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師要“有意”挖掘音樂作品中與大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因素,特別是容易誘發大學生心理失衡的一些相關因素,通過自己巧妙的教學方法,用音樂學科教學的語言使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之中,在無意識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一種潛移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勵學生在欣賞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想象和聯想,投入豐富的情感,最終自然而非強迫地達成“頓悟”,獲得關于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正確認識。
本文選自:《鋼琴藝術》是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主辦的全國惟一的鋼琴專業期刊(國內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任主編,眾多鋼琴界資深教授擔任編委),自1996年創刊之日起為雙月刊,2002年起改為月刊,逢每月10日出版。雜志憑借雄厚的編委實力,優秀的編輯水準,一貫奉行認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在業內享有崇高的威望。主管單位:中國出版集團,主辦單位:人民音樂出版社,國內統一刊號:11-3779/J,國際標準刊號:1006-9844
審美直覺階段中,審美主體僅獲得一種單純生理上的審美愉悅。
審美體驗階段中,審美主體借助想象力和聯想力,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審美升華階段是使藝術鑒賞活動的最高境界,審美主體的認識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升華為一種深刻的理性認識, 如“頓悟”。在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中,音樂教師應根據大學生個性發展和心理特征,從他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生活需要出發,通過生動鮮活的音樂作品,找準滲透點,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寓教于樂的方式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促成學生的“頓悟”。
這才是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最高境界。如在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教師可以在欣賞開始前介紹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知道這首交響曲是貝多芬在失聰的狀態下創作的。學生在欣賞過程中自然通過想象聯想在腦海中樹立起貝多芬在失聰的狀態下仍舊不向命運屈服,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藝術形象,并在情感上形成一種共鳴。欣賞過后教師可以和學生共同討論音樂是通過哪些因素表現一種慷慨面對挫折,永不屈服的精神的,如“命運”主題和“英雄”主題的不斷反復出現,強大的音樂張力和密不透風的緊張節奏,樂章之間的情緒對比等等。學生在音樂的學習過程中能自然被一種永不服輸、與生命中的挫折堅強做斗爭的精神所感染并對之產生認可感,進而轉化為自己的人生態度,最終實現了音樂審美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