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藝術教育是要提高人們對美的感受和理解,培養對藝術的表現力和創造力。藝術教育必須進行必要的技術訓練,不能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播、感受音樂、鑒賞音樂,而是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文章發表在《濟南職業學院學報》上,是小學教師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藝術教育,創新能力
藝術教育,是一種提高個人素質、修養的新興教育,隨著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藝術教育已經逐步占據教育體系的主要地位。
近年來,“創新”成為一個熱點詞匯,我國正朝著2020年跨入“創新型國家”行列而努力,而培養創新型人才也成為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如何培養創新型大學生也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課題。同時,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開展,人文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創新能力的培養,起著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深入研究藝術素質教育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對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的大學生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縱觀教育史,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交相輝映。在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在學校中對貴族子弟的教育內容就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在古希臘,教育被稱為繆斯教育,繆斯是希臘神話中主管科學與藝術之神,繆斯教育也就是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通稱。在中世紀的歐洲,文、法、神、醫是大學中普遍開設的四科。所以,從教育活動的起始和萌芽來看,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是不分彼此、血肉相連的。
一、概念
1.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是指以藝術為媒介,培養人的藝術能力與藝術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統活動。一是狹義的“藝術教育”,也可稱為“專業藝術教育”,它通過系統的理論與技能的訓練,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各種藝術院系就是如此;二是廣義的“藝術教育”,也可稱為“公共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指通過文學、音樂、美術等藝術手段和內容,對人進行培養和熏陶,使人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與素質的審美活動。藝術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非功利性。它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文化修養,塑造完美的人格。
2.創新能力
什么是創新能力?由于“創新”一詞概念的復雜性,目前理論界對創新能力還沒有下一個統一的定義。
劉丹對創新能力下的定義是:“創新能力是根據一定目的,運用一切已知信息,在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成果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更通俗地講,創新能力就是實現新設想的能力。”
不少人常把人的創新能力大小簡單地歸結為人的創新思維方法,甚至認為,只要學會了創新技法就可以進入創新狀態,并取得客觀的創新成果。但是,創新教育的實踐表明,許多人學會了創造技法之后,仍然不能完全進入創造狀態,甚至不知道創造活動從何做起。其實,創新能力是由許多要素構成的,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
二、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的交融有利于創新
多元智能理論(簡稱MI)是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德納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關于智能發展的重要理論。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認為,個體的智能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具有這八個半的智能,只是其組合和發揮程度不同,而適當的教育和訓練可以使每一種智能發揮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應該在全面開發每個人腦子里的這些智能的基礎上,給每個人以多樣化的選擇,使其揚長避短,從而激發每個人潛在的智能水平,充分發展人的個性。
美國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的研究表明:科學思維與藝術思維盡管有不同的一面,但更有相通、互補的一面。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同時掌握這兩種思維,才是全面發展的人。《零點項目》研究認為,藝術思維也要靠邏輯,科學是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藝術過程同樣要發現、分析、解決問題。
對人的大腦的研究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大腦左半球主要有言語的、分析的、邏輯的、抽象思維的功能;右半球主要有非言語的、綜合的、直觀的、音樂的、幾何圖形識別的形象思維的功能。盡管它們分工不同,但由于腦胼胝體的結合功能,左右兩半球能夠互相協調、互相配合、互相補充。而且,任何復雜的心理活動,例如藝術活動、科學活動都必須依賴于大腦兩半球的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補和協調才能進行。
而藝術教育對全腦功能的開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藝術是適合空間加工的靈活、開放的創造性活動,是情感的接納和表現,它主要由右半球控制;另一方面,任何一種藝術活動,又都是大腦兩半球協同作用的結果。藝術加工的高級過程受右半球控制,但是新近的研究發現,在音樂方面,對音樂旋律、節奏的感知在右半球,而對音樂性質以及樂曲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理解方面左半球起了重要作用。
三、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
1.創新人格、創新思維與創新實踐技巧的培養
藝術的本性是開放,是兼收并蓄、交融匯合,而不是排他。藝術的內涵是不斷豐富和擴展的,它追求無窮的發展超越而不滿足與停留于過去的成就。
(1)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大學生的創新人格的形成
藝術教育鼓勵學生“求異”、多元化地看待世界。藝術文化基礎知識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的認知、情感、意志都得到健康的發展。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是完美人格塑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審美教育在這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沒有美好心靈的人是永遠也發現不了美的。
(2)藝術教育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創新思維
藝術教育中的很多課程能夠很好地訓練學生的視覺想象力,非線性跳躍式的藝術思維也能最大限度地突破傳統的單向性思維模式,不再只是“非對即錯”。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現在很多研究都發現視覺想象能力同工程、設計、事業成功之間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如在筆者教授的《中外舞劇欣賞》課中,有些學生都寫出了自己對藝術教育的個人看法:
“土木工程這個專業在別人看來很死板,只是單一的計算。但是我認為,做這一行首先要和建筑師合作,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比例與尺度、對照與協調、節奏與韻律、均衡與對稱,這是它們的共同特征,也是它們的共同追求……”
還有學生寫到:“科學家的靈感來源于藝術的美感。在我們高分子材料科學里,有許多抽象的分子空間結構,尤其在高聚物方面。它的分量可以是無機分子的成百上千倍,結構極其復雜。但是通過豐富的想象力,我們不斷地在發現他們的結構……”
總之,藝術教育能形成開放文化觀念、未來文化意向等社會環境,將有利于學生打破舊的思維模式和擺脫傳統觀念束縛,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標準和價值體系,為創新素質教育營造一種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社會心理。
2.藝術教育成功的典范
麻省理工學院(MIT)豐富多彩的音樂生活,成功的藝術教育在美國乃至全世界享有盛譽,如此周到的藝術教育組織工作,必然有其深刻的思想基礎。
第一,科學與藝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這是MIT重視藝術教育的主要出發點。1996年10月25日,在MIT藝術委員會的年會上,校長查爾斯·維斯特發表了著名的演說《科學教育和藝術教育并重》,深入而精辟地闡述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密切聯系,并因此得出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不可分的結論。
第二,“科學家都愛音樂”,這是美國的現實,也是音樂系對MIT為什么如此重視音樂教育的解釋。在美國,教授們特別是理工科的教授,少有不喜歡藝術的,他們差不多人人都會演奏一兩樣樂器。MIT認為,要培養科學家,就必須滿足他們的這一愛好和需要。
在國內,清華大學原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原校長蔡元培都是現代中國高校藝術教育的先驅。他們倡導在大學中實施美育,“最主要的作用是增進文化之進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完全發展的人”。他們開創性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多才多藝的杰出科學家。
四、實施藝術教育的思考
藝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對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在筆者對學生的課堂調查中,也反映出現階段大學生藝術教育實施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我國以理工科為主的大學中,尤為突出。在李越、孫枕戈針對清華大學學生思維傾向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清華大學高年級工科學生在思維傾向上表現出強烈的邏輯思維與想象思維優勢,其中邏輯思維占主導地位,而直覺思維和條理思維傾向的表現比較弱。
因此,理工科大學更應該加強公共藝術教育,面向全體理工科大學生,以掌握一定的藝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重點,體現培養豐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精神,追求真、善、美等崇高價值理想為核心的藝術教育,分別從管理機制、課程設置、師資培養、校園藝術活動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探討。
藝術教育論文投稿:《濟南職業學院學報》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由山東省教育廳主管、濟南職業學院主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本刊為雙月刊,16開,124頁碼,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刊號為ISSN1673—4270,國內統一刊號為CN37—143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