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美術教學中我們應該做的新模式是什么趨勢,在藝術上在教學上應該做的新應用發展有哪些,高中教學中美術的新發展有哪些技巧呢?同時現在所應該做的新教學管理有哪些?《美苑》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美苑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美苑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美苑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摘 要: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作品中的科學知識,以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科學和人文是一對孿生姊妹,構成了人類文明殿堂的基石。只有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確地回應時代呼喚。科學素質是現代教育的一個核心,是現代人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和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認為,美術鑒賞教學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人文素質的同時,不應排斥對學生進行科學教育,美術教學在塑造青少年學生現代人格的過程中不能袖手旁觀。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筆者有意識地進行了科學教育的滲透,收到了一定成效。
關鍵詞:高中美術,藝術,科學教育
Pick to: senior high school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based on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work, in order to widen students' view of science,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pirit of scientific inquiry. Science and the humanities are twin sisters, constitute the cornerstone of the hall of human civilization. Only blend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education can response to the call correctly. Scientific quality is a core of modern education, is the modern people's ideological quality, moral quality, cultur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qu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 I think, art appreciation teaching in training students'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not be exclusive to science education of students, art teaching in shaping the young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personality can not stand idly by. Art appreciation in high school teaching process, the author has carried on the penetr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consciously received certain result.
Key words: high school of fine arts, art, science and education
一、學習藝術家的優良科學品德,樹立科學精神
世界著名的藝術巨匠均是人類的精英,他們傳奇的經歷、激進的思想、偉大的業績、崇高的品德和光輝的形象往往對中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對他們的敬仰之情,以巨匠為榜樣,激勵自己積極上進。在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藝術家的科學品德。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推進,以培養和訓練青少年的科學態度、科學意識、科學素質等為目標的科學教育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力圖從美術家、美術作品和美術發展的角度,探究進行科學教育滲透的嘗試。
在鑒賞學習《走進具象藝術》一課之《蒙娜麗莎》時,我首先深入觀察作品,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畫家力圖使人物豐富的內心情感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它代表了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然后研究其善于運用光學與透視學的方法來描繪具體的場景和人物,用明暗轉移法更使畫面具有豐富的層次感與凹凸感。除了作品之外,對于達·芬奇本人,學生一般也都略有耳聞,筆者然后根據學生對達·芬奇的初步了解,引導他們從多方面認識,提出問題1:“你除了知道達·芬奇是一位藝術巨匠、天才畫家之外,還知道他在哪些領域有突出成就呢?”同學們非常興奮,你一言我一語地共同描繪達·芬奇:還是“數學家”、“科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等,是一位多才多藝、全面發展的人。提出問題2:“你認為達·芬奇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多的成就呢?”引導學生剖析達·芬奇除了先天聰穎之外,更多的是勤奮、敢于冒險、勇于創新、毅力與恒心、探索精神、造福人類的獻身精神等。并深刻理解達·芬奇能從藝術家的角度看待科學,以科學家的思想方式審視藝術,并努力使科學與藝術融為一體,為人類留下豐厚的精神財富。
二、解讀美術作品的科學內涵,拓寬學生的科學視野
比如,在學習鑒賞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介紹幾千年的中國建筑文化符號——斗拱時,不但要引導學生欣賞其襯托出深遠、雄渾的屋檐,體現出建筑雄強而壯麗的風姿,與古希臘的柱式有異曲同工之妙,更要從科學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分析這種建筑語言的功能與原理:斗拱在力學上將單點支撐變成了多點支撐,斗拱將梁對外挑屋檐的受力傳輸到立柱,從而解決了大面積挑空屋頂的受力難題,保證了建筑結構上的安全。
三、探究科學技術在美術發展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弗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說過:“當科學被應用到技術領域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方式將發生革命。”如果脫離科學技術的作用,美術只能是緩慢發展的,科技與美術之間沒有鴻溝,科技與美術相得益彰。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美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不斷揭開美術發展史的新篇章。
如遠古時代只有石鑿技術,所以產生的巖畫壁畫粗獷豪放;正因為新石器時代制陶技術的產生,彩陶上面才留下漂亮的幾何圖案和動物形花紋;正因為冶煉技術的發明,人們才可以鑄造出司母戊大鼎;19世紀的物理科學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揚、法國化學家謝弗雷爾等人對光和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總結出許多新的色彩科學理論,有力推動了繪畫色彩的進一步向前發展,印象派繪畫應運而生;19世紀工業技術的高度發達,讓高達300米的埃菲爾鐵塔能屹立百年而無恙;榨油技術的產生使揚凡·愛克兄弟發明了油畫顏料,達·芬奇才留下蒙娜麗莎永恒的微笑……
21世紀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復合型人才。在教育過程中,重視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結合,是培養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徑。科學家貝爾納說:“藝術是我,科學是我們。”如果我們將藝術看成一種視角,科學是另一種視角,那么這兩個領域提供的視界會使人類不斷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共同努力,為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讓人類的思想和精神飛得更高更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