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麒麟區職業技術學校已成為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名校”。四是專業建設成效明顯,全市已創建省級骨干專業5個、市級骨干專業38個,總專業數達200多個,專業設置更加靈活,基本涵蓋了一、二、三產業。五是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認知度有一定提高,抓職業教育就是抓經濟、抓扶貧、扶就業、抓和諧的觀點已成為各級黨委政府的共識,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環境已經形成。
同志們:
新春伊始,春意盎然。在這萬象更新的時節,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全市2006年度教育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學習貫徹國家、省、市有關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認真總結“十五”期間特別是2005年的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06年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工作,統一思想,振奮精神,開拓創新,努力開創我市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局面。
一、全省2006年度教育工作會議的主要精神
1月23日,省教育廳在昆明召開了全省2006年度教育
工作會議,何天淳廳長代表教育廳對“十五”期間全省教育工作作了全面總結,對“十一五”期間全省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和2006年的重點工作作了部署。
(一)“十五”期間我省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就與經驗
1、重點發展農村教育,“兩基”工作取得偉大成就
5年來,改造中小學危房337.6萬㎡,新建校舍71.7萬㎡。全省有112個縣實現“普九”,“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86,比2000年提高14.4個百分點,超額完成“十五”計劃目標;127個縣實現“掃盲”,青壯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提前二年實現國務院提出的西部“兩基”目標。
2、職業教育在改革中不斷發展
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按照“訂單培養”的方式,推動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改革。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不協調的狀況得到改善。2005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1.36萬人,在校生達到29.49萬人。“十五”期間,中等職業學校共培養畢業生50.3萬人。
3、普通高中辦學規模擴大,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5年來,全省新建普通高中25所,改擴建200多所,一級完中總數已達81所,比2000年增加33所。到2005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已達48.31萬人,比2000年增加26.10萬人,超額完成“十五”計劃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00年的24.93提高到2005年的33.66。教育質量逐年提高,2005年,高考700分以上的考生實現零的突破。
4、高等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不斷增強
全省普通高校由2000年的24所增加到2005年的44所。2005年,高等教育在學人數達39.91萬人,比2000年增長24.8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00年的4.91提高到2005年的12.65。共獲國家及省部級獎勵624余項,專利授權293件,科技產業產值超過4億元。
5、教師隊伍素質明顯提高
2.2萬名中小學校長經過省、地、縣三級校長培訓,持證上崗。20多萬名民族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參加了綜合素質培訓,全省普通小學、普通初中、職業高中、普通高中、普通中專學校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提高到96.38、95.64、59.74、85.86、84..46,分別比2000年提高5.44、6.60、24.57、14.59、10.19個百分點。
6、教育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
建成各類衛星教學收視點15286個、教學光盤播放點13237個、計算機教室1095個,初步構建了“云南省遠程教育體系”。全省52的中小學都能共享國家和省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中小學計算機數與學生人數的比例已從2000年的186:1提高到2005年的55:1。初步建成了遠程教育資源中心、基礎教育資源庫。
7、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深化
普遍推行校長公選、教師聘任、績效分配改革,辦學活力明顯增強。全省“一師一校”校點由2000年的18268個減少至2005年的12364個。順利完成國有企業所辦學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工作。民辦教育快速發展,全省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421所,在校學生達30.28萬人,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公辦與民辦學校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進一步形成。
8、實施素質教育取得進展
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進課程改革,強化地方教材建設,全省義務教育階段起始年級學生全部啟用新課程。積極開展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切實加強職業道德教育。積極推進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建設進一步加強。
9、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投入力度加大
“十五”期間,全省預算內教育經費426.54億元,比“九五”期間增加128.68億元。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加快建立,省財政逐年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每年均以超過10的速度增長,民間投入逐年增加。
10、認真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問題
初步建立了“政府主導、對口支援、社會參與、勤工儉學”的貧困學生救助體系。2005年,全省總計257萬名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235萬名學生享受免交雜費,115萬學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補助,用于“兩免一補”經費近5億元。努力做好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工作,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比上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認真治理教育亂收費,規范招生考試行為。認真落實安全工作責任
制和預防措施,“十五”期間,全省學校基本沒有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二)“十一五”期間云南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任務及2006年重點工作
主要任務是:全省全面實現“普九”,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年。初中毛入學率達到95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達到98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55左右。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3—6歲幼兒入園率達50以上,大中城市、經濟發達縣(市、區)達到70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50,普通高中在校生達56萬人左右,中職46萬人左右,中等職業教育招生人數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18,在校生規模達66.5萬人左右。
2006年重點抓好的幾項工作:
1、堅持“兩基”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
4個縣完成“普九”,2個縣實現“掃盲”,3個縣完成“普實”。繼續排除80萬㎡中小學危房,建設40萬㎡農村寄宿制學校,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
2、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
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責任,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今年起全面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提高生均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校舍維修改造資金保障新機制。規范學校經費的使用和管理,確保資金安全。全面落實縣級政府對本地教育發展規劃、經費安排使用、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的管理責任。
3、貫徹落實全國、全省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采取強有力措施,進一步擴大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抓好急需技能型人才培養,重點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積極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組織實施好“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促進“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深化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創新公辦職業學校辦學體制,走規模化、集團化、連鎖化辦學的新路子。
4、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切實把德育放在各項教育工作的首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繼續深入推進中小學課程改革,著力提高教學質量,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改革教育考試評價和選拔制度,完善推進素質教育的體制環境。加大教育科研力度,加強學校體育和美育工作,關心學生心理健康。
5、鞏固試點成果,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與制度創新
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實行“資格準入、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合同管理、優教優酬”的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逐步推進大中小學校長聘任制。深化高中階段教育改革,著力提高普通高中質量,擴大優質高中總量。
6、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進一步加強師德建設,完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開展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全面提升中小學教師素質和能力。建立和推進城鎮教師支援農村教育制度,繼續做好東部對西部、城市對農村教師對口支援工作。全面推進以校本培訓為主體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
7、注重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教育熱點難點問題
認真做好貧困家庭學生資助工作,健全有效的教育資助體系。做好2006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引導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自主創業或靈活就業。深化考試制度改革,確保各類國家教育考試的安全和公平公正。切實加強學校安全工作,維護校園安定和諧,堅決治理教育亂收費。大力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
二、“十五”期間全市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
跨入新世紀的頭五年,是我市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繁榮穩定,改革迅猛推進,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良好時期。全市教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系統廣大干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全面實現了“十五”期間確定的目標任務,重點工作有了創新與突破。
(一)主要成績
1、“兩基”工作進一步鞏固提高。全市在2000年基本實施“兩基”目標后,始終不渝地堅持“兩基”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特別重視發展農村教育,積極鞏固普及成果,努力提高“兩基”整體水平。
——基本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勤工儉學”的貧困生救助制度,有效推進了義務教育普及率、鞏固率的不斷提高和教育公平。市委、市政府把貧困學生入學難、鞏固難問題列為一項重要的“民心工程”,廣泛動員干部職工和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建立了多層次、多形式的貧困生救助基金,年均救助貧困生10萬人次以上;認真實施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28.76萬名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19.11萬名學生享受免交雜費,4.71萬名學生享受生活補助;廣大中小學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開展面達90以上。2005年,全市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53,比2000年提高了0.18個百分點;畢業生升學率達97.28,比2000年提高了1.76個百分點;在校生輟學率降到0.11,比2000年降低了0.35個百分點。初中毛入學率達101.74,比2000年提高3.87個百分點;輟學率控制在1.35以內;在校生比2000年增2.66萬人,增長9.76;畢業生升學率達67.09,比2000年提高19.32個百分點。學前教育發展迅速,3-6歲幼兒入園(班)率由2000年的32.36提高到2005年的44。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
——初步建立了教育投入的保障機制,中小學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2005年,各級財政繼續加大力度,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確保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全市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達13.8億元,比2000年增億元。投入資金,排除中小學D級危房13.57萬㎡。“十五”期間,市級以上財政投入專項資金1.38億元,立項改造中小學危房676校,排除D級危房36.5萬㎡。縣、鄉、村積極自籌資金,加快排危工程進程。爭取臺方捐資600萬元,建設“明德小學”項目學校15校。全市中小學現有校舍建筑面積626.48萬㎡,比2000年增加74.74萬㎡,固定資產總值達34.86億元,比2000年增加12.84億元。“普及實驗教學”工作全面完成。調整收縮農村中小學教學點110個,建成半寄宿制學校471校,校點布局更加合理,辦學效益明顯提高。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初見成效,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在2004年全面實施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經驗,開展義務教育段綜合實踐課程研究,著力推進校本課程開發,深化入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基本道德規范為基礎,切實加強中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美育、衛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十五”期間,全市建成省級實驗小學、示范小學39所,省級示范初中42所。全市義務教育質量普遍提高,全社會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合力與良好環境基本形成。
——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掃盲成果得到了有效地鞏固和提升。實現了由識字型掃盲向技能型教育的轉變。2005年,掃除文盲3萬余人,開展實用技術培訓65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17.8萬人次。“十五”期間,參加實用技術培訓人次達250萬以上。14個鄉(鎮)通過了“無文盲鄉(鎮)”驗收。青壯年文盲率降至2.1,比2000年下降了1.8個百分點。
2、職業教育在改革中快速發展。
——高等教育體系初步構建。投資3.6億元新建的曲靖師范學院新校區建設日趨完善,辦學條件得到了巨大改善,招生規劃規模不斷擴大,2005年在校生達8009人,比2000年增加6061人,增加311。云南職業技術學院發展態勢良好,曲靖衛校申辦曲靖高等醫學專科學校已順利通過專家組的評審。
——中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2005年全市有普通中專7所、職業技術學校11所,在校生達4.67萬人,約占全省的1/4,比2000年增加1.8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進品旺、出口暢,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一是各學校以市場需求和就業為導向,積極改革招生方式,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并逐年大幅度遞增。2001年招生7032人、2002年8748人、2003年9604人、2004年15874人、2005年達23000人。二是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按照“訂單式”培養模式,加強畢業生就業服務網絡建設,積極適應企業和社會需求,不斷調整和改造專業,提高教學質量,重視提高畢業生就業和創業能力,就業率大幅度攀升,2004年達75,2005年達94。出口暢有效地推動了進口旺。三是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內部機制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全市建成4所國家級重點職業學校,2所省部級重點職業學校,6所省級職業示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