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小屏化”時代的來臨,網絡媒體逐漸成為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網絡媒體的競爭力得到了明顯提升。但在繁雜的網絡新聞信息中,充斥著很多虛假新聞、眼球新聞,其新聞內容真實性難以考證。網絡新聞的飛速發展使得新聞內容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依賴轉載的非原創新聞占據了網絡新聞中的絕大部分。隨著用戶對新聞信息需求的增加和審美水平的提升,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新聞內容成為一線新聞記者必需思考的問題。
一線新聞工作,說易做難。傳統媒體的新聞采寫編技巧能夠提供更優質可靠的新聞內容,這來自于傳統媒體新聞工作者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一線工作經歷積累。那么,如何才能將一線新聞工作做好呢?
《教育傳媒研究》設有:卷首語、專題研究、名家風采、學術前沿、對話高端、口述歷史、影視文化、媒介教育、媒介實務、新媒體研究、紀錄片研究、國際傳播、名校名系等欄目。
一、打牢新聞采寫基本功,提高新聞素養
新聞采訪與寫作是新聞工作者的基本功,優質的新聞內容離不開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事實的極致追求,對新聞真相的剝繭抽絲。從核實信源可信度,到到達新聞事件發生現場,再到新聞事件關鍵人物的采訪、拍攝,最后到新聞稿件的發布,當一名一線新聞記者接到新聞信息,到完成新聞采寫任務,每一個過程都不容馬虎,打好基本功是一名合格一線新聞記者的首要任務。
堅實的基本功在關鍵時刻能起到重要作用。2007年1月16日22時許,內蒙古包頭市東河區壕賴溝鐵礦發生特大透水事故,35名礦工被困井下,其中6人獲救,29人死亡。此類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往往經歷坎坷無數,在這類報道中,采訪周期長,新聞寫作時間有限,新聞稿件數量大常讓新聞從業者感到頭疼,重大新聞事件的報道考驗著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是否合格。在現場執行一線采訪過程中,需連續半個月時間,每天堅持第一時間發回報道。這要求記者在達到現場前,提前設想好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以及解決辦法。
臨場反應能力也是新聞采寫基本功中重要的一環。能不能在重重阻攔下抵達新聞事件發生地進行實時采訪關乎一篇新聞稿件的成敗。在人地兩生的環境下,解決遇到的困難,找到突破口挖掘新聞事實是一線新聞記者必備的能力。在必要時應該尋求多方幫助,完成新聞采訪任務。在筆者抵達包頭后,了解到內蒙古《北方新報》有3名記者已在現場內執行采訪,請求同行相助一臂之力。很快就得到了幫助,他們找到現場指揮部領導,說明“幾名貴州籍礦工被困井下,貴州都市報特派記者受困在最后一道警戒線外。”20分鐘后,在指揮長查看證件后,筆者終于進入第一現場。由此可見,臨場發揮和奮力爭取是一名一線新聞記者務必掌握的技能。
新聞采訪和寫作注重工作效率,深入新聞事件發生一線,準確傳遞新聞事件的內容是一線新聞記者的使命。一起特大車禍、一場森林大火,都是新聞工作者的采訪素材,而這些素材不能由人捏造,需親臨新聞事件一線,才能采訪到現場情況,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緣由,這些都需要第一時間到達事發現場,才能準確掌握。
新聞采訪是把握新聞真實性的第一關,事實上,發生在同一現場的新聞,新聞事實也可能發生變化。會議新聞的報道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提前的新聞策劃進行采訪準備,但也有特殊情況。如果記者沒有深入第一線,掌握發生變數的情況,報道出來的新聞就不準確。深入新聞事件發生地采訪也是把握新聞時效性的第一關。在賽事報道中,比賽結果實時更新,不在新聞發生第一線,就無法做到第一時間得到最新消息,不能及時采集到新聞信息,讓身處全球各地的受眾能夠在短時間內知曉賽場內的最新動態。
二、嚴把新聞事件真實關,提升媒體公信力
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中,新聞工作者需時刻牢記新聞真實的嚴肅性。網絡傳播的便利性和即時性為新聞信息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新聞工作者仍需警惕其中混雜的虛假信息。信息來源觸手可及為新聞工作者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考驗著一名一線新聞工作者的專業素養。如果采訪新聞不能嚴格考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一方面給報社帶來了負面形象,降低了報紙在受眾心中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混淆了受眾的視聽,報紙作為受眾中信息的傳播媒介,理應為受眾搭建一個真實可靠的信息獲取平臺而不應隨波逐流為達到博取眼球的目的肆意“創造新聞”,“信手拈來”的新聞,違背新聞的客觀規律。
新聞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準確無誤的新聞,都包涵于“客觀事實”之中。“重事實”就是要以事實為準繩,必須采集到若干證據,形成強有力的“證據鏈”,來支撐新聞的“事實”。在新聞工作中,難免有記者為吸引讀者眼球,將新聞本身的客觀事實,進行“拔高”、無端夸大新聞事實,導致發表出來的新聞,給公眾造成不良影響,給媒體公信力打了“折扣”。
新聞敏銳是一線記者必備的專業能力,考驗著記者能否在平淡無奇的新聞線索中迅速找到具有較高新聞價值的信息,挖掘新聞內容也需要一線記者扎根新聞事件發生一線,找出新聞真相,將其準確無誤的傳遞到受眾中間。2011年5月29日,貴陽市觀山湖區朱昌鎮富宏煤礦突發透水事故,井下近300米長的通道迅速被淹沒,當時有58名礦工在井下作業。事發后,其中46名礦工安全升井,政府立即組織300多人搶險救援。礦難采訪條件艱苦,在現場沒日沒夜地堅持一周時間,后來這組新聞報道在全國媒體中,以報道最快速、內容最豐富、權威發布最及時獲得好評。如果未能到達“第一線”,勢必這些工作不可能第一時間完成,將真實全面的新聞事件真相傳遞給受眾。新聞真實性體現在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每一環節都不容有失。
三、嚴控新聞事件時效性,把握新聞保鮮期
媒體傳播新聞,必須注重新聞時效性,把握新聞的保鮮期,否則新聞就成為舊聞,降低了傳播效果。尤其進入新媒體時代,“快”是媒體體現行業競爭力的一個標桿。網絡新聞的時效性是傳統媒體不能企及的,但傳統媒體往往能在新聞內容的質量上取勝,時效性也是新聞內容質量的一部分。新聞報道產生傳播效果的時間限度是一定的,在什么時間范圍內使新聞生效、如何快速傳遞全面真實的新聞信息是一線記者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線記者如何理解新聞時效?在新聞實踐中包含時新性和時宜性兩個層面,時新性指新聞報道應體現及時、迅捷,時宜性則強調發表的時機,要求兩者平衡和統一。長期在一線采寫新聞,筆記本電腦、實時連接無線網絡,優秀素材的快速提煉能力,快速整合能力,并迅速寫成新聞,隨即在第一時間發回編輯部,只有軟件、硬件相互配合才能成就一名優秀的一線新聞記者。如今,傳統媒體在向融媒體轉型過程中,還需要注意新聞信息在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影響力。在本報新媒體發布消息后,要盡快轉推到朋友圈或更多微信群、QQ群,用這樣的方式,讀者就會很快知道剛剛發生的新聞。事實上,在傳統媒體融合的當下,搶抓新聞時效,搶抓新聞推送時間,也是對讀者一種負責的態度。
突發性新聞,就必須搶時效。采訪突發性新聞,完全就是“以快為勝”,“搶到”新聞,就“搶到”讀者,就能搶占市場。突發性新聞事件的報道最考驗一線新聞記者的臨場發揮。2005年1月4日凌晨1點,貴陽市西路南華商廈發生特大火災,商場一至四樓一片火海,上百名消防官兵救火到次日中午1點。我采訪持續到了次日下午4點,數碼相機的兩塊電池輪換著充電,拍攝到大量珍貴的現場照片,采訪本記了一頁又一頁。為了爭取早日發布這則報道,必須在這次與時間的賽跑中取勝,在連續30多小時未休息后,針對該事件的一整版新聞內容終于“新鮮出爐”。新聞報道尤其注重時效性,把最新發生的新聞事件通過媒體最快發布,是一線新聞記者的職責所在。突發性新聞報道最看重時效性,在不能實現新聞報道實時傳播的情況下,爭分奪秒是一線新聞記者必備的素質。
一線新聞記者肩負為受眾傳遞真實、全面、準確、迅速新聞信息的使命,需拋灑一腔熱血,堅持自己的新聞理想。堅持就是勝利,勝利在于堅持。紅軍長征,就因為堅持走完二萬五千里,就因為堅持克服了各種困難,最終取得圓滿勝利。更多堅守在一線的記者,要做好一線新聞工作,必須要學會堅持。做不到堅持,就難以做好一線新聞工作。 “必須能吃苦,必須重事實,必須第一線,必須搶時效,必須能堅持” 這是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
參考文獻:
[1]郭磊.從新西蘭恐襲案報道看一線記者融媒體意識能力建設[J].中國記者,2019(04):123-124.
[2] 記者節特別策劃:通往新聞理想的路有多遠——幾位一線記者新形勢下的從業感悟[J].中國記者,2013(11):54.