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實體經濟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當前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脫實向虛”的傾向愈加明顯。電子信息領域亦不例外。從國內股權投資市場、創投市場和投資機構的投資熱點趨勢來看,電子信息產業及其相關領域正日益成為資本關注的熱點與焦點。資本投資持續升溫造成電子信息產業“虛火過旺”,隱現行業泡沫破滅風險、產業低端化風險和產能過剩風險。為防范資本過熱對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本文提出三方面對策建議:控制資本熱度,引導產業有序發展;樹立品牌意識,聚焦技術創新發展;統籌布局,注重行業資源整合。
關鍵詞:電子信息產業;資本熱潮;風險防范
引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1]這表明,發展實體經濟是新時期產業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轉型的重要任務。
當前影響我國實體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脫實向虛”的傾向愈加明顯,電子信息領域亦不例外。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更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快速涌現并被資本市場看好,也帶動了傳統電子信息領域上下游需求量增加,吸引大量資本跟進。圍繞產業重點發展領域和新興領域的資本投資持續升溫,造成電子信息產業“虛火過旺”,實質性技術創新難以突破,資本泡沫、產能過剩等風險隱現。為使電子信息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應多措并舉“脫虛向實”,防范資本熱潮引發的風險對產業發展造成破壞性影響。
一、電子信息產業領域的投資活動日益活躍
(一)電子信息領域金融投資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
近年來,國內投資市場持續活躍、熱度提升,股權投資案例數和并購案例數大幅上升。統計數據顯示[2],2017年,全國股權投資行為共發生10144次,投資總金額達1.2萬億元,遠超2016年全年水平。投資主要集中于前端投資,早期投資金額和平均投資金額上漲趨勢顯著,平均單筆投資同比增長34.2%。
從投資數量來看,2017年TMT行業的投資數量再創年度記錄新高。互聯網領域和IT領域早期投資較為集中,1-12月,投資行為分別達469次和390次,分列各行業首位和第二位;電信及增值業務領域、電子及光電設備領域早期投資行為分別為222次和62次,位列第四位和第八位(圖1所示)。
從投資金額來看,TMT行業投資總額占總體行業比重依然過半。過億元人民幣層級的資金注入主要集中在互聯網、IT、電信及增值業務、多媒體娛樂、金融服務和健康醫療等方面(圖1所示)。
數據表明,無論投資金額的分布還是主要投資機構的投資傾向均保持高度一致,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投融資市場的絕對熱點和焦點。
(二)國內創投市場中TMT企業備受熱捧
數據顯示[2],2017年,中國創投市場共發生涵蓋24個一級行業的投資4822起。從具體行業分布來看,互聯網行業位列第一,共956起,占比約20%;IT行業位列第二,全年共發生927起交易,占比19%;從具體金額分布看,互聯網、IT領域同樣位列第一、三位,投資金額分別為406億元和275億元。
數據表明,無論投資案例還是投資金額,TMT產業均占據整體創投市場的半壁江山,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可穿戴硬件、集成電路、互聯網金融等都成為資本追捧的對象。
(三)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投資集團追捧熱點
根據2017年中國年度活躍創投機構排名,投資活躍度較高的企業有:IDG資本、經緯中國、紅杉資本中國、真格基金、創新工場、騰訊投資等。盡管從投資活動上看,這些集團的投資偏好有所不同,但總體來看,受到國家產業發展戰略調整以及消費環境改變等因素的影響,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硬件等電子信息行業發展熱點成為投資重點,資本吸引力較強。
隨著一些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在可預見的未來,智能產業、共享經濟及消費升級等領域投資熱度有望持續上升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
二、電子信息領域“脫實向虛”發展帶來三大風險
(一)投資追求“短平快”帶來產業低端化風險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前景廣闊,但仍面臨核心技術領域亟待突破的瓶頸和難題,需要資本投資具備管理的先進性和眼光的長遠性。然而,資本的功利性使當前大量資本集聚投資回報快的熱點領域,造成技術發展難題被忽視,帶來產業低端化發展風險。
一是資本的盲目逐利使產業發展能力問題被忽視。數據顯示,傳統行業投資1年凈利潤回報不足10%,投資至少3至5年才能獲取回報,而互聯網等熱點投資領域1年的估值便可能實現翻番,3年則可能增長至10倍,對資本具有絕對的吸引力[3]。因而,資本的散亂投資和急于求取回報的“短平快”打法成為普遍現象,就容易導致技術發展難題被忽略、產業核心技術能力和競爭能力無法得到實質性提升,與發達國家能力差距日益加大。
二是行業門檻降低導致基礎技術層面不受重視。對于我國電子信息領域亟待突破的核心技術而言,資本投入是一項長期投資,要持續多年才可取得技術突破并獲得較高回報,這就要求資本投資應放眼長遠。然而,為了在短期內獲得最高回報,大量資本涌入門檻較低的發展環節。例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截止2017年上半年,中國AI 企業融資金額占全球總融資額的33.18%,僅次于美國。然而,分領域來看,我國AI領域融資排名一、二位的領域分別為應用層面的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音處理領域,而美國AI企業融資排名第一的是芯片以及處理器領域,融資占比高達31%,相比之下,我國該領域投資占比僅為7.5%[4]。表明美國投資者更重視高門檻的基礎層、技術層,而我國投資者則更關注應用層。
三是過度依賴進口不利于解決技術難題。為了較快取得發展回報,進口核心零部件與設備成為緩解技術難題的方式。如在我國集成電路領域,CPU、FPGA、DSP、存儲器等高端芯片嚴重依賴進口;機器人領域,多數企業90%的關鍵零部件和中高端數控系統均依靠進口。然而,這一方面會增加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分流投資資金;另一方面,會造成企業求量不求質、難于靜心攻克關鍵技術,進而阻礙產業發展邁向高端,最終在國際競爭中喪失技術先發優勢和主導權,使產業陷入核心技術長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四是投資廣而散導致產業競爭能力與資本投入不相匹配。對投資活動而言,如果沒有良好的統籌規劃與先進的管理機制,難免會造成投資主體過于分散,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最終導致資本投入與競爭力提升水平不成正比。如集成電路領域,自2014年國家推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和超過1300億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后,產業資本踴躍跟進,各地投資建線熱情高漲,出現存儲器項目以及先進生產線多地開花現象,重復和低端投資導致集成電路領域發展布局面臨散小亂的問題。據統計,2017年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達到1380多家,數量在仍繼續增長,不利于產業整體發展。再如,我國新型顯示領域投資主體同樣存在分散問題,雖至2016年底全國大陸面板產線多達15條,涉及投資額3000億元,但我國大陸面板高端產品占比低,AMOLED在全球占比不足2%。這表明,資本投入效果還沒有在價值鏈環節和附加值提升方面得以顯現,投資對技術進步與競爭力提升的帶動作用并未發揮出來。
(二)投資機構追捧熱點帶來泡沫破滅風險
投資機構對熱點概念的追捧與希望借助資本運作切入市場的跟風企業一拍即合。在各路資金的瘋狂涌入下,企業的估值水平、融資規模不斷攀升,高估值又吸引了更多資本,泡沫越來越大。在資本的過度介入下,行業發展良莠不齊,需求過度膨脹,泡沫破滅風險隨之而來。
一是熱點追捧易引發概念泡沫與需求泡沫。隨著人工智能、智能家居、分享經濟等一些新業態新經濟的快速崛起,這些領域的投資熱度持續上升并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如,截止2017年上半年,我國關注人工智能領域的620家投資機構中,共產生超過1億美元的大型投資數22筆,是美國大型投資數的一倍。截止2017年7月底,我國共享經濟類投融資事件超過581起,融資規模約1600億人民幣,已接近2016年全年水平。在資本投資的瘋狂涌入下,企業的估值水平、融資規模不斷攀升,高估值又吸引了更多資本、更多企業進入,概念泡沫、需求泡沫隨之而來。
二是概念泡沫過大,引發產品、應用難于落地。繼O2O、互聯網+等熱詞概念受到資本追捧之后,VR、AI、云計算、分享經濟成為新的投資“風口”。企業若在尚未看清新產品新模式核心本質的情況下,輕易使用新技術,或者套用概念設置過高目標,就容易會使得企業運營不切實際,實施起來不接地氣、處處碰壁。此外,從媒體宣傳到技術推銷的一擁而上,以及過度追求在峰會、沙龍、展覽等務虛性活動中頻繁出鏡,也使得圍繞概念的火熱場面遮掩了實際應用難于落地的尷尬處境。如,在我國“互聯網+”戰略推進下,相關論壇、峰會、沙龍等務虛性活動繁多,傳統企業開始積極觸“網”。然而,部分企業并沒有認清“互聯網+”的本質,只是花費巨資將企業包裝為所謂的“互聯網”公司,沒能真正服務于企業的業務發展目標;還有企業在“互聯網+”戰略下將企業目標過度放大,使得企業運營不切實際,實施起來處處碰壁。再如,在云計算領域,許多花巨資投建的“云計算平臺”設備利用率低、應用少,很多只是在規模和設備上跟風炒作,并未提供真正的應用服務,有的甚至淪為僅供參觀的“展示中心”。
推薦閱讀:《信息空間》不同于只關注傳統問題的財經媒體,也不同于只關注中低端技術問題的IT媒體,我們是國內唯一專注于信息化高端問題的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