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摘要】本文利用詞頻分析法對深圳大學近年來的新聞傳播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展開了分析。研究發現,基于選題呈現出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多集中于深圳傳媒文化創意產業、新媒體及媒介融合、廣告營銷設計、新聞宣傳等方向,這些選題呈現出的人才培養多帶有一定的學科交叉性、產業服務性、地域性等特征,同時也存在著缺乏高端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的國際視野欠缺、本土服務性不夠等問題。創新特區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須在學位論文選題的理論提煉、國際視野的拓展和雙導師制的完善等方面進行突破。
【關鍵詞】新聞傳播;人才培養;學位論文;選題
引言
近年來學位論文成為檢驗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抓手。2014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頒布了《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2019年教育部再次頒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加強研究生培養管理的通知》,提出研究生培養須重點抓住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評閱、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
學位論文直接關系到研究生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學位論文選題是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環節或階段之一”①,它直接、靈活地體現了研究生的培養定位和培養質量。
在當前的融合媒體環境下,各大高校紛紛進行新聞傳播類研究生人才培養改革。但大家多處于探索之中,尚未找到可以復制的研究生人才培養范本。本文嘗試以特區深圳大學的新聞傳播類研究生的學位論文選題為例,探析當前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創新問題,以期拋磚引玉。
一、近年來特區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選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特區新聞傳播研究生培養數量較多的是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學院于2003年獲得傳播學碩士學位授權,2010年獲批新聞傳播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設有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及傳媒經濟、視覺傳播及創意產業四個二級學科方向,招生規模為每年30-40人左右。2018年學院的新聞傳播學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并開始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的招生,由此擴大到上百人的招生規模,研究生培養定位也作了很大的調整。因人才培養定位的調整力度較大,為了保證數據的客觀可靠性,本研究只統計了2006-2018年期間的論文情況。
因特區的區位優勢和辦學特點以及學院這近20年新聞傳播學科發展的成熟,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在國內同行兄弟院校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方院校新聞傳播類研究生的培養現狀與發展水平。因此將其研究生人才的培養定位及學位論文的選題作為當前的案例之一進行考察分析,自然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和代表性意義。
鑒于此,本研究逐一檢讀了十多年來深圳大學221篇新聞傳播學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然后進行詞頻統計,透視特區學位論文選題的動態、趨勢,從而管窺特區新聞傳播類研究生的培養定位概況,出現的問題以及創新的策略。
從選題所屬的二級學科方向來看,傳播學方向的共93篇,廣告學方向有51篇,新聞學方向有46篇,視覺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方向有31篇。這些論文大都與專業方向有直接相關性,二級學科歸屬較為明顯。
就研究主題而言,它們可以分為新媒體、網絡傳播、媒介市場運營等20 多個主題,其中涉及傳播效果、廣告策略、媒介發展與社會變遷、群體傳播、傳媒產業等主題的各達10%以上。傳播效果類的選題占比14.9%,多涉及電視節目、網絡媒介的效果問題,如電視收視效果、微博傳播效果等;媒介與社會發展類的選題占比20%;媒介體制與政策類選題占比近7%,大部分涉及深圳市近幾年的傳媒體制與文化政策變革。
而占比較少的是網絡傳播、新媒體、媒介融合研究,它們分別為4.1%、3.1%、2.3%。這樣的比例也基本上契合新世紀以來新媒介發展的一個趨勢。
占比最少的是跨文化傳播、廣告史、新聞史、傳播基礎理論研究,這些可算是所有選題中的“冷門”,對于純粹傳播理論的探討只有一篇。這種趨勢似乎表明十多年來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的選題可謂已經遠離了本學科基礎理論研究,而把眼光更多地投射于豐富多彩的社會問題領域或個案分析性質的應用研究。
二、近年來碩士論文選題呈現的特區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取向
研究生培養定位一般受制于擬定的培養方案和二級學科方向,但碩士學位論文選題則更可以客觀、靈活地反映研究生人才培養定位的發展動態與趨勢。上述論文選題呈現出的研究生人才培養取向如下:
(一)立足特區傳媒環境,培養傳媒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以深圳及周邊的傳媒文化創意產業為基礎,思考和嘗試解決其產業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為地方傳媒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培養服務,這類選題不少。據統計,與深圳有關的選題有58個篇目,占26%的比例。比如,深圳財經報紙、深圳企業報刊、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的轉型、深圳獨立書店、深圳電視業、深圳影視劇制作、深圳影院空間發展、深圳新聞網、深圳手機報、深圳文化基金項目績效評估、深圳公共文化服務、特區報農民工報道、深圳動漫產業人才需求、深圳動漫公司的項目網絡、A8音樂集團產業價值鏈、深圳創客文化等。這些選題多探討深圳及周邊傳媒創意產業發展遇到的問題與瓶頸,以提出前瞻性的解決思路與方案。
(二)緊跟媒介前沿,培養新媒體與媒體融合人才
新媒體出現以來,既改變著社會的結構,也改變著傳統的媒體環境。這個領域的問題與現象似乎層出不窮。一些學位論文的選題緊跟這種現實變化,并保持同步關注。網絡與新媒體、媒介融合研究等這類選題占比近10%,這樣的比例契合了21世紀以來新媒介發展的趨勢與新聞傳播學研究的熱點,為新媒體行業培養了儲備人才。
這類選題如自媒體、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二維碼色彩應用、微信朋友圈、電商用戶消費、社交媒體品牌及信任度和股權眾籌、微信人際關系與使用模式、手機打車軟件、政務微博、新媒體賦權等。
融媒體類的選題也很多,如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報道轉型、職業認同、騰訊內容產生與策略、報網互動、衛視微博、新浪微博、智能手機新聞、網易客戶端、虛擬社區等。
推薦閱讀:寧波新聞專業職稱評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