子,以同伴的角色加入活動,幫助引導學生認識新事物,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使教育活動在一種民主、寬松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例如我在教《小雨沙沙》時,我扮演一粒“種子”,有很多扮演“小雨”的學生紛紛來把我這粒“種子”澆灌。此時學生們都感到老師能和他們一起做游戲覺得很開心、很高興。又如:在學唱歌曲《拉勾勾》中,我采用朋友式的表演形式,與每位學生勾勾手指;在歌曲學會后,還讓學生離開座位,與自己最好的朋友勾勾手指呢!這樣,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還使他們快樂地學習。其實老師一個贊美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對學生來說都是最好的獎勵,簡單的一個握手、一個擁抱,可以使學生的興趣驟然提高。可以使孩子感覺到老師不像以前那樣嚴肅,他們不會那么拘謹,課堂上師生關系也會變得更加融洽了。
論文網推薦:《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季刊)創刊于1981年3月,是中國音樂學院主辦的音樂理論刊物。辦刊宗旨:"在音樂領域中,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文藝方針和政策,研究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和社會音樂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開展學術理論活動,聯系音樂工作者和廣大音樂愛好者,促進社會主義民族音樂文化的發展。"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理論建設和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以及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培養、鍛煉了一大批中青年音樂理論工作者,現已在國內擁有一支功底扎實、充滿朝氣的作者隊伍。在全國音樂理論刊物中,一直擁有最大的讀者群,在國內外均具有較大的影響。
二、運用有效策略,組織課堂教學
1.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別人說話
2.引導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3.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創設活動問題,營造合作氛圍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人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人人嘗試成功的喜悅。要讓音樂與活動溝通起來,給予自由音樂的想象空間。在活動中,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如《我有一只小羊羔》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歡的兒童歌曲,歌詞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對小動物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教學中,有個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把歌詞內容改一改,因為我有一只可愛的小花貓,行嗎?我還能畫給大家看呢。”聽了孩子真誠而幼稚的話語,我欣喜地笑了:“怎么不行,大家都可以畫一畫、改一改。”于是,課堂氣氛活躍了,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紛紛當起了小小音樂家,畫的畫、唱的唱、奏的奏、演的演,學生情緒達到了極點。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敢于對已有知識提出質疑和修改,從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四、創設動手機會,培養合作能力
讓音樂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音樂教學空間。音樂本來就是從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根據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的橫向聯系。讓音樂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如欣賞《孤獨的牧羊人》一課時,我抓住學生好奇、好動的心理特點,在觀看木偶戲后,學生的興趣更高了,我準備了很多報紙,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分組進行表演,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從中理解音樂、創造音樂。然后巧妙地將樂曲、創編表演、打擊樂器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親身體驗,主動參與,在活動中,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從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養成與人習慣。
五、感受成功快樂,體驗合作樂趣
合作式學習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的學習。沒有合作,音樂就不能產生和存在。教師充分利用音樂本身具有的合作特征,有意識地創造合作條件,培養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的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